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回归前澳葡政府采用法团主义的模式实现澳门地区的社会稳定。这种具有国家法团主义特征的治理模式构建了差序格局的政府与社团关系,但同时削弱了功能性社团的自主性,使其对政府形成依赖关系,导致社团本身的民意代表性趋于下降,从而降低了法团主义治理模式的绩效。  相似文献   

2.
高校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高校行政化的宏观制度表现为一种干预主义,标志是政府和高校之间形成了“行政文化”,以及高校实质性办学自主权受到干预.解除管制是在新自由 主义、新公共管理理念下对政府干预主义的一种回应,但不是解决行政化的正确选择.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制度选择是要建立一种管制治理模式,正确区分政府与高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契约管理、增强管制透明度和政策回应性等对政府干预行为进行限制,对市场力量进行引导,对高校行为进行约束.从干预主义到管制治理的改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创新活动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是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的关系,地方政府创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价值偏好一致。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为样本,对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分析,对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有以下启示:市、县两级地方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主体,需密切关注这两级地方政府的发展;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四类内容均有发展,日后仍应全面推进,不可偏废;不同地域分布的治理效果差异明显,应重视国家整体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重要一环,是国家治理从"自治"、"互治"到最终实现"善治"的重要途径。社会组织可以激发社会的活力提高应对危机的水平,将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途径合法化,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社会组织能够协调相互背离甚至冲突的利益,并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实现多元主体的良好互动和互相协作,共同克服政府管理"失灵"的世界性政治难题。广州市政府颁布的《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办法》总体上非常有改革精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社会组织法律制度未来的改革方向。但当前《广州市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工作细则》(征求意见稿)中非法组织标准仍显保守,有待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5.
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是推进公立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权力结构关系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必然会遭遇"官本位"行政文化、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部行政化管理惯性、既得利益集团及高等教育政策治理思维等各种阻力,但其也具有政府治理方式转型、高等教育治理发展趋向、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国家战略、师生内在需要等基本动力支持。当前,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阻力大于动力,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应采取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为辅的制度变迁模式,通过重塑大学精神、破除政府行政化管理模式、改革内部权力配置机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推进高校教育法治等基本策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的是准确判断中国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政府角色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而其核心应当是构建有为型政府。所谓有为型政府就是政府在正确的发展阶段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并且有能力执行好这些决策。构建有为型政府需要注意发展与分配的关系,注意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强预算制度改革,解决政府乱为的问题,改革政府考核办法,解决政府无为的问题,提升官员能力素质,解决如何有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管教育、办教育、评估教育三者分离"已经成为在理论上形成广泛共识而政府决心实行改革的重大课题.然而在传统的体制中,教育委员会、评估"院"或"中心"等机构、学校及其制度设施都是"政府营造物",没有并列的概念因而没有且不需要中介.本研究表明,采取国家法团主义,利用原有的组织框架引入教授及专业联盟等组织是符合国情的作法,从而达成教育评估分权与契约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社区治理对于社会和谐和国家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社区治理是国家控制的管理工具,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社会自治,是国家与社会合作共治。目前我国社会力量薄弱,社会对国家依赖性强,培育社会力量、提升其治理能力,使社会与国家实现合作共治,是未来我国社区治理的应有选择。  相似文献   

9.
政府精简机关、部分公务分权已成共识,然而现"评估院"、"评估中心"等机构从教委退出来还不是中介组织,学校与公民社会也一直习惯于依赖政府,组织的发育、变迁受制于"社会记忆系统".可见改革不能抽掉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近来的政治、经济情势也表明强势国家(hard state) 或行政方式于我国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基本制度.因此,减少因剧变而来的不必要的成本,采取国家法团主义,利用原有的组织框架引入教授及专业联盟等组织是符合国情的作法,这里:国家只直接面对评估院这样的一个"桥梁"或"牵头"性组织,通过它规制并购买专业组织的评估服务(公共产品),实行合同委托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我国"管教育、办教育、评估教育三者分离"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治理层面的多元共治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人。在城市社区治理转型的当前,社区层面多元治理主体主要面临政府主导下的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缺乏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社会组织和居民公共精神缺失下的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为此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培育社区专业化和职业化服务组织;增强社区居民共同体参与意识等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对比分析我国与国外研究生科研道德和科研诚信教育现状,并将美国的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部分内容应用于我校医学专业研究生,为我国高校构建更加系统、规范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体系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高等学校电类专业"单片机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单片机课程教学系统,有效地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及创新大赛有机结合,突出教学环节的反馈功能,实现授课、实验和竞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这不仅可以提高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树莓派的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实践教学项目。该系统以ARM Cortex-A7为硬件核心,以Zigbee技术作为无线通信手段,结合DHT11温湿度传感器,可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温湿度监控。树莓派的引入,有效地降低了嵌入式实践教学的开发和教学难度,对嵌入式系统的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学人才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外知名高校“生物医学进展”的教学现状,改革“生物医学进展”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以及加强教材建设等,建立国际化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有国际化视野的生物医学人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统筹协调并且整合利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等各类机构的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民族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肩负着重任,构建和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新体系以及当前国内各民族院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主要困难与问题的归纳和阐述,具体分析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提炼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钱币艺术收藏投资创业的可行性,剖析了项目实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讨论了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最终总结出当前项目实施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相似文献   

17.
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中的乱象根源于缺乏有效的政府规制和市场设计。晋升锦标赛制下的激励扭曲使地方政府的人才工作在"层层加码"的"行政发包"中引发市场拥堵;大学在"委托-代理"中的机会主义使高层次人才成为一种符码化的存在;高层次人才的威权再造衍生出"超常规"的定价机制;制度不完善下的市场失灵与市场功能缺陷引发的市场失灵交织互动勾勒出"双重失灵"的图景。为此,我们需要认清大学高层次人才市场的配对属性,制定针对地方政府利益寻租行为的约束性政策,通过补偿正义达至公平的价值追求,健全流动信息匹配机制,遏制畸形价格机制的消极影响,推动高层次人才流动规范的立法。  相似文献   

18.
学生评教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评判,分析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教学对评教结果的应对以及管理者对评教制度的设计,提出优化和完善学生评教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学生评教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时代,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大数据与社会工作结合,可以驱动社会工作获得新发展、新突破。大数据给社会工作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社会认知层面可以提高政府的专业认知和提升民众的职业认同;社工实务层面可以挖掘服务对象,创新实务模式,促进行业的发展;理论层面可以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话语体系。与此同时,大数据也给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主要包括大数据的真实性难以辨别、安全性缺乏保障、处理能力有待提升、大数据使用过度依赖等方面。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建立大数据平台、制定大数据相关法律、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促进社会工作的自我完善等可为两者的有效结合提供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知识、结构、组织和布局四个维度为系统序参量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有序度计算模型、双系统协同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在2006—2015年间,"丝路带"四个省份内部已经形成了以甘肃为核心的学科优势区域和以新疆为核心的产业优势区域。"丝路带"三大类学科与产业系统的协同度水平始终处于整体偏低状态。从空间分布看,农学类学科与第一产业在新疆的协同度处于"高"水平;理工类学科与第二产业的协同度水平偏"低",不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人文社科类学科与第三产业的协同度在"丝路带"大部分省份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