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四军军部旧址云岭,人们至今念念不忘一位在叶军长家楼上住过的外国妇女。我一到云岭,乡亲们就告诉我:那位外国妇女,曾在日寇飞机轰炸时,冒着生命危险救过中国孩子的命。他们要求给打听打听,现在她在哪里?听完叙述我才明白,她们所说的"外国妇女",就是那位中国  相似文献   

2.
初中一年级的李洋在上学路上用手机给过生日的朋友发祝贺表情符号;课间休息时,她一只耳朵戴着MP3播放器,边听音乐边和朋友聊天;午休时间,她又用照相手机以运动场上盛开的鲜花为背景照相.然后她又把照片传送到与自己手机连接的MINI-HOMPI.回到家上网一看,朋友已经对上传到MINI-HOMPI的照片回了好几个帖子.李洋说,通过迷你主页、手机网络,她感觉整天都和朋友们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前,我在山西做新闻.一位朋友吟诵一首诗给我听.她告诉我,这是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习作,省军区的孩子,名叫郑渊洁. 小郑当时已是社会青年,经常出入军区歌舞团,和阎维文等一帮兵蛋子捣乱.  相似文献   

4.
听壶     
我有一位精于茶道的朋友。某天,我将从宜兴为她买的紫砂壶,给她送去。她小心翼翼地拿捏起来,细细品玩,久久不放。我心里一片感动。朋友之间,凡有所赠,应投其所好。送他的,必将要成为他的心爱之物,才值得一送。这样做,才不至于唐突一件佳物,而是得其所哉。 良久,她说:我请你听壶吧。 壶也能听吗?要听什么呢?这些问号  相似文献   

5.
出书难,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何况是两位初译书的残疾作者。然而,他们成功了,译著已经出版,原因是碰到了一位很好的编辑朋友。《朋友晓峰》,这是华夏出版社编辑毕晓峰在收到两位残疾人的译著之后;给作者第一封回信的时候就这般自称的。尽管译著的质量尚未达到出版的要求,但她以朋友的身份向两位残疾人作者伸出了诚挚的无私的援助之  相似文献   

6.
北京红桥市场的芳华珠宝,身穿裙装的白如芳用自如流利英语与客人聊天,一位克罗地亚大使夫人正给她送来请柬,克罗地亚的国庆日就要到了,白如芳是他们邀请的朋友。“北京这样的派对很多,这是我最愉快的休闲方式,能感受不同文化氛围,又是一种加深友谊的机会。”白如方说。  相似文献   

7.
这种病症我也得过,不仅在巴黎、罗马和佛罗伦萨,在陪外国朋友逛京城时也发作过。只是近些年来,随着小胡同大片地被拆,随着急赤白脸的老城改造,北京的京味儿越来越淡 我认识一位在匈牙利做了多年生意的华人朋友,几年前带着新娶的洋媳妇回老家省亲。那趟回国,还在公婆的陪伴下赴京访古。游玩到十三陵神道时,洋媳妇突然一屁股坐到一匹石兽脚下,抱怨她的脚腕子酸了,死活不肯再站起来。  相似文献   

8.
熟悉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毛泽东一生所结识的外国朋友中,美国人占了大多数,而有共同信仰的苏联朋友却寥寥无几,写就《中国特区(延安)·1942-1945》一书的彼得·帕尔费诺维奇·弗拉基米罗夫(在中国期间化名"孙平")就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  相似文献   

9.
寻找金蔷薇     
数年之前,我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故事发生在巴黎.那时有一位老清洁工名叫夏米,他的朋友死去了,留下一个名叫苏珊娜的小女孩,朋友要求夏米帮助他把小女孩抚养成人.为了让小姑娘过得更快乐,夏米时常讲故事给她听,曾经讲到了一个关于金蔷薇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与饶雪漫结缘,正是她最当红的时候,有幸与这样一位畅销书作家合作,收获感触颇多. 雪漫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作家,一般来说,作家应该闭门谢客,专心写作.而她则不同,她会不怕干扰地边上网聊天边写,且要同时开着QQ和MSN(两个网络聊天工具),写一段就给朋友或者编辑看一段,让大家提意见.  相似文献   

11.
2005年6月的一天,崔永元带一群外国朋友游颐和园,租了船荡舟昆明湖。船工看到客人里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脱口而出:“你不是那个班比诺吗?”三十多年前《桥》里边那个年轻的游击队员,跟这个中国观众“跨越时空”地紧紧拥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电话寻找“死刑犯” 2003年3月17日上午,一位史先生向本报打来电话说,他有一个朋友杀了人被判处死刑,临死前这个朋友有一个想法,想把自己的肾捐献给社会,并请求受捐治好其妻子腿上的肉瘤。史先生留下一个电话号码。“死刑犯”捐肾救妻,此事有些蹊跷,记当即拨通史先生留下的电话号码。接电话的是一位女性,她说没有史先生这个人,更不知道什么“死刑犯”欲捐肾救爱妻的感人事情。正当记失望地准备挂断电话时,电话中忽然传来一位男子的声音:“喂,你好,我是这家酒楼经理,您有什么事?”  相似文献   

13.
丁莉 《出版参考》2007,(4X):17-17
与饶雪漫结缘,正是她最当红的时候,有幸与这样一位畅销书作家合作,收获感触颇多。雪漫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作家,一般来说,作家应该闭门谢客,专心写作。而她则不同,她会不怕干扰地边上网聊天边写,且要同时开着QQ和MSN(两个网络聊天工具),写一段就给朋友或者编辑看一段,让大家提意见。  相似文献   

14.
将心比心     
《档案与社会》2004,(3):1-1
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妇女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松手。当她道谢的时候。那位妇女说:“我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希望她遇到这种情况。也有人为她开门。”  相似文献   

15.
人人都有朋友。我也有不少朋友,其中一个最好的朋友,她每天陪伴着我,为我所奏乐唱歌;给我讲国内外的大事;谈当前两个文明建设的大好形势……。要是一天听不到她的声音,我就好象丢失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给我说过他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和这样一个人: 大学毕业,我从外省被分配到中央一家新闻单位工作.我第一次进办公室时,看见坐着一位中年女编辑,穿着打扮不洋不土,言谈举止一派淑女风度,加之模样长得美如天仙,看着她实在是赏心悦目,美啊!说实在的,连我这个小青年对她都有点动心.  相似文献   

17.
一位出国的同志,到美国购买了一件款式优雅、做工考究的风雨衣,回国后的一次会议上,他向朋友赞美这件风雨衣,在场的一位同志立即辨认出这种“京鹏”商标的风雨衣是顺义县北石槽乡服装厂生产的。一位在广州工作的女同志,今年夏日的一天,她返回阔别了十余载的家乡——顺义县龙湾屯,从广州给侄子、侄女买回了五套款式新颖、做工精细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从1983年起就给新闻单位投稿。由于以前缺少写作知识,写的稿件质量差,被采用的寥寥无几,感到十分苦恼。去年3月,我有幸从一位朋友家中发现了《新闻知识》杂志,一打开就被她吸引住了,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细心读了起来。然后又借回家翻了几遍。我认为她是学习写作的良师  相似文献   

19.
<正>宋庆龄生前不喜欢过生日,也不喜欢别人询问她的年龄,年纪大了对此更是讳莫如深。她曾经说过:"我从不宣布我的生日和年龄,忘掉它,使一个人能更好地工作。年龄对人的工作、活动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据原国务院副总理黄华的夫人何理良回忆,1952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召开期间,宋庆龄身体不适,给她看病的是一位外国医生。  相似文献   

20.
去年12月,前苏联解体成为世界新闻界关注的热点。《今日美国报》记者杰克·凯利写的《饥饿迫使人们卖掉心爱之物》这条消息,可以说是别具一格。这篇消息朴实无华,主要写了一位年老的寡妇卖掉她心爱的牧羊犬的故事。“这位瘦小的孀妇一连4小时站在地铁通道里哭哭啼啼,想把她最好的朋友——一只瘦弱的牧羊犬‘恰帕’卖掉。”“那只狗是在她丈夫4年前患癌症病逝后朋友们送给她的。”“恰帕”虽是一只狗,但是在丈夫死后,马洛费耶娃早已把它当成了朋友,是她晚年须臾不可离开之物。但她每月的养老金240卢布,只够买几个面包,一些胡箩卜和一块熬汤用的骨头。为了“恰帕”的生存,也为自己换几个面包,她只好把“朋友”卖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