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存在一个词具有两种以上意义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的多义词一般有两三种解释,文言文中的多义词义项可多至五六个甚至十几个。古人在书面语言上以单音词为主来表达复杂多样的概念。这就必然会出现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的多种意义,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其中最早的意义叫做本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义项叫做引申义。本义可以引申出多个义项,这多个义项,也就是一词多义。  相似文献   

2.
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现实中。一词多义现象是在一定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借助隐喻和转喻模式实现的,是由基本词义向其它词义的引申,而且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相互关联。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外语词汇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古汉语也是如此。古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词义的引申形成的。无论词义多么丰富,它都往往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古汉语词的本义,而其他的义项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引申义。词的本义应该是这个词最初的原始意义,但是,应当看到:语言产生远远早于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古汉语词的本义是无从考知的。因此,讲“本义”这个概念时,值得注意的是:它指的是依靠古代文献作证的古汉语词的本义。在古代文献之前,一个词它的本义究竟是什么,是不能妄加猜测的。但是,由于汉字中有不少表意字,形声字当中也有表意的成份,所以,凭借汉字的字形,更加上古代文献的印证,我  相似文献   

4.
基于《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的义类体系,对《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多义形容词的数量分布和义项间语义距离进行研究.统计发现,初级阶段多义形容词学习存在任务量和汉语水平相悖的问题;多义形容词义项间语义距离的范围为0-5级,义项间存在跨义类、同义类和同义、近义三种关系.据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可以运用语义距离促进多义词教学.  相似文献   

5.
一、“相”字应分立一类代词语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应当是统一的,词的分类也是如此。恰当地区分古代汉语词类,对于准确理解句子结构和词的意义都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古代汉语里的“相”字是较复杂的一个多义词,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说文》:“相,省视也。”也就是说“相”的本义是“仔细看”或“察看”的意思。如“相鼠有皮”(《诗·鄘风·相鼠》)。“相”原是个动词,又引申为“扶助”,如“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左传,昭公三年》)以后辗转引申才作副词“互相”用的。可见“相”作互相讲,并非它的本义,而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而后,“相”具有称代作用,也是词义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一)南北朝时期,单音节的“突厥语”词col不可能“译音”为双音节的“敕勒”,只能“译音”为单音节的“川”;也不可能“义译”为汉语的“川”,因为汉语“川”字当时尚无作平野、平原讲的义项;因而“敕勒川”也不可能是“重译词”;(二)鲜卑族所到之处常以“川”名地。其中的“川”字不是河流、水道的意思,而是col一词的“译音”,意思是草原、荒野或“野、川、草原”;(三)汉语“川”字作平原、平野讲的义项,来源于鲜卑语——即古蒙古语的col一词。  相似文献   

7.
雷冬平 《天中学刊》2007,22(6):99-100
"小姐"一词有"女神"、"女巫"义,此义项常被忽略。它是从"小姐"表"称缙绅仕宦家的青年女子"义引申而来。同时,这一词义的引申也受到"先生"一词词义引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同形词,是指两个意义用一个形式表示,其意义之间没有引申关系的一类词.古代汉语词汇数量少很多,但同形词还是大量存在的,其同形、多义的特点,丰富了语言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但在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说话人与听话人不同的理解程度,会有词义理解偏差的现象,本文通过词与词组的不同定位、词语色彩义的不同定位、对义项词性的不同定位三个方面来分析,来明确这类词的使用,对词语的理解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单纯词和合成词两方面分析词义和语素义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汉语中,单纯词的词义是构成单纯词的语素的语素义,但构成单纯词的语素之义不一定都是单纯词的词义,词和语素的义项在数量上是不平衡的.而这种不平衡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往往不存在.合成词的词义和语素义之间的构成关系有组合和融合两种.同时分析在语素多义的情况下,词有可能是多义的,也有可能是单义的.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中,由于词义的引申,而产生了大量的兼类词,即一个词兼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如: 《说文》:“军,圜围也。”即古代军队作战,在临时驻地用战车围成圜形的军营,这是本义,后引申为驻扎,再引申为指军队。于是,“军”便兼有名词与动词两种语法功能。甲骨文中有(吉丷一)()字与鼓()字。前者为名词,是钟鼓的“鼓”的古字,后者是动词,击鼓的“鼓”字。后来,“”字废除,“鼓”作为“”的分化字,兼有名词和动词的两种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字都不止一个声调,除了原始声调外的声调都称作变调.变调对汉语汉字体系最直接的影响是产生多音字;声调随意义的变化而变化,给形声字的出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变调对汉字数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古代汉字一字多义多用,这就限制了汉字数量的发展.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创造新的更为精确的汉字来表意,汉字数量由此大大增加.产生变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与引申有关,二是受汉字活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同义成语可以分为意义相同的成语和意义相近的成语两大类型.对成语意义方面的辩析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即:一、多义成语的一个义项可以和某个单义成语组成同义关系;二、有些同义成语的语意表达的侧重点不同;三、有些同义成语适用的具体对象不同;四、有些同义成语语意所指的范围的大小不同;五、有些同义成语语意的轻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认知模式,对通感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阐释,并从中探讨通感形容词词义引申的规律。结果表明:通感形容词的词义以原型义项为中心,以意象图式为基础,一方面通过通感隐喻映射到其它感官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隐喻从感官领域投射到其它领域。同时还探讨了通感的规律和原理以及通感与隐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能使人们了解一词多义的内在生成机制,即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是从原型意义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等认知机制的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要攻破古汉语难关,必须重视古汉语中一词多义之间的内容联系。一词多义是由词义发展而形成的,词义发展的规律基本是本义到引申义,各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行”字,在甲骨文中作兆,像个十字路口,本义是“道路”的意思,在《诗经》中“女执懿筐,遵彼微行”,从“道路”引申为“走路”,《论语》中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由动作涉及的对象引申到动作本身,属于词义转移,由“行走”再引申为“走了”,由此可见词义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掌握词义时要努力发现一词多义之间的线索,从而揭示词义的系统性,决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孤立的义项  相似文献   

16.
一词一义的形成过程是词的制造者为一个意义选配一个“词的语音形式”的过程。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是新的词义与旧的词音相结合的过程。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到同一个“词的语音形式”之中的。词的本义不能“产生出”或“带出”词的新义, 故词义不可“引申”而出。“词义引申”说未能真实反映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进入同一词中的客观过程。古汉语中的多义词皆词义引进所致。词义引进表现为“一义一进”和“一义多进”。  相似文献   

17.
"去"是一个古今常用字(词).《说文》《说文解字注》《汉字演变五百例》等书中都提出"去"字本义是"离开",而任学良同志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订正》中提出:甲骨文中那么多"去"都是"往"的意思,"人相违"不是本义,而是"后起义".裘锡圭同志又在《说"去""今"》一文中提出,"去"的本义是"开口","去"字的"离"开义可能就是由"张开"义引申而来的.笔者在考究"去"字本义过程中发现"去"是个相当重要复杂的词.可以说,前人从各个角度对"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王学奇(1999年)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释.  相似文献   

18.
"拿"是一个常用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意象图式、隐喻、框架等理论,分析了"拿"的一词多义现象,厘清了各义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汉语中,“若”意义极为广泛。如何确定“若”的本义对其各义项之间的源流关系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基础上拟从形、音、义三方面重新探求“若”这个字(词)的本义以及各义项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20.
原型理论表明,范畴中都有一个原型,该范畴里的其他成员都与这个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相似性和共性特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多义是指,语言的各个义项之间存在者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一词多义就是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在隐喻和转喻的作用下向外拓展词义的。本文以nose为实例,基于原型理论,通过隐喻和转喻来分析一词多义的关系,从而对我们学习英语词汇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