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客家人与客家族谱“客家人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富有忠义思想、民族意识的民系。”[1]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汉民。由于战乱、饥荒等种种原因,自西晋以来,经过几次大的南迁,聚集在6000年前就生息在客家大本营区域的南蛮族原居地——闽(闽西)、粤(粤东)...  相似文献   

2.
客家,这个不朽的民系肇自中原,历经五次大迁徙,在历史长河汇成了一首雄壮的客家民系之歌.久经流徙之苦的客家人对家园建设十分重视,客家民居位列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是客家民系迁徙过程中对汉文化继承与发扬的结果.为了适应迁徙地的环境,客家先民将中原的建筑形式加以改造,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客家建筑,即围龙屋.围龙屋作为客家特有的建筑形式,见证了客家人衣冠南迁的艰菏过程.  相似文献   

3.
谁是客家人?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台北:古亭书屋,1975 Sow-Theng Leong,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Hakkas,Pengmin,and Their Neighbors,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97 1990年的某天,在赣南的某大学,笔者正在上一门历史系的专业课,老师突然讲道,赣南是全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其人口的95%都是客家人,而客家人是中原汉族南迁后形成的一支优秀的民系。这番话令我和周遭的同学兴奋不已。因为我们这所地区性师范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赣南本地,这意味着,我们都是优秀的南迁汉人后裔——客家人。有趣的是,我虽然从小生活在赣南,但在那堂课之前却从不晓得自己是客家人,也就是说,我的客家人身份是被老师"宣布"的。  相似文献   

4.
客家人是崇尚孝敬父母的民系。在粤东客家地区,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些俗语:“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敬者必成大器”,“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他们把“孝敬”当成一个试金石。认为从一个人对父母的态度、孝敬的程度可判断出这个人的道德水平及思想境界;从中还可预测出这个人将来有无大出息。  相似文献   

5.
客家,这个不朽的民系肇自中原,历经五次大迁徙,在历史长河中汇成了一首雄壮的客家民系之歌.没有迁徙,就没有客家人.客家民系在千百年的迁徙路上.不断淬炼自己,不断吸收各种文化精华,非但没有沉沦,反而创造了辉煌的客家文化.客家先民,历尽艰辛,从中原辗转迁徙到南方,并在当时的"蛮荒之地"扎下了根,繁衍生息,千载不绝.  相似文献   

6.
欧阳瑜玉 《图书馆论坛》2005,25(1):100-101,111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客家族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文章提出了建立客家族谱数据检索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客家民系是汉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说其重要是因为它分布广泛,影响深远;说其特殊是因为它有与别的民系不同的方言、风俗、民情等等。产生于中原大文化背景下的客家文化,在长期的多次的南迁过程中,既继承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又改造及融汇吸收了新的生活环境中土籍人民的文化。形成自己  相似文献   

8.
闽西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区,是450万台湾客家人的祖籍地。上杭县图书馆白1993年5月为台湾客家华氏寻找祖源起,悉心征集闽、粤、赣、川、桂、台等地客家族谱,如今已收藏客家族谱115个姓氏、1600多种、1万多册及相关文书契约、祖图等珍贵文物,成为闽、粤、赣三省客家地区收藏客家族谱之最。上杭县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立,以及由此开展的跨越海峡的读者服务工作,为两岸客家人寻根谒祖与族谱对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9.
看到《客家圣典》这么一个书名,不由得大大吃上一惊。目前,有些人的价值取向已不同以往,变得面目全非了,而“神圣”一词,也与他们变得疏远与陌生;偶尔用起,不是嘲讽,便是调侃,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在这样一个容易产生意义消失、理性沉沦、历史迷惆、崇高削平的路口,有人竟敢树立这么一面“圣”帜,岂不有些不合时俗、背逆潮流吗?然而,在谈及客家这个民系,这个在中华民族中独立卓行上千年的民系,这个千年间始终让精神系于不坠、视横逆与艰辛于不顾的民系,不用“神圣”一词,又怎么概括得了?所以静下心来,又觉得这样概括很有…  相似文献   

10.
“湖南客家人最为集中的是浏阳市和炎陵县。炎陵客家人的语言、风俗最接近粤东地区。”炎陵客家谚语的形成,源于广东、福建、江西客家人的大量迁入。地方特色鲜明的炎陵客家谚语是在闽粤赣客家聚居地域之外的一朵客家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11.
赣南客家舞龙灯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客家"一词,清朝著名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1]17.根据历史记载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2]9.赣南是客家腹地,因地处边远,境内群山环绕、土地肥沃,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到赣南及周边地区定居繁衍.目前,分十八个县(市、区),现有总人口818万人,其中90%为客家人,约占大陆客家总人数的10.7%.  相似文献   

12.
四川的客家人和客家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新民话、麻介话、(亻厓)话,是我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习惯上又把使用客家话的人称为客家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地区南迁的移民。据史籍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以后,由于胡人入侵,战争频仍,灾荒连年,中原地区的人民迫于生计,大规模地向南方迁移,成为占籍南方的移民。现在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东南沿海一带,客家话也以广东梅县为中心,通行于客家人居住的区域,如广东东、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然而在远隔东南数千公里之遥的四川却也有客家人,客家话也在四川的一些地区通行。四川的客家人通常被称作“土广东”,客家话称作“土广东话”,以示与“真广东”相区别,大概表示是土著广东人的意思。这部分土广东人就是东南客家人移民的后裔,虽然离开本土已经几百年,但是他们大多仍然保持着祖辈的文化传统,有着独特的方言体系,与西南官话(普通话的西南方言)迥然有异,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13.
五、祥云边屯文化的基因——村落贫民出生的农民明朝皇帝朱元璋,用“洪武调卫”规模空前的“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的大师之笔,使得内地汉族大量涌入云南,移民遍布云南各地关津要隘,汉族从此成为云南人口最多、生产技术最先进、文化内涵最丰厚的主体民族,彻底改变了“彩云之南”的命运,让“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不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4.
守护客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汉民族民系中的一支。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母体,继承中原汉族的文化基础,在辗转迁移闽、粤、赣定居后艰苦创业、繁衍四方的历程中,吸收、融合本土文化特征,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为汉文化变异后的南北杂陈、新旧调合的一种新质文化。多元性的客家文化文撑起了华夏一段独特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凸现。  相似文献   

15.
英雄传承     
在海军领导机关办公楼对面,高高竖立着人民英雄安业民、雷锋的画像。他们的生命,定格在为人民献身的一刹那,年轻、英俊,充满青春活力。人们出入办公楼,同他们那坚毅、智慧、深沉的目光对视,会引起无限联想和思索。1959年春天,安业民英雄业绩在军报、海军报和地方报刊广泛宣传时,湖南农村一少年被深深打动。1960年他在参军后第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我一定要向安业民等英雄战士学习,做一个毛泽东时代的好战  相似文献   

16.
堕民是我国旧社会的一个贱民阶层,他们在逢年过节时上平民家讨彩头,红白喜事时充当吹鼓手和喜娘等,不准科考捐纳,平民不与其通婚杂居.堕民在有些地区又称"轿夫".关于"堕民"的起源,众说纷纭,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堕民是政治或民族压迫的产物;而在兰溪女埠镇,则流传着奴才起源说.传说堕民的祖先为奴才,当地堕民有王、陈两姓,王氏的祖先为童澄①的奴才,陈氏的祖先为方太古②的奴才.  相似文献   

17.
金毅泉 《传媒》1999,(4):34-35
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汉族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胡耀邦语),整个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发展也有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少数民  相似文献   

18.
吴芳 《文化遗产》2014,(2):127-131
畲族进入广东惠东地区已有数百年历史,几经迁徙,大多畲民在近二、三十年间都由山区搬往平原,迁入汉族腹地聚居。随着这一变迁,当地畲民使用的畲语也开始受到汉语强烈的影响,畲民的日常语言全面双语化,有的甚至全部转用为汉语。为此,惠东县畲语的调查研究亟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闽粤赣边地区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原始土著(山都木客等)、百越、溪峒、畲族、汉族等族群,从社会形态的变迁来看,经历了原始土著——百越——溪峒——客家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百越时期,“饭稻羹鱼”成为基本的饮食结构;溪峒阶段,活跃在该地区的蛮、猺、黎、蜑与汉人等,因仰赖山、水、田等不同的自然资源而生存,呈现出不同生计和饮食特征;进入客家时期,农耕生活、村落文明成为该地区主要的社会形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该地区数百年的主要生计模式,历史上各族群的饮食中与这种文明相适应的元素被保留,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变发生着各种形式的变化,融入到当今的客家饮食中.在当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客家菜”,源自于传统的客家饮食,是客家人自我消费及供他人消费的饮食系统,也是“客家人”用于自我认同和宣扬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0.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副主任、主任记者季琳萍,汉族,45岁.自1974年跨入新闻工作者行列,便以范长江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为榜样,不断地磨炼着自己对广播新闻事业的执着、勤奋、悟性和真诚.她经常背着录音机,穿行在新疆农牧区的高山雪域、戈壁荒原、冰川火洲……,采访了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各类新闻人物和普通百姓数千名.为他们在电波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珍贵的声音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