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校德育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潜在课程在学生接受“两课”知识以及将其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课堂气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和学校管理制度、校园环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方上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导致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过于强调道德认知教育,忽视了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道德情感的支持作用和道德意志的保障作用,最终影响了道德行为的顺利转变.  相似文献   

3.
潘志明 《生活教育》2014,(16):31-33
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就不会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是仅有道德认知还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行为,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将良好的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只有实践,才能将人们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德育视野中的道德认知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将道德认知理解为对道德知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所进行的积极的觉识、判断、推理,并始终突出其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相并列、相整合的特性;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基于某种道德原则的认知心理形式,而在于道德理性的培养,其关键是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李戬 《教育探索》2012,(8):109-110
人的品德是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应设法让大学生做到知其为仁,以形成其道德认知;应使大学生做到动情移性,丰富其道德情感;应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以养成其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道德学习:高校德育的理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学习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等三种基本类型的学习.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发展水平与中小学生存在诸多差异,进而在道德学习的诸方面独具特点.具体表现为:道德学习思维的发展和道德学习内容的丰富;道德情感体验形式的变化和道德情感稳定性的增强;道德行为习惯基本定型和道德行为呈现二重性.把握大学生道德学习的特点,是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德育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7.
鄂教版小学思品课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每课都列出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如何采用灵活方式,把握好三个目标是上好小学思品课的关键。现就如何把握教材特点,适应和用好教材,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看图学文,晓事明理,准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文章在分析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科尔伯格将理论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提出的采用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方法。据此提出中国学校德育应该摒弃只对有关道德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应加强学生自身的主体建构,改善其道德认知的结构,提高其道德行为的水平以发展其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9.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二者关系密切,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近期,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知行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人们道德知行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须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氛围;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搭建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品德心理结构观是人类德育心理思想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包括佛教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素。佛教的品德心理结构观闪烁着中国人道德智慧的光芒,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德育心理思想体系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并提供给现代德育很多深刻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视知识学习,提高道德认知;倡导"生活即德育"的思想,提高德育的实效;倡导自觉自悟,培养道德自我。可借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心理体系,并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继家庭、学校、社会之后,网络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又一重要途径;虚拟社会化做为一种与真实社会化相并列的社会化机制对青少年成长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内隐攻击行为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以描述性的方式来看待网络游戏的特性以及对青少年的非主流道德修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推动了学校德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的转型,对扭转西方社会剧变的思想混乱和德育危机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当代的教育改革中,我国的德育在目标、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给我国德育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道德认知转变为道德行为的机制看学校德育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脱节是长期以来道德教育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时存在偏重认知而忽视道德思维能力和行为决策能力的指导。因此,学校德育的改革要转变教育思维方式,给学生以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道德认知呈现多元化,致使大学德育面临种种挑战。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多元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道德认知为视角,分析了我国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和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最后指出应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加强和完善道德教育等途径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主要是针对明朝中期"不知而妄行"与"空想而不行"两种不良倾向,以及当时道德实践中先知后行、知而不行的弊病而提出的,其用意在于强调道德的实践性。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人人心存善念,即澄清道德意念与纯化道德动机。二是人人践行善行,即以道德认知引导道德实践和以道德实践扩充"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