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张晶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不配合的现状比较严重,因此...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打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大教育网络,全社会共同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3.
德育如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课题。要实现“三个面向”,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四有”人才,德育工作必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基本含义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的互相渗透与有机结合,并建立一定的组织和保障措施,把学校体育教育置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去自由发展,使学校、家庭、社会体育课程资源从未被学校、家庭、社会体育利用与开发或利用与开发效率不高的状态到利用与开发效率较高的状态的过程,形成一种立体型的教育资源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为中心,社会体育资源为依托,家庭体育资源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冯嘉曙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发属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受到社会、学校、家庭诸方面影响的。因此,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和管理,应该做到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协调配合,有能...  相似文献   

7.
一、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生成的功能 人的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可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必须以家庭、社会为学校开发和利用其课程资源创造条件为前提。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摆脱孤岛状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寻求社会各界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解、参与和支持,使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学校可与社区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8.
金朝林 《云南教育》2023,(11):22-23
<正>现代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努力实现“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当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已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正确把握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特性和规律,在形成班级教育合力中充分发挥好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家庭成为一个教育单位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家庭不但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家庭全体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学习、一起成长的最佳场所。只有把我们的家庭建设一所“家的学校”,成为学习型家庭,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因此。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提出创建学习型家庭,积极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建设,既迎合时代的潮流,又符合学习化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方法。从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看,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路径看,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社会、学校、家庭在外在因素客观影响上具有多样性和多方向性以及受教育者接受外在因素影响时主观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使得人才培养具有效果上的不确定性。做好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才成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这一对关系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道德教育”一词包含“教育”一词,那么进行教育的场所最主要的就是学校了,因此二者的关系是:学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因为家庭、社会也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学校道德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又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好比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环境”,学校生活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中环境”,而道德教育活动过程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小环境”。学校好比一个“家”,道德教育好比一个“孩子”,孩子发展的好坏当然离不开家庭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组织,是个人赖以生存、发展的载体。21世纪的家庭教育不再单纯是学校基础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呼应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影响人终身的教育。“学习型家庭”主要是培养家庭成员共同学习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理念,最终达到家庭的自我进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到现代“狼孩”的故事都无不说明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不能单单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中的某一方面去做,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建立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才是实施协同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我校在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社会教育的延展作用以及实施“三位一体”和谐教育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和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代教育就是一种涵盖多方面的系统工 程。  相似文献   

15.
对体育系统内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结合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事业的发展欲获得充足的社会效益,必须积极发挥学校体育的主导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局面,充分发挥它们根本的集聚力,挖掘体育系统工程综合潜力。  相似文献   

16.
肖之建 《班主任》2000,(6):28-28
“问题学生”传统的称谓是“差生”或“后进生”,具体说就是指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要求相悖,经常给学校、家庭带来麻烦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校直接影响班风、学风和校风,如教育不当,将会给社会留下隐患,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对研究、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钟樱 《中国教育学刊》2006,(6):33-35,57
创新学校评价体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一所社区配套小学,“把评价还给社会”是实践“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共发展模式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论述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导致的亲子教育缺失给“留守子女”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学习成绩普遍比正常家庭子女差,人格缺陷令人忧,行为问题多。产生这些不良影响的原因有家庭监督失控,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日常生活环境和学校及社会环境的不良等。最后呼吁并建议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使“留守子女”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文盲是整个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个国家对扫盲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对策。然而,以往的扫盲教育其重心放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上,本文以“家庭扫盲”为核心,论述了家庭扫盲教育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理念等,为成人扫盲教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将学校美育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不断地在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中完善和加强。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我校以此为指导,同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协同,推进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