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谈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直接损害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处理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对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成因,依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分别提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构建科学的预防机制是有效防范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前提条件。本文在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内涵及功能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必要性,并对如何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防机制提出对策:重点从思想引导、制度平台、组织保障这三个方面着手,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和社会安定、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近年来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探寻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以期找到有效的解决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是新时期高校安全工作的重点,本文从公寓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入手,分析了应对及预防的"四大保障"体系,探讨了预先制定科学、规范和全面的公寓突发事件预防预警体系的有效途径,从而起到预防和减少突发性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是威胁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女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表现的恐惧与弱势,使得我们必须对女生宿舍的突发事件的应对与预防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是新时期高校安全工作的重点,本文从公寓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入手,分析了应对及预防的“四大保障”体系,探讨了预先制定科学、规范和全面的公寓突发事件预防预警体系的有效途径,从而起到预防和减少突发性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防中的责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和缺失,主观上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重大隐患。必须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将突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完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相似文献   

8.
和谐校园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而多因素诱导且呈上升趋势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已严重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本文尝试从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和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入手,探索预防和应对机制,以期提升高校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高校的稳定是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大局的大问题,而高校的稳定有赖于高校学生的稳定。根据研究可知,影响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应急突发事件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对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的机制、流程等进行改进,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工作体系,通过体系的构建,以真正做到应急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最终实现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多级联动的集成化和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多有发生,对高校管理和运行体系形成了较大冲击,预防和控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已成为高校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界定及现状剖析着手,在论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构建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初步构建,希望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处置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马克冬 《河西学院学报》2008,24(1):80-82,116
广义“因声求义”说是上古的声训、以宋代为主的右文说和清代的“因声求义”说的合称。文章从语源学、词族学的角度来探讨其发展情况以及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语源学、词族学与广义“因声求义”说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12.
"对"的字形义解释众多,多数学者都认为它在甲骨文中是个表示地名的名词,但从大量文献以及方言用例来看,"对"可以作动词,"对"与"配"的核心义是"合",而上古"对""配"韵部相同,声纽一为端纽,一为滂纽,并且从文献、方言以及"对"的异体来看,上古端组舌音字和帮组唇音字确实有相通的情况,二者当是同源关系。"对"在甲骨文中核心义素当是"合",且释作持物祭祀之动词为佳。  相似文献   

13.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因声求义是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前人和时贤在一些训诂学著作中都有相关的论述,但都局限于具体实践,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去阐述其流变。这一方法经历了从声训到右文说再到因声求义这样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因声求义在清代走向成熟,清代学者利用它在训诂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它存在的依据是由于汉语中存在通假字、同源词、联绵词和音转等语言现象。因此,因声求义的具体实践也就体现在破通假、系联同源词、释联绵词和考证方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专类词语研究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王虎的《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研究》是一部研究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的力作,其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学术视野广阔,把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置于整个汉语史研究的框架之中,又与同时代其他类型体裁的作品相联系,以大量例证为基础抉发词义,结论可信;二是考释方法科学,能娴熟运用因声求义、同义连文、同类比较、探寻语源等多种考释方法;三是注重研究价值,为当代大型辞书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6.
晚明方以智提出"中边言诗说",当为明代"格调说"诗学理论的总结。方以智认为"中"与"边"包含诗歌创作艺术构成的三个层面,且"中"与"边"辩证依存。方氏从佛典中拈出"中边"一词作为其理论阐述的范畴。"中边言诗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乃至教育理论研究者将教育中对"以人为本"的提倡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应用相等同.本文通过对人本主义的词源和内涵进行探讨,并将其同易与人本主义相混淆的一些理念进行对比,将各种具有人本精神的理念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区分开来,为人本主义验明正身,以此证明在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并不等同于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乃至教育理论研究者将教育中对“以人为本”的提倡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应用相等同。本文通过对人本主义的词源和内涵进行探讨,并将其同易与人本主义相混淆的一些理念进行对比,将各种具有人本精神的理念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区分开来,为人本主义验明正身,以此证明在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并不等同于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释"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的献常用义为职官之称,但“卿”的词源义亦即命名的理据是什么,则其说不一。“卿”的甲骨为两人相向对食之形,与“(乡郎)”本为一字之分化,“卿”与“(乡郎)”为“饕”之本字。“卿”、“饕”、“皂”在音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证“卿”的词源义为“集聚”义。  相似文献   

20.
汉代许慎《说解字》中出现的声训是汉语语源学,汉语词义学研究的珍贵材料。《说解字》声训中被释词和训释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有同源和异源两种类型。异源关系主要有借音(17例)、异体(34例)、化义(44例)、疑误(58例)等几种形式。这几种情况都未能正确地利用声训探源,系源,是《说解字》声训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