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诗、宋词、元曲各展其美。不同的“美”,源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美”,也折射出不同的时代文人的意识倾向和心理需求。现以唐宋文人作参照,以元散曲为依据,来探讨元代文人思想意识、创作个性、艺术成就与“心理防卫”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莉 《文教资料》2008,(28):14-16
<唐诗合选>与<唐诗三百首>是清代相近时期的两种不同唐诗选本,通过比较这两本书选编的形式、内容、选录作者及选编之宗旨和目的会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特别是文人对唐诗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任冬青 《文教资料》2013,(29):37-41
历来文人集唐的热情很高,明传奇将唐诗以集句的方式嵌入作品,汤显祖则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牡丹亭》是一部优秀的“诗剧”,它的“剧诗”是构成“诗剧”的重要因素。我们研究《牡丹亭》集唐诗与剧情的关系,不能脱离它在剧本中的具体语境。下场诗中《惊梦》集唐诗主要担当了叙事状物的功能,《寻梦》集唐诗的议论抒情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写真》集唐诗是刻画人物的传神之笔。上场诗主要用来介绍人物,剧中诗往往能表现人物内心。我们可以把集唐诗的作用总结为概括和预示作用。才子佳人传奇集唐诗,较成功的有《玉合记》、《长生殿》和《紫钗记》,它们的集唐诗与《牡丹亭》集唐诗同中有鼻一  相似文献   

4.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选诗受高棅《唐诗品汇》《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表现出崇尚盛唐的取向。其注、解诗方法灵活多样,将自身的不幸遭遇与文人失意融合,颇具真知灼见,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生命精神,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疵病。  相似文献   

5.
唐诗的兴盛与传播环境密切相关。官僚文人集团构成传播的核心,宫廷皇族集团为唐诗传播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普通民众集团创造了广阔的人文社会环境,三者又共同构成了唐诗的传播大环境。以环境为切点,从唐代的政治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对唐诗的传播状况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唐诗中描写陕北地区的诗歌是陕西地域文学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古代文人的迁徙流动与诗歌创作、辑佚与考订古代诗歌作品、研究陕北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民族、民俗、方言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文献。在此主要是从自然、经济、文化、军事等角度对唐诗中的陕北图景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7.
乐舞于唐代空前兴盛。唐人雅俗观、乐舞价值观的变化,是唐代乐舞特别是其中具有观赏价值的俗舞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乐舞对唐代社会的影响有三:一、与唐人生活关系大为密切,是人们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也是文人士大夫抒情言志的工具;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不仅本身是融合与交流的重要内容,还影响到服饰、雕塑等方面;三、提高了诗人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扩大了唐诗的题材,其中的佳作更是唐诗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8.
陆游以典入词,数量多、范围广,熔铸巧妙,广博精当。在放翁词中,借鉴唐诗方法多样。探讨放翁词与唐诗的关系对于研究宋词与唐诗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宋代,庭院是文人生活和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是宋词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学景观。宋词中,作为文人十分青睐的描写对象,庭院表现出幽深、静谧和朦胧的共同审美风貌,这与宋代文人的园林审美有着高度的共通性。通过与唐诗中的庭院书写对比可以看出,在宋词中庭院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即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相对于唐诗中的“纳景”作用而言,宋词中的庭院更偏重于“封景”的形态。另外,庭院景观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和实体性的特征,并且经过文人的书写得以互相转化。目前学界对于文学景观的研究尚有较大的深入空间,宋词中的庭院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人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醇醇禅韵和禅味。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三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代僧诗是整个唐诗中特殊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佛教兴盛、诗歌繁荣,并相互影响的结果。作为其主要创作的诗僧主要出现于中晚唐的江南地区,有着士和僧人的双重人格。唐代僧诗以其独特的学品格对唐诗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唐人心目中,五岭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文化分界线,具有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唐代诗人在越岭之时在诗文中强烈表达着自己对岭南的地理体验,其中最主要的感受就是远、炎热和瘴气。他们过岭之后,心系北方,诗歌中时不时地表达着北归情结。同时,岭又作为“华夷”之界,在唐人的诗歌中反映着他们对蛮夷文化的认知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驿铺题诗即题写在驿路上的递铺和驿站壁上的诗.宋人驿铺题诗是从唐人馆驿题壁诗发展而来的,其性质属于古代题壁诗的一种.较之唐代,宋人馆驿题诗的数量更大,分布面更广,形态更复杂,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更高.  相似文献   

14.
桑干河,古称灅水,流经山西、河北北部,因古时地处北部边疆,饱受动荡与战乱,提起桑干河,让人想到的多是古代动乱的场景与战场的硝烟。在《全唐诗》中,出现了20余首含有"桑干河"意象的诗歌,从内容上来看,基本是描写边关战事;从产生年代来看,经历了整个唐代,可以说是唐代边关战事在局部的一个缩影。通过分析这些诗歌中的"桑干河"意象,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唐代诗人对边关战事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呈现出一条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鲍令晖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其约生于公元421年,卒于公元457年,享年三十七岁。鲍令晖现存的诗歌,就其形式言,大致可分为“拟”“代”之作与乐府诗两类。从总体上讲,鲍令晖的这些诗歌,大都具有语言自然质朴,结构井然有序,风格清新流畅等特点,而极富艺术感染力。作为女性诗人,鲍令晖诗与左橥诗,都具有善于抒情,多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创作等特点,而成为了先唐诗国中的两颗璀灿明珠。  相似文献   

16.
桑乾河发源于山西雁北,经河北西北部,穿越北京,汇入海河,注入渤海。历史上,在桑乾河流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这条河流进入诗人们的视眼,要远远晚于这里发生的征战。始于北齐,至有唐两宋时期,以桑乾河为主题的诗作才蔚为大观。这些诗歌,大多以战争为题材,也有羁旅行役之作,或朋友间的问候与思念,或讴歌和平。风格多慷慨激昂。从唐朝至有宋,流淌在桑乾河中的诗歌里,其嬗变之迹明显。  相似文献   

17.
唐人题壁诗诸问题探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人喜欢将诗歌题写在墙壁上。这种诗发达的原因是唐人出行的机会多,集中在寺观和官衙的人多。要判断诗歌是否题过壁,关键得看题写对象的特点和性质。题写的笔墨或自己携带,或由所在地提供。题写方式或直接题写上壁,或写好底稿再上壁,写好后也可能被修改,总之,过程复杂。  相似文献   

18.
天才诗人的造就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贬谪,这不幸的逆境造就了一代代的天才诗人。从先秦到明清的两千多年,一系列有成就的诗人,无不是因贬谪而创作了水平卓绝的贬谪诗,从而奠定了他们在诗坛的地位。屈原因"放逐"而著《离骚》,以香草美人比喻象征,开拓了我国诗歌创作寄情言志的传统;号称唐代"三大诗人"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韩愈,宋代的苏轼以及很多朝代的诗人,他们在逆境中创作的贬谪诗,堪称他们的代表作。贬谪诗写的是个人之遭遇,抒发的却是人间之真情;在艺术上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19.
怀古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座高峰,残宫作为一种典型意象常被用于晚唐的怀古诗中,诗人借此表达他们对人生空漠、繁华难恃的感慨,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残宫意象较多地出现在怀古诗中也是深深契合晚唐诗人在衰世的阴影中形成的审美心理,表现出一种富于哲思而内蕴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题材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到一切均可入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德舆的"善用常而为雅"是非常重要却又常常被诗歌史忽略的一环。本文从权德舆诗歌题材的"常"和风格的"雅"入手,分析唐诗由盛至中的发展轨迹,并对"化俗为雅"进行了具体剖析,认为雅俗共赏在中唐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大雅大俗非大家是无法做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