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可 《教师》2010,(21):120-120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舞蹈是人们对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邹娟 《儿童音乐》2013,(10):52-55,65
<正>"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歌唱是"嗟叹不足"的延续,朗读是歌唱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朗读训练是声乐教学中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可 《教师》2010,(18)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舞蹈是人们对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方式,与幼儿单纯天真、活泼好动、真实不造作并且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身心特点和自然天性是相吻合的,幼儿也更容易在舞蹈活动中释放这样的天性,充分表达自己,从而在认知、情感等方面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体态语言是入的身势语或手势语,它通过诸如面部表情、举止、身段、眼睛、仪表、动作神态等表现形式,使人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并引起共鸣。《史记&#183;乐书》记载:“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可视为体态语言。正确合理地使用体态语言,以弥补“言之不足”的局限性,对教师来说,对课堂教学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诗词,讲求声韵格律,这是因为它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相似文献   

7.
歌唱的意义何在? 古人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这段话表明歌唱是人的内心情醇的直接表现,是语言诉说的升华,它比语言更能抒发人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8.
人为什么要写诗?《诗经·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9.
<正>诗与歌,从来都是关系紧密,不可分割。《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或诗为曲而作,或曲中有诗歌。今天的流行歌曲,也常常会直接采用或间接借鉴诗歌来作为歌词,如邓丽君的《虞美人》、毛宁的《涛声依旧》等即是如此。而当代英文歌曲也不乏歌词优美、极具诗歌韵味  相似文献   

10.
余启明 《现代语文》2005,(10):45-46
一、语文教学整合音乐元素的可能性 古人在<乐记>中曾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充分说明,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语言就是和音乐同出一源的产物,区别的只是他们的表现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歌唱?歌唱是怎样产生的? (语言和歌唱的关系) 中国最早的《尚书》孔子编的《尧典》中 “诗言志,歌永言”志即誌,永即咏唱。 战国末期的《乐记》中(有说是战国时公孙尼子著,也有说是汉武帝时刘德等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12.
宋珂 《考试周刊》2010,(25):233-233
体态语是人类古老的交际形式。人类早就学会了手势、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这一丰富多彩的“语言”。正如《礼记·乐记》所云:“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文,足之蹈之也。”可见,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体态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14.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15.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喜爱。古代的诗与歌是不分家的。《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育,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到宋词、元散曲,诗是吟出来的,吟诵乃是历代诗家文人的最佳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舞蹈和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舞蹈是情感抒发最古老、最真实、最强烈的形式,远古人类选择舞蹈表情达意、寓教于乐。根据舞蹈起源,舞蹈能较好地满足远古人类情感抒发、身心健康的需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毛序诗》中有关舞蹈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孙松波  张彬 《山东教育》2012,(Z4):18-19
《诗大序》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见,古诗是要吟的,古文是要诵的,吟唱是对文本进行思索、领会、理解、欣赏的最有效的办法。传统的诗文吟诵,对格律、文体等有着极严格的要求,高门槛也阻滞了这项传统艺术的流传。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来说,如何采取有效的吟唱办法,缩短记忆时间,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浸润提升  相似文献   

18.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同出一源,都是“心”的产物,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语文的特点来看,文字有声、调、韵.串连在一起,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不要说唱.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  相似文献   

19.
古人在《乐记》中曾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期,言、歌、舞是同出一源的,都是“心”的产物,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汉字它有声、有韵、有调,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吟唱。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庄亦谐的“…  相似文献   

20.
音义并举     
字有音义,音有四声:阴阳上去。四声又有长短高低轻重的不同及音色的区别。“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声中有情,音义并举。音义同源,诗乐舞同源。诗乐舞在起源时就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后来三种艺术分立,音乐专取声音作为表情达音的媒介,诗专取语言为媒介。但它们的关系仍很密切,诗常可歌,歌常伴舞。诗乐舞在它们各自发展的道路上总是互相影响,相互借鉴。诗与乐的关系尤其密切。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