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形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影响及世界。但中国佛教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或形象外观方面,都与印度佛教有较大区别。印度佛教由原始的小乘教,中经分化后的部派教阶段,然后发展形成为大乘教.在大乘佛教内部,又分为中观派“空宗”与瑜伽行派“有宗”两大派别,它们分别凝聚着印度古代文化的智慧,达到了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的顶峰。但是,当这两家佛教思想先后经由姚秦罗什大师及唐代玄奘法师分别翻译介绍到中国,并相应创建形成“三论宗”与“唯识宗”这两大中国佛教教派时,却未产生大的影响,也未获得如印度那样有着较长时间的独立发展。反而倒是那些在印度影响不大的佛教经典,诸如《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却甚受欢迎,而且,以其为据所相应建立的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佛教宗派,均有着大的发展,其流传影响也甚为久远.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佛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统合儒释” ,从理论上讲 ,有其历史的、文化的推演逻辑 ,其佛学思想对佛教在中国本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是士大夫吸收、消化佛教的一个典型。本文分析了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的价值、意义 ,并结合今人对之的具体评价 ,提出了与冯友兰、孙昌武、郭绍林等人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3.
张云江 《文化学刊》2010,(5):115-119
池田大作对人类和平的祈求及相关思考,大多是站在"以佛法为基调而行动的立场上"展开的。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池田大作人类和平思想中的佛教哲学渊源关系,认为池田大作的人类和平思想是古老的佛教智慧在现代文明时代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境界言诠。  相似文献   

4.
1920年初,著名佛教居士李隐尘,在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中国办的教会大学——武昌文华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作了一个演讲。作为中国佛耶对话史上的一个瞬间,折射出在经世救国的大前提下,从近代到现代整个佛教的变革吏。  相似文献   

5.
牟宗三将"一心开二门"看成有普遍性的模型,可适用于儒、释、道。"一心开二门"亦可罩及佛教科学知识论,牟宗三认为"遍计所执亦有相当谛性"。牟宗三作为儒家本位者,故学界重视其"良知坎陷"说,而对其在佛教开出科学的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人类实践所唯之心不必只是道德的。若自觉地要求科学知识的执著,即有"明的无明"。在牟宗三判教思想下,鉴别佛教诸宗对保有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般若有"荡相遣执"之妙用,可扫除"定势"对知识生成的障碍,有益于学习迁移。牟宗三"一心开二门"思想下作为现象的科学知识亦可以有康德物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于佛教入华时间提出新的见解 ,通过梵文典籍及《史记》《汉书》中关于羡门记载的考证与分析 ,确认这就是早期的佛教沙门的音译。对于传统佛教入华时间的确定提出疑义。并且追根溯源 ,研究了佛陀时代“沙门”思想与萨满教之间的历史关联 ,证明古代世界文明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是晋宋之间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佛教徒。他著有大量有关佛教的著作,主要包括:改治本《大般涅槃经》、《金刚经注》、《与诸道人辨宗论》、答法纲、慧琳、法勖、僧维、慧驎及王卫军(弘)论佛性书、《十四音训叙》及佛影、佛像赞颂和法师诔等。考察谢氏的这些有关佛教的著作,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谢灵运的思想及南朝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方立天自汉代至南北朝,“本无”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翻译印度佛经初期,支谶和支谦等人就把“本无”作为佛教“真如”的译语,以表示般若学的性空思想。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随...  相似文献   

9.
论佛教咒愿文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咒愿文是佛教徒为施主诵祷祝祈时宣念的文辞。在传世佛教律典和敦煌文献中,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咒愿文。佛教咒愿文有其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早期的佛教咒愿文具有浓厚的宗教教化功能,唐末五代的敦煌咒愿文和斋会咒愿,则显示出极其鲜明的世俗功利色彩。佛教咒愿文的演变是佛教传播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它揭示出隋唐以后中国佛教世俗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是以菩萨信仰为核心的大乘佛教,佛菩萨的原始形象随传入中国而逐步本土化,尤其是观音信仰与大众的渐融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至高神祗。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译出后就备受信众尊崇与盛行,在中国被称为"诸经之王",经文中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与救渡众生的大愿是大乘佛教中"六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大乘菩萨六度思想中,"布施"思想位列其首,《普门品》主要体现了以观世音为核心的大乘菩萨"布施"的思想,观音慈悲布施救渡的思想,正是大乘佛教"救度"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