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针对经济新常态所提出的重要改革思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推动供给侧改革与优化,不仅要坚持创新精神,还应积极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作为社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接班人,只有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强化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才能给予供给侧改革足够的生力军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工匠精神"的内涵释义为逻辑起点,在深入解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时代意蕴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通过"牢固树立全新理念,凝聚社会普遍共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凝聚内生发展动力;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健全政策制度安排;注重先进文化引领,营造优质社会环境"等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策略构想,以期为打造技能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积极推进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地方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地方高校应对"工匠精神"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因此,围绕地方高校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展开研究,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以及地方高校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可行性的培育路径,以期将"工匠精神"融入地方高校人才培育战略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很多传统职业逐渐消亡,新兴的融合性职业不断衍生,大量职工需要转岗,农民工自然会想到选择职业教育提升自己的能力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研究了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和需求,认为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发展不平衡、融合不充分,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使得农民工不能获得优质职业教育。培养供给侧改革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农民工需要农民工职业教育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工匠精神理念、供给引领理念,应用现代学徒制、O2O教学模式和终身教育1+X模式,积极培养"互联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可持续实用人才,着力培养乡村振兴和返乡回流农民工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5.
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当前,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甚至是部分职业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盲区。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企业是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唯有在校企合作平台中才能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真实情境,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真谛,厚植"工匠精神"。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来讲,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与企业共发力,齐推进,使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李寒 《职教通讯》2018,(23):30-35
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而工匠精神则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中西工匠精神都源于古代的工匠技艺,并不断发展。工匠精神虽无权威定义,而匠技、匠心和匠魂乃其不变的三极。在"工业4.0"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担当起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既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培育学生由技而道的工匠精神。具体而言,职业教育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并学习国外经验,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用与审美的诗性融合。  相似文献   

7.
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视角出发,有助于反思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缺陷,加强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历史重责任。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仅重视职业技能与知识,忽视校企合作和职业精神,严重制约着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职业院校要实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使命,就要以工匠精神为基调重新定位办学理念,并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着力点,以校园隐性文化为载体,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开辟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3月5日,"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企业生存密切相关,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更离不开高职教育。本文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梳理了工匠精神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关系,提出高职院校应从专业文化的培养、榜样文化的引领、校园文化的渗透、企业文化的实践等方面,加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传承和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是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水平"高职人才的关键点,也是我国实施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工匠精神"是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职业追求,勤奋踏实、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然而,有关"工匠精神"塑造的理念、方法和途径均未写入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匠精神"培育在职业教育中严重缺失。在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精细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渗透"工匠精神"培育,把职业教育做"精"、做"细"、做"强",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创建职业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12.
供给侧改革背景之下,"工匠"精神人才需求之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实践课程改革路径尤显必要,本文以VBSE跨专业综合课程为例,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标准构建实践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真实环境、真实项目之中,让学生在真学真做中掌握真本领,旨在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技能、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从教育供给侧的角度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工匠精神"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门词汇,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和社会价值。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自身办学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呼唤农业高职教育,加强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素质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可靠途径。因此,要把"工匠精神"作为农业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在职业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积极聚焦"工匠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面临困境,以"技能本位"为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大力培育现代工匠,现代工匠的培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加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要积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5.
"工匠精神"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工匠"的摇篮,肩负着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使命。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什么?职业教育如何培育这种精神?在这方面,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紧密围绕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深入分析了"工匠精神"内涵,结合人才培养规律、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了职业院校做好顶层设计,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培养模式,拓展实践载体,完善保障机制等"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培育及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探索方向.教师应进一步认识中职"思想政治"课厚植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争做具有工匠精神的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开展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探索,为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8):146-149
在探讨工匠精神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应体现的精神传授、精神特质、精神境界3个层次,指出要以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树立学生成长的精神标杆。通过转变就业观念,提升教育的价值认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探索工匠精神"广谱式"培育保障机制,将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助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国现代的职业技术教育既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又要改革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这要求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然而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不是能立竿见影,而是必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导。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职业教育必须调整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既能够胜任现代制造业,又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工匠精神"是匠人们基于高技能水平,在工作过程中所渗透出的"德、研、新、艺"的职业精神。社会对"工匠精神"的不当使用有时出现以偏概全或肆意滥用的现象。"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了教学盲点。通过围绕职业教育内外部环境,正读"工匠精神"、分析"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缺失缘由,重塑"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深切召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