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叙事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隐喻,贯穿了戈迪默的整个小说创作生涯.《无人伴随我》中,戈迪默颠覆并改写了南非白人的地理空间、价值空间以及权力空间等空间叙事,从而解构了南非种族政治的宏大叙事.《无人伴随我》既体现了戈迪默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强烈批判态度,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南非未来新型的空间叙事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18世纪英国旅行探险题材的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大众欢迎。这些作品在介绍海外奇闻异事和冒险经历的同时,也将空间的想象拓展到世界各地。笛福的小说《辛格顿船长》在切换的广阔叙事空间里再现了不同地域空间中与英帝国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特征。小说对叙事空间的理解和解释赋予想象中的地理空间以民族和地区意义,从而形成对帝国海外殖民扩张有利的空间关系,实现了帝国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与绘画同道"的观点,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其国际主题小说《黛西·米勒》的空间叙事形式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中借鉴了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概念,他以地志空间画意书写为媒介建构文本描绘空间、以地志空间文化因子驱动的情节设计建构文本纪事结构空间、以路径意象为认知媒介建构文本意义模式隐喻空间.詹姆...  相似文献   

4.
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在她的长篇小说《我儿子的故事》中匠心独运 ,作品叙事视角的变化、叙事的模糊、叙事的“蒙太奇”手法以及叙事策略等均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审美空白 ,体现了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5.
《乔伊的梦》是美籍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新作,小说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最佳小说销售排行榜冠军。小说主人公珍珠母女一直"在路上",足迹由南至北贯穿半个中国,地理空间与情节的发生、情节的发展紧密联系,使小说充满传奇色彩。由空间建构支撑起的叙事大厦,使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叙事相互交错、互为补充,通过刻画这些在社会剧烈变革中被重新整合、重新划定的空间边界和场域,衍生出人物在极端的、特定的环境中所面临的考验和选择,表现出强烈的史诗特征。而在历史和传奇的背后,则显示出作家在审美追求、文化选择以及意识形态上的西方中心色彩。  相似文献   

6.
理查德·鲍威尔斯是美国当代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之一。其小说主要探索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的影响,寻求科学和艺术两种文化融通的途径。他的小说模糊并消除了两种文化的界限;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百科全书式叙事和并置叙事,作者建构了庞大的生态叙事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科学和艺术密不可分,相互吸纳,共同参与建构叙事系统。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小说叙事的常见主题,更是小说叙事建构的有效手段。死亡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叙事建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死亡为核心的情节构建模式十分巧妙地迎合了小说作者执意颠覆基督教文化传统(象征父权)、宣扬妇女主义思想的文本主题和创作理念;以死亡为媒介的视角变异模式突破了第一人称叙事的传统藩篱,极大地丰富了《父亲》的叙事层次和多样性;以死亡为依托的叙事技法的革新为小说成功营造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效果。毋庸置疑,让死亡直接参与小说叙事建构并使其承载丰富的文化叙事功能正是该小说的叙事特色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阿姆斯特丹》是伊恩·麦克尤恩继"恐怖伊恩""理念伊恩"之后,"突破我执"到达"成熟伊恩"的作品。从空间诗学的角度考察,小说由引语整合,叙述主层中有两条互相交叉叙述主线,在时空聚集交汇的道路中,潜藏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镜像,形成镜像时空体。以读者的经验意识作为媒介,与现代社会地理空间符号的对应,接轨了现实世界与小说及小说描绘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现实时空,从而生成小说的文化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6,(6):58-62
作为一篇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明显的小说,《解体》以"能体"的口吻,展现了一个因为社会转型而失业的画家从身体死亡到意识解体的经历。除在个体与社会层面破除"癌症"的疾病隐喻外,这篇小说也表现出西西的本土意识和文化观照。延续着西西小说中一贯的本土论述的线索,《解体》以身体场域影射香港社会,以"身体=空间地理上的香港""能体=意识形态上的香港"的隐喻建构,表达出对香港文化身份确立的当下和走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家拜厄特的《占有》以其丰富庞杂的宏大叙事、抽象的时空观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被一致看成其代表作。以空间解读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空间意象和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发现正是小说中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的并置和重叠、交错和互动,构成了小说充满张力和魅力的想象世界。《占有》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有意打破故事的线形发展模式,采取了共时性的叙述模式,通过多重叙事、多维视角、主题重复、多元文本等形式的精心建构,使小说的涵义从确定到不确定,结构从封闭到开放,阐释由单维到多维,从而取得了小说叙事的空间化效果。空间书写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景深,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为小说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学界对小说空间叙事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的艺术空间,在这一领域中,空间的形式是首要问题,人们对小说空间形式的分类都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定.空间的性质是研究中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现代叙事学对此的认识主要反映在:空间是包含着社会内容和人际关系、充斥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实体;空间是充满活力和自身能动性的动态的、行动着的地点;空间包括场域、场景和场面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2.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为小说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学界对小说空间叙事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的艺术空间,在这一领域中,空间的形式是首要问题,人们对小说空间形式的分类都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定.空间的性质是研究中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现代叙事学对此的认识主要反映在:空间是包含着社会内容和人际关系、充斥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实体;空间是充满活力和自身能动性的动态的、行动着的地点;空间包括场域、场景和场面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主义叙事文本中,地理空间超越了传统文学中场景只为人物提供活动空间和为事件提供背景的局限性;地理空间的建构成为观照人物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在福克纳长篇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主要女性人物罗沙、埃伦和朱迪思所处的地理空间都具有封闭、狭小和相对死寂的特点,四十三年未曾开窗的房间,蝴蝶以及闺房等地理意象以鲜明的视觉可视性和丰富的象征性把上述主人公空虚、压抑及绝望的心理状态生动展示出来。地理空间与心理状态的相辅相成实现了小说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地理空间的构建无疑提升了地理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巴金在小说《寒夜》中根据主人公汪文宣的行动和心理构筑了社会空间、家宅空间以及梦境空间三个主要的空间,并以空间的转换带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推动叙事的进程。《寒夜》中空间叙事主要体现在社会空间与“冬夜”时间的隐喻关系,家宅空间的封闭性和“窗户”的透视性效果以及梦境空间的建构对发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等方面。《寒夜》的空间叙事艺术为理解巴金后期小说的创作风格和文学史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二部作品《灿烂千阳》在叙事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方面,物理空间在变更中不仅改变着人物的命运,也无形地推动着小说的叙事进程;另一方面,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不仅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广度,也深化了作品的内涵。文章立足《灿烂千阳》的文本,运用空间叙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论述其空间叙事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持续了近一个世纪文化批判与建构努力的中国乡土小说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面临着日益式微、迷失的困境,穿行在茫茫乡野大地上的乡土作家们以自己的雄厚实力推动新乡土小说这支劲旅以“本土化”的独特性奋起抗击全球化(即西方化)的文化冲击,这不仅在文化哲学方面表现出富有个性化、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的艰辛探索而且在文学形式方面表现出创造新颖独特的文本样式的不懈尝试。本文试图以《马桥词典》、《上塘书》和《水乳大地》三部长篇小说的叙事形式探索为依据,力图寻求近年来新乡土小说的外在形式方面的个性化趋势,即在打破传统叙事所进行的“词典”、“地方志”、“时间空间化”的开拓性尝试。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在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就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及华裔社群的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探索。小说试图创建霍米-巴巴所倡导的“第三空间”,运用杂糅的策略打破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的刻板形象,解构文化本质主义,为身处全球化时代的华裔美国人之身份建构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日本小说家京极夏彦的名作《后巷说百物语》是一部具有特殊魅力的"妖怪小说",通过对小说的叙述策略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独特的叙事空间和叙事视角,也揭示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十七年”文学中,“红色传奇”小说是一个曾经产生过巨大社会反响的小说支脉。作为一种以意识形态言说为叙事宗旨的小说,“红色传奇”小说在作家(文化)结构、叙事理念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性。这些特异性影响了“红色传奇”小说的叙事建构,并由之产生了“红色传奇”小说意识形态的表述困境。  相似文献   

20.
余依婷 《海外英语》2014,(5):207-208
《帝国瀑布》是美国当代作家理查德·拉索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于2002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文学奖,该作品人物角色丰富并从多视角展开叙述。故事从全方位描述了美国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镇的生活,交织着小镇生活的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该文依据叙事学相关理论,分析拉索在小说《帝国瀑布》中如何运用叙事视角来描写二十世纪最后四十多年一个传统工业小镇的社会变迁;通过叙事空间来建构作者笔下理想的美国社会;以及从主题隐喻来表述美国小镇工人阶级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挣扎在历史与现实、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