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志凤 《教育与职业》2021,992(16):61-64
"双高计划"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高水平教师是核心和根本,先进性教材是物化成效,高效性教法是创新方向.在明确"双高计划"院校"三教"改革基本逻辑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本方向,探索其行动策略: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对接产业需求;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对接岗位人才需求;完善制度体系,构建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教材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是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对新型教材开发基本要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理清了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的开发思路.通过案例教材《中餐烹饪技艺》的开发与实践,明确了组建校企"双元"开发团队、调研岗位工作任务、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开发教材样章、完成教材编写的教材开发路径,总结提炼出了校企"双元"开发、产业"三新"融入、资源立体呈现、思政元素"三进"和教学评价多元化五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3.
“归纳推理”是课程标准教材中“推理与证明”一章的内容.从标题看,这一章内容是原大纲教材所没有的,是新增内容.但从内容看,其核心思想在大纲教材中又是包含了的,只不过是分散于各部分内容之中,没有进行专题性的、显化的教学.课程标准将其专列一章,目的非常明显: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既培养直觉型的创新能力(合情推理与逻辑探索并重),也强化理性精神(强调验证与证明).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有效地实现本章的课程目标?本文以“归纳推理”为例作些粗浅的探讨.1学生的认知基础及对归纳推理的逻辑结构进行认识的必要性从特殊到一般,…  相似文献   

4.
提高"概论"课教学有效性要着力实现几个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着力实现四个转化,即教学意识实现主观"配餐"向问题逻辑转化,教学语言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模式实现常规模式向"项链模式"转化,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方式向立体交叉方式转化,从而不断推动"概论"课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专题式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载体形式,其逻辑建构和教学实践应以视点高移,理念转变,问题研究、方法创新等观念变革为引领.专题教学以重点突出、针对性强、问题意识鲜明为优势,专题设计应当充分把握教材精神和课程目标,专题系列应当具有贯通的理论逻辑和各自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  相似文献   

6.
笔者所在地区使用人民版教材,所以对贵刊今年第一期《对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几点质疑》一文读得较细,发现此文的质疑点全部落足于内容上.诚然,教科书内容必须科学,这是任何版本教材的编写者都要重视的.但我和其他同行在教学中发现人民版教材的编写风格独树一帜,这种风格是它的亮点,表现为:直白中有含蓄的哲理,事实罗列中有逻辑的身影,简单白描中有探究性的立意.如果不仔细推敲,就会认为人民版结构混乱、知识庞杂、节外生枝、缺乏思维含量,于是或弃而不用,或任意加减教学内容,这样必然导致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二重混乱.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会计教学体系存在着教材繁琐、内容重叠、与实际会计岗位脱离的问题,为适应省时高效的教学需要,迫切需要构建与实际会计岗位直接对接,体现"会计岗位"特色的模块教学体系。笔者归并基础会计和专业会计的相关内容,模拟会计各个岗位的核算业务程序,将整套会计教学内容设计为九个教学模块并逐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白静  李哲 《成人教育》2016,(1):51-56
远程学习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更加需要学材而不是教材.学材不仅要提供具有逻辑体系的知识内容,更要提供有效引导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方法.这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做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是否恰当是远程学材建设的关键.文章以"任务导向、小步调式"教学策略为主线,构建包括学材设计思想、学材设计框架及学材实现工具在内的一整套学材写作模板,并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印刷学材的设计与开发实践案例.一方面为远程学习中印刷学材长期缺位,照搬全日制教材,缺少教学设计,未能体现远程学习特点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为网络时代传统教材向方便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学材变革提供可操作性工具.  相似文献   

9.
教材管理学是研究教材管理现象,揭示教材管理规律的科学。探讨教材管理学的体系是要回答“用一个什么样的逻辑结构来论述教材管理的现象和规律”这个问题。建构教材管理学的体系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一般管理与教材管理、教材管理共性和教材管理个性、教材管理措施与教材管理制度,以及教材管理与教材建设五对关系。处理好这五对关系,既有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观照,又有应然逻辑到实然逻辑再到应然逻辑的观照。由这种逻辑观照所建构的教材管理学体系由教材管理学导论、国家教材管理、学校教材管理三篇九章组成。这样的教材管理学体系力求做到处理好上述五对关系,并弥补已有教材管理学体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教材的改革,从内容到编排体系,再到整个设计思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切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的改革来实现它的预期目标。那么如何正确运用好新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一、从教学顺序上进行再处理如八年级上册五、六、七章内容的安排。我认为应先学习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然后再学习第五章及第六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的诞生是对伦理主体、界域和思维空间的一次实质性拓展,开创了伦理学超越“人类视角”的新境界,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走出人类生存困境。与自然和解,必须抛弃“主客二分”的机械论自然观,坚持“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对立冲突。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是建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正合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生态问题,归结到底是人的问题。在传统的生态文化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以人为本”,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观念对立,强化着人类存在的反生态本质,从而导致生态的反向发展;二、“物我共生”,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消灭主体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所以,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与伦理问题。自然,两种不同的生态文化伦理,必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后果,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13.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a course with many teaching emphasis. Cultural teaching is one of them. It is possible tocultivate humanism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cultural learning. The purpose of fostering humanism i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have a correct cognition about themselves,about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gained,about history.They are supposed toset up a correct value system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 beings,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the society, between hu-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想的要点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人在自然界中要准确定位;牢固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学通常被理解为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师生双方的事。透视教和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则可发现,教学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下,在一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为着特定的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而进行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和发展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认识和人类发展活动;教和学的关系本质上是人类发展和个体发展、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关系。深刻把握教学的社会本质,对端正教改方向和正确开展教学,对促进国家、民族、人类和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发展哲学的两大中心主题。人同自然的关系不过是自然同自身的关系,人理应与自然达成和谐一致,超越人对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两歧逻辑;同时,自然又是人本学的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的特定反映。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关系相互指称、密切相联,没有自然人无以立足,没有社会人无以显现其本质,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本质上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合理解决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可以贯穿一些“问题”.以便启发学生去“思”、去思考。如哲学的基本问题,实事求是的人文关怀问题,辩证法的人文情意问题,认识论的“转识成智”问题,人的存在和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三个代表”的意义等。哲学的本质作用是教人去“思”。如果说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能一道去“思”、去思考一些问题,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哲学距离他们并不很远,而和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制度建构的主体是人,制度最终所要保障和约束的也是人。因此,任何一种制度的建构都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然而,由于对人性认识的有限性以及对人性假设与大学制度建构之间辩证关系研究的不足,使得大学制度的建构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断裂,从而导致了大学制度运行中的无序与失效问题的产生。通过对制度建构与人性假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揭示导致制度无序与失效的深层次根源,为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提供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19.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重要的常量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中,它受传统艺术精神的局限,多呈现“静”的本质属性。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突破了这一传统艺术精神的限制,其笔下的山意象不仅充满着奔腾飞跃的“动”的属性,而且更多的是借山来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这种突破主要源于他的胸襟,对自然界的本性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