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教师及学生的身心健康。研究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寻求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案,对促进体育教师身心健康、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及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磊  张薇  李健 《安徽体育科技》2005,26(4):118-119,127
目前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突出,体育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同样也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但对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人们却很少给予关注。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根源进行了因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体育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生活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对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普遍存在,但在整体上并不严重;男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于女教师;情绪衰竭相对突出;讲师和副教授的职业倦怠问题比较严重;硕士学历的教师在去个性化维度上职业倦怠较高;男教师在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总体均数上普遍高于女教师;教龄在16—20年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运用教师职业倦怠调查问卷对北京重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京重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普遍存在;男教师的职业倦怠普遍高于女教师;31~50岁年龄段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普遍比较高;不同教龄的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成面上差异显著;每周上课在12~16学时的教师倦怠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荆学磊 《精武》2012,(14):62-62,6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出现的一种感情衰竭的症状。这一症状的出现对于教师自身和学生来说均具有一定迫害作用。本文主要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文理统计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旨在了解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得出了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比较严重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不高,但是情绪衰竭较严重,性别、婚姻状况和职称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工作6~10年的教师的倦怠水平最高,职业倦怠水平与学历不是线性相关,担任班主任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南通市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领倦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南通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在整体上虽然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但调查也显示已经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开始具有职业倦怠倾向;不同性别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二个维度上差异并不显著,但男女在成就感低维度上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去个性化和成就感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同,随着职称的提高,教师的成就感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8.
金硕 《浙江体育科学》2023,(1):102-106+112
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探索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及路径,采用《MBI量表》和《教师职业生态环境调查问卷》,调查261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和职业生态环境满意度。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主要表现为中等水平的低成效感,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为中低水平;人口统计学差异在不同维度所表现的职业倦怠倾向不同。教师的职业生态环境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六个维度有一定差异,存在不平衡的分化现象,职业期望和职业负荷分化比较明显、差距较大;其中男性、高级职称教师职业生态环境满意度较高;人口统计学差异主要体现在女性和中等收入人群。职业倦怠与职业生态环境满意度呈负相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生态环境满意度对职业倦怠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据此提出: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采取维护措施,重点关注女性教师。提升女性和中等入职年限教师生态满意度,重点改善组织氛围、职业负荷、职业认同和职业期望四个方面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哈尔滨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索有效缓解和消除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更有效地帮助广大体育教师提高职业素质,以适应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法、心理测量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国培初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国培初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较为严重,在性别维度差异上,男性体育教师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程度高于女性体育教师,而个人成就感低于女性体育教师;在教龄维度差异比较上,教龄11-19年阶段的体育老师情绪衰竭、非人性化维度和低成就感高于其他教龄阶段的教师;在学历维度差异比较中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专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在职称维度差异比较上,中教二级职称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为严重,高情绪衰竭、高非人性化和较低的成就感?建议,学校应为体育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主动地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支持?配合体育教师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困难,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协助体育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MBI量表"和"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量表",测查405名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状况,探讨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并不严重,主要表现为较高的情感耗竭;教师工作压力感受较大,主要表现为职业发展与晋升压力、工作负荷压力、领导与管理压力和学生因素压力;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相关程度较小,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力不高,从工作压力到职业倦怠之间可能有一些中介因素影响着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将“职业倦怠”引人心理学研究之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衰竭的现象。在我国,教师压力问题日益凸显,教师职业倦怠客观存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体育教师群体职业倦怠比例在教师行业中尤为突出,为数不少的体育教师不喜欢自己的职业。身为一线体育教师的人一定听过这样的话:“做体育教师实在没意思”;“无论如何也不再让孩子吃体育这碗饭!”究竟是什么让体育教师如此心酸,如此不喜欢这个本该光辉、自豪的职业呢?是什么使自己曾经想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教育事业失去理想与激情呢?  相似文献   

13.
以宁夏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激发其工作热情,是改善教学质量的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杰 《体育学刊》2007,14(2):83-85
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并不严重,情绪衰竭相对突出;职业倦怠随教龄的增加呈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教龄11-15年是教师倦怠最严重的阶段;职称、学校类型在职业倦怠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性别在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湖北体育科技》2019,(11):1024-1029
体育教师污名是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而又被忽略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体育教师污名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文化、刻板印象、教育体制和媒体、网络是体育教师污名产生的主要原因;体育教师污名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生涯发展、职业倦怠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可以通过转变社会观念、完善教育体制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消除体育教师污名,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aalach的教师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ES及自编的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整体上不严重;性别在职业倦怠各个维度上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职业倦怠随教龄的增加呈现双高峰的发展趋势;不同职称的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周学时16~18学时的教师其情绪衰竭维度得分最高;影响因素的的大小依次为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职业因素.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通过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已有研究成果的理论分析。了解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性质、现状以及成因。  相似文献   

18.
对湖南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评价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临界值,并以此考察了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检出率和职业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客观存在的,而以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为甚,这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全民素质的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都是非常不利的因素,本文从社会、学校以及体育教师三个层面对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生涯周期中的职业倦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山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生涯中的职业倦怠进行调查后发现:职业倦怠存在于山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整个教学生涯中,但在工作的不同阶段程度不同。其中,教龄在13~18年是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总体呈“双峰型”的发展趋势。倦怠程度与教师在不同阶段所关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