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以下简称“两创”方针)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针,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创”方针的指导下,塑造一批更具竞争力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品牌已成为时代要求。本文认为,应立足国家发展战略,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品牌,构建完整的中医药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桐君中医药文化建构健康特色校园是我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从2004学年开始就以桐君中医药文化作为地方人文资源应用于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中医药文化氛围、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养成具有尊重生命、仁者爱人的生命观和培养良好科学的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文化从本质上讲是构成中医药学的母体,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家仁爱思想使中医药文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形成了医乃仁术的独特本质、内圣外王的价值目标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儒家的仁爱思想彰显着中医药文化用心呵护民众健康的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知识对于维护和促进大众健康有积极的作用。了解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情况,可以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更有的放矢。我们通过对天津市民众做相关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还不够全面,获取渠道复杂,很多平台,如网络和电视传播的健康、医药和文化知识在可信度方面有所欠缺。为了更好地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知识,政府应该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医院和高校应担当起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川菜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养生食材广泛,因地食宜,五味调和以及辩证施食。要弘扬川菜养生文化,必须不断宣传川菜养生文化,加快对川菜养生文化的应用开发,挖掘更多川菜养生食材,培育壮大养生川菜市场主体。积极发展川菜养生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川菜养生文化的应用价值,为民众饮食生活的健康做贡献。  相似文献   

6.
亳州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缺乏多元性,未形成合力和着力点,不利于地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基于传播学视角,分析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现状,探讨新媒体时代拓宽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对策,并提出一些针对性意见,以期进一步促进对地方中医药养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汉语保健养生谚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防病保健经验,是中医药学传承、普及的重要内容之一。翻译保健养生谚语有利于传播中医药文化,因此,本研究认为汉语保健养生谚语宜采取"传递文化内涵"和"以谚语译谚语"的翻译策略,并进一步探讨了替换、仿译等中医药术语翻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进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强盛,我国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水平。养生文化作为中国的特色文化,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古城亳州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文化、酒文化、五禽戏文化为亳州养生文化的代表。在对外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翻译理论依据不固定、缺乏权威性、商业化倾向、平台相对单一等制约因素,文化强国视阈下亳州养生文化对外推广应把握“完善顶层设计、夯实文化根基、加强传播交流、构建传播体系”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皖北民俗体育的养生机理进行分析整合,认为民俗养生文化应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俗体育运动项目与民众养生要求相统一,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相统一,把民俗养生理念推向社会,进而演变成人们的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阐述了敦煌古代养生文化中的佛教、道教,以及敦煌壁画、塑像中的养生健身行为,为研究古代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提供思考.结论:敦煌佛教养生包括身体疾病病、心理疾病、饮食、劳作和运动等诸方面的养生内容;敦煌道教养生注重道教教义,以养气、吐纳、导引、胎息等方法为炼养手段,结合按摩与肢体运动,以保全身体康健及生命之体为宗旨;敦煌壁画、塑像中的卫生保健等养生行为反映了古人对卫生保健的重视,以及养生融入佛教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养生是一种由文化资源转换而来的养生形态.丽水有着悠久深厚的养生文化积淀,山青水秀的养生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养生”以促进生态休闲旅游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为促进丽水文化养生,应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重视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并重,保持山水特色与促进旅游产品差异化并重,发展养生(养老)产业与营造“文化养生场”并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民间资本主体作用并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医药学是科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中医药这种独特的品行决定了必须用其文化定位丰富和补充其科技定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历程表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全面开展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昌庆志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5):72-75,86
苏轼贬谪岭南后,在跟该地的养生文化接触过程中,开始自觉地利用、建设与传播岭南养生文化。本文将立足于苏轼与岭南养生文化的关系,来剖析苏轼在贬谪生涯中最本真的生命形态,以及他对岭南乃至整个北宋的养生文化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要真正融入城市,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和融入,才能实现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的转化,最终完全融入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联表面,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重视和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文化融入促进社会融入,有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满足民众基本文化需求,有助于推进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5.
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从新的理论视角诠释网络文化的规律和特征,有利于提高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认识,以便选择行之有效的建设思路和策略。自组织理论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运用自组织理论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路与途径是:进行开放性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网络自律教育,建立健康的校园网络氛围;加强高校学生自组织群网络社团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湛江市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在中小学掀起了认识中医药、学习中医药、使用中医药的热潮,为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示范市培育广泛的社会受众基础.本研究深入阐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意义,分析湛江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优化湛江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4点措施,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简论中国饮食养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家养生文化的人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养生文化关注人的精神健康,推崇清心无为、见素抱朴、致虚守静、少私寡欲,不为物累的自然人性思想,强调心灵的内在超越;道家把人生命的价值放在首位,提倡内养和外炼结合、静功和动功结合的养生之道;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发展,将人的命运轨迹与自然的无形而化联系起来,体现了人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汉代神仙信仰的发展与养生文化的兴衰相反相成.汉初,神仙信仰陷入低谷,社会上却出现了养生热潮;武帝时期求仙热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养生却鲜有史料提及;武帝以后,求仙热潮消退,神仙信仰通过理论化、宗教化向道教的方向发展,养生文化再次兴盛,并形成天地人一体同源同构共生互感的养生理论.汉代养生文化与神仙信仰相反相成发展的深层动因是人们对生命永恒的不懈追求,正是人们对不死成仙的渴望使服食、导引等对养生效果明显的养生术在汉代极受重视,而辟谷、食气等虽然因为理论上的成熟一直被用于养生与成仙,但却从来不受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中医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传授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承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用中医药文化不断培育人、滋养人、改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