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特征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中个性培养应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知识与实践、理性与情感、共性与个性等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在体育教学中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对人的个性的开发、培养。  相似文献   

2.
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决不单纯是一个智育问题,而是涉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专长的人才问题。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有些学校没有把德、智、体三者溶为一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就是读书,有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的问题。同时,在进行德育、体育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就我在高校担任多年体育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谈谈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盲童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健康教育与盲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密切关系,当前社会大环境和社会回归主流的一体化教育方向对盲生心理素质能力的要求等三方面阐述了在盲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就如何在盲校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包括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等。  相似文献   

4.
要重视德育     
适应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学校工作重点要转到教学上来,还要不要重视德育?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重视了智育,加强了科学文化的教学,更要重视德育,注意体育。否则,就不能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是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一贯的教育思想,是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的培养目标,也是学校教育的一条重要规律。德育、智育、体育是一个相互联系、互  相似文献   

5.
关于智育心理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智育心理学研究智育中的心理学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部分,有时也叫做“教学心理”或“学习心理”。其实,教学不仅包含智育任务,同时还包含着德育与体育任务。学习不仅包含智育方面的问题,同时还包含德育方面的问题。为此,把智育心理说成是教学心理或学习心理是不确切的。必须把智育心理从学习心理中区分出来而与德育心理相并列,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配合,肩负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掌握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已成为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与智育和体育相比 ,德育教育具有难度高的特点 ,它是由高校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的。一、德育对象的复杂性。表现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个性差异大 ,心理结构和变化过程复杂 ,对德育制约性强等方面。大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他们在先天遗传基因、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这些对智育、体育及其效果都有影响。相比之下 ,大学生在接受德育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及其对德育的影响显得更为复杂。学生的道德心理、政治心态等方面的个性差异 ,对其接受智育、体育并无多大的影响 ,而对其接受德育则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分支,它不仅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完整知识体系,即学校教育"五育",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同时,体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具有本学科特征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适应教育,它们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体育教育,这即是体育教育的"五育"。  相似文献   

9.
贾涛 《中国培训》2005,(11):53-54
一、班级心理教育的理论价值所谓班级心理教育是指以班级为单位,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学生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素质就象血液一样渗透人体的各个器官,在完整人的培养过程中,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其中心理教育是其他教育的中介和基础,它为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塑造道德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为此,我们说班级心理教育在整个班级管理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效应。二、…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教育思想要求,高校必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重视学生的德育、体育。德育对其他教育起着导向作用,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体育与智育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比智育更为重要。当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德育、体育的教学不够重视,致使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身体素质令人堪忧。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重视并加强高校的德育、体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1.
“德育渗透说”之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人认为,德育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之中,智育中含有德育,体育中含有德育,美育中含有德育,简称德育渗透说。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本文就此略陈浅见。一、德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智育、体育、美育分别具有各自的质的规定性。智育是授予学生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真”;体育是改善学生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形成保健观的教育,其核心是“体”;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美”。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能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全面发展教育,即学校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同时,也要抓好体育,强化美育,注重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及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心理水平、个性品质、思想品德与作风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连同德育和智育共同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目前体育教学作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其意义非常的重大,本文就目前体育教学的意义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配合,肩负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掌握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已成为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救国是张伯苓一贯的理念。他强调这种教育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并为之服务,因而采取了很多实际措施来加强教学实践。他认为,教育救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这三育中更应重视德育的核心作用。为此,他用爱国主义的激情贯穿道德熏陶的始终,用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并通过体育、智育等其他素质教育来襄助德育的深化。张伯苓德育思想中的理想主义激情对我们今天的德育教学仍有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克服不良个性,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7.
<正>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养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人们获得健美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美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经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为四育。周扬认为:"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有密切的联系,是缺一不可的……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就连李岚清在为《大学美育》写的序言中也特别指出:"美育,是党  相似文献   

18.
钟乐江 《师道》2011,(1):15-15
教师最关心的事 像我这样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最关心的事情是,自己的努力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农村教育存在两个弊端,一是重智育,轻德育。家庭和社会评价教师,仍然看重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试分数,忽视其品德修养、个性心理、行为习惯等的培养,教师想搞特色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倍感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9.
徐玉建 《考试周刊》2012,(85):125-125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育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体育的教学以锻炼人的身体素质为目标之一.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心理、个性、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吕敏 《华章》2007,(8):141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