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一次听同备课组一位教师讲高中选修内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材说:“尽管孙中山也有种种缺点,但是,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他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该教师就从孙中山先生的“种种缺点”讲起。其中有令我感到震惊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一、案例 听同备课组的一位教师上<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因为教材该课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尽管孙中山也有种种缺点,但是,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他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就从孙中山先生的"种种缺点"讲起,其中有令我感到震惊的内容,如孙中山先生的"卖国企图"和私生活细节.  相似文献   

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力较强、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教育的高端发展。然而,当下的中国教师却承担着种种沉重负担,忍受着种种巨大压力,遭受着种种严重“病痛”,步履维艰地爬行着,艰难痛苦地支撑着,真可谓是“累并快乐着”、“烦并坚持着”、“痛并幸福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什么会“累”、“烦”、“痛”?“累”、“烦”、“痛”在何处?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主要是针对辛亥革命失败后,革命党人存在的畏难情绪和害怕革命的思想而提出的。孙中山在其知行观中提出的“先有事实后有言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等唯物主义观点,对中国哲学具有重要贡献。孙中山知行观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本介绍了孙中山关于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张,他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实现途径、资本主义属性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来源;列宁关于孙中山社会主义的评论,毛泽东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孙中山理论上和思想上的缺点的方法论观点。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最早接触、研究并热情宣传社会主义的人之一。孙中山社会主义理论即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旨归是消除资本主义弊端。这一理论是20世纪初中国人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峰,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中说:“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孙中山等革命派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是说的“积极参加”。而多数教科书和辅导资料重复以前的观点,认为孙中山领导和发动了护国运动,有的表述则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8.
石英 《山东教育》2011,(6):32-32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缠足,  相似文献   

9.
一、“永远的革命者”孙中山鲁迅为纪念孙中山逝世而写的《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一文(载1926年3月12日《国民新报》)中写道:“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过向近于完全的革命工作。”“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是革命。不管后人如何非难地的缺点,究极他的全部是革命。”就是在日本,孙中山毕生的同志宫崎滔天在谈到孙中山时,也认为:“他是身着自由、平等、博爱甲胄的革命化身、革命战士。”[1]我所尊敬的前辈竹…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近50年中,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浪潮,中国的有识之土进行过种种发展资本主义的尝试和斗争。从洋务派移花接木式的改革,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孙中山的“二次革命”、“护国”、“护法”斗争以及宗教运动、议会斗争,都失败了。50年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都对满蒙回各族怀有否定性的形象,使得他们对“外中国(藩部)”的民族整合问题漠不关心,相反,居住北方和内陆中国的满蒙王公以及旗人集团为了保持他们的既有利益,积极响应“五族共和”的口号,要求“与汉人平等”,导致南北妥协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来,辛亥革命既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斗争,又是一段内外、大小“中国”交错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革命先行孙中山,从革命斗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领悟到新闻出版业的重要性,对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宝贵的探索和指导。孙中山将“宣传主义,启牖明”作为新闻出版业的总纲,是极具实践意义的战略性举措,革命派所开创的中国近代出版史的一个高峰,也是与孙中山的具体指导分不开的,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所人物有关出版业的总体构想,也成为近代中国极具价值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主要表现在对“固有智能”、“固有道德”、“民本思想”以及“大同”思想的改造和吸收,凡利国、利民者则扬之,否则就弃之,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14.
无庸讳言,高考在我国,是一根强力指挥棒,是应试教育的风向标。中国高考的特征,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这种以一次考试来评价并淘汰学生的制度,多年来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有这样的评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来自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根源是“高考”,“千军万马拥向独木桥”的根本原  相似文献   

15.
推崇名校     
回顾中国教育史,一大批名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从孔夫子创办的“杏坛”、齐国举办的“稷下学宫”、南北朝的“岳麓书院”到近代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大学、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粱漱溟进行的“乡村教育实验”、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毛泽东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  相似文献   

16.
记得教《中国近现代史》中《辛亥革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写一篇题为《话说孙中山》的文章,有些学生整篇文章洋溢着爱国之情,而且表现出许多创新性思维的特点。如,由孙中山的历史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中极少数失去民族气节的社会渣滓等。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当启发学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与江亢虎之间的关系一直鲜为人知。实际上,从民国初年到20年代,孙、江关系非常亲密;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与江亢虎的社会主义主张,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从五个时段,即从民国成立前后、孙中山辞职以后、“二次革命”失败以后、1921和1925年,分别介绍了江亢虎与孙中山的私人交往和政治关系,以便全面认识孙中山、江亢虎的思想及其与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的缺点,有些缺点却是相当可爱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可爱的缺点”。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使教师都能够面向全体少年儿童,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二是使广大教师在工作中自觉地去发现学生身上“可爱的缺点”,找到良好的教育方法;三是使教师能够正确地、一分为二地对待孩子的缺点.解放一批被冤枉的孩子,使他们能抬起头来充满信心地生活。究竟什么是“可爱的缺点”呢?简单地说,就是动机是好的,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对于孩子身上“可爱的缺点”.要以冷静的头脑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所要建设的新中国,是以中华为国号的民族、民权的“共和民国”。社会经济发展上与欧美各国“从同”,又进行某种“超越”,使中国成为“实业发达,民生畅遂”的社会国家。在文化上“融贯”“中西”,作成“注重道德”、“文明、进步”、“调和、互助”、“爱好和平”、“学问立国”的文化中国。孙中山建设新中国思想是和平发展兴中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比以至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观”指观点看法。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指导革命的思想和斗争策略,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形成的。孙中山如何看待中国的国情,在思想认识上有什么变化?下面谈点个人意见,以供讨论。一个人如何认识当时的国情,亦要看这个时期和他本人所经历的主客观条件。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到1905年同盟会成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三民主义”,并明确主张用武装斗争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这标志着他民主革命思想的成熟。这段期间孙中山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