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的词汇具有词性的不定性、多义性、词类活用、词法缺少形态变化等特点。因此,一词多类或词无定类,句法简单,灵活多变,随势转移。而修辞上则长于对偶、排比、倒置、隐喻、稽古、引经、代称、委婉。汉语的这些特点,造就出古代诗歌的形象性、直观性、联想性、简约性、整一性、抒情性等诸多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汉语名词、动词交融模式的历史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长安 《中国语文》2012,(1):17-28,95
汉语造词有两个特点:一是造词不关注词、语的区别,二是造词过程中类的改变的无意识。这两个特点也是汉语现有词类样态形成的前提,并与汉语形态不发达有着直接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动词、名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个表现:1)单音词时期动词的指称和转指主要是构成性的。2)双音化时代实现性转指占主体,而指称则表现为:A.从原单音动词的角度看是实现性的;B.从双音词本身看是构成性的。3)这些双音词表指称:A.在原单音动词之上再添加一个音节而来;B.语义特点是陈述并能指称一个具体的动作或行为,也是单音动词意义的细化和实化;C.语法功能具有做主、宾语与谓语双重功能;D.这批词不仅数量大,而且还在不断产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我们把这批词称为表事词。汉语动词、名词之间交融模式的形成主要就是源于这批词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人类进化早期的思维是建立在“心象——概念”基础上的“原逻辑”思维方式.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也经历了类似过程,也即“托物呈味”.普通味觉词辛(辣)类、涩等类味觉词并非只是单纯的味觉感受,有的甚至伴随着有触觉、痛觉等其它感受在内.从词源角度讲,汉语味觉词的产生凭借了事物的专有名称,具有一定的文化理据;汉语味觉词是一种典型的模糊词.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词有定类,类有定职.如果一个词的词性固定下来,那么它在句中的作用和位置就大致固定下来了.例如动词只能做谓语,名词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等.但在古汉语里,本属某一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暂时失去它原有的语法特点而临时具备另一类的语法特点,产生另一类词的意义,这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里,“性”缀词分属名词、区别词两类.在共时和历时上,“性”缀词都存在语法功能由名词性功能向区别词性功能游移的现象.通过大量语料,考察现代汉语“性”缀词名词性功能弱化的现象,并将其分成四个非离散的等级序列,“性”缀词的词根呈现由形容词向名词、动词、数量词变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内在词根词性的不同、词类边界的模糊和实词“性”的虚化.  相似文献   

6.
古代汉语中一词往往多义多类,且词的功能也经常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马建忠在给古汉语的词分类时借用了西方语法的框架,并用"字类假借"理论解决了汉语这种异于西方语言的特点给词类划分造成的困难,坚持了词有定类,首次为汉语的词分出了语法类别,奠定了汉语词类划分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汇在构造方面有以单音节词为基本单位、在数量上复合词占绝对优势、重叠词与汉语重言成份的词较多等特点。据此并结合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让留学生了解汉语语素、汉字、词的关系,全面掌握复合词的词义,逐步感悟汉语词汇的民族特色和汉民族的思雏特征以及全面了解汉语词汇的分离性和统一性。结合汉语词汇的这些构造特点进行词汇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汇在构造方面有以单音节词为基本单位、在数量上复合词占绝对优势、重叠词与汉语重言成份的词较多等特点.据此并结合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让留学生了解汉语语素、汉字、词的关系,全面掌握复合词的词义,逐步感悟汉语词汇的民族特色和汉民族的思维特征以及全面了解汉语词汇的分离性和统一性.结合汉语词汇的这些构造特点进行词汇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非典型级类词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多个领域,比如网络游戏、电影分级、人物评价等,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客观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概念界定、表现形式归纳、生成机制阐释,以及表类别作用考察,我们能对非典型级类词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和把握.非典型级类词既有语法层面的观察,又有认知、修辞层面的考量;不同于典型级类词单纯的级别义,非典型级类词具有表级别和表类别的双重作用,甚至单纯地表类别,这也表明汉语词汇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而级类词前加成分的多样性让我们如何定位汉语词汇系统的包容性提出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
居延汉简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程度副词16个,分4个小类。承袭先秦汉语而来的有10个词,汉代新产生的有6个词。居延汉简程度副词的特点有:各小类词的数量及使用频率差别很大,程度副词修饰动词性谓语的数量较多,程度副词与其他词类兼类的情况很多,词与词分工明确没有出现混同兼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