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人们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教育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教育问题的发现,主要有实践归纳、献综述和理论演绎等基本途径;教育问题的提出,可以有“科学式”、“价值性”、“发散性”和“质疑式”等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
“创新能力”是当今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创新能力”来自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应从课堂教学开始,怎样才能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呢?我觉得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开始.  相似文献   

3.
WTO的加入,“三农”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现行的城市化、农村企业化、减负增收等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案似乎都有一些解不开的“结”。要解开这些“结”,必须给予农民以能力及为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4.
卞许彬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1):74-75,78
文章以“锁”为例,从词类划分标准和比较语言学等角度,考察、阐释汉语的同一性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表示事物的“锁”和表示动作的“锁”是两个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5.
“范围问题”与“最值问题”是解析几何的热点和难点,这类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变量多,条件较隐蔽。题目多以变量范围的计算,最大值、最小值的确定等形式出现。内在要求是依据解几自身特点,建立不等式或转化为函数求解,基本类型及解题通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汉语语法学界对“动词、形容词名用”时的词性判定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指出了几种代表性意见的分歧和优缺点,并提出了自己的倾向性意见。文章认为,张志公当年提出的“名物化”主张还是很好地考虑了“这本书的出版”等类现象的特点,也是有利于解释这类复杂现象的,至于用“名物化”名称好还是好“动名词”好,毕竟是非实质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最大的改革之处在于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倡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倡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探究教材,多采用启发性的“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瞬时问题”常常伴随着这样一些标志性词语:“瞬时”、“突然”、“猛地”、“刚刚”等。这类问题是力学中的难点,也成为近些年高考的又一热点。有关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问题,除了要抓住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外,还要注意物体的施力特点等。  相似文献   

9.
陈佑林 《时代教育》2006,(12):81-82
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问题探讨成为新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主要就问题探讨法在历史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谈谈一些认识。“问题探讨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需要做好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解决两个方面。问题设计应遵循“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双向性”等原则,问题的解决则需遵循“民主性、主体性、广泛性、联系性和探究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1、对创设问题情境的认识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除了包括“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之外,还包含数学概念、数学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当前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表现出了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但同时也呈现出很多不足,本文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过程中的“音乐”“教师”“儿童”等进行了思考,以期能对实际工作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站、问题小组”这一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阐述“问题站、问题小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步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在课堂教学中逐渐被采用。特别是“问题教学法”,由于理念先进,形式新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对“问题教学”进行了浅层次的理解,忽视了问题的设计。课堂上“你问我答”,热热闹闹,有单纯求热闹图形式的偏向。也有些时候,我们认为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连缀课堂,却缺少对问题的甄选,把问题教学变成了提问形式的“灌输”。当然有时我们也认识到问题教学要追求有深度的问题,但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平等中的首席),特别是忽视文本,丢弃“重点”,学生提什么,我们就答什么,造成开无轨电车的现象。这些其实都是没有领悟“问题教学”的实质而造成的。那么,问题教学法该如何界定?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该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粗浅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朱禾勤 《宁夏教育》2004,(12):71-71
1.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地方,也要给予肯定。只有鼓励学生去“思”、去“想”、去“问”,学生才能真正将知识学懂、学通。  相似文献   

15.
数学“开放性问题”主要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和探究性”等特征.“开放性问题”的题意新颖,解法多样,立体几何“开放性问题”,特别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近年来,这类问题已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联系平时的教学实际,本文介绍解  相似文献   

16.
一、巧设比较式问题,激起思维波澜。“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设计比较式问题能刺激求知欲望,激起思维波澜,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用意。探索方式有横向比、前后比、新旧比和增删调换比等。如《草船借箭》用前后比以激兴趣。初读时,出示一组句子:①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②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处。为什么开头讲周瑜心里“妒忌”,而结尾却长叹“比不上”呢?是什么原因使他会如此变化呢?学生必然急知其中缘故。二、巧设争论式问题,开启思…  相似文献   

17.
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确实存在着一些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或心理不良的“问题学生”。产生这类学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学生本身,而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和教育方法失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业、心理、人格等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施以传统的人文关照和道德理念教育。给予学生以挚爱、宽容、理解、尊重、欣赏和引导,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对话,使之自信、自尊和自强,“问题学生”将不再成为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如违背了可比性原则、明晰性原则等,这影响了增值税会计作用的发挥和会计信息质量,所以有必要改进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增设“未抵扣增值税进项税”科目,删除“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下的“进项税额转出”、“转出多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三个专栏,删除“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  相似文献   

19.
曾仁付 《四川教育》2002,(10):44-45
“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指“有关知识的获取、转化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方法的归纳、发现、概括过程;决策的决定等过程。”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前提。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说明发现问题本身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一、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要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前提。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发现问题的每一个细节,与学生互相勉励、互相信任,共同提…  相似文献   

20.
《时代数学学习》2004,(9):F004-F004
一年来,不少老师、同学们来信、来访询问“问题征解”何时重启,特别是不少教育行家认为我刊的“问题征解”是“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在竞争中享受成功……”的好举措,恳切地建议我刊,克服困难尽快重启“问题征解”栏目.这不,新学年伊始,“问题征解”又和同学们见面了,希望大家喜欢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