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洁 《文教资料》2006,(1):110-111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最难的就算作文了,有的学生说:“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还有的学生说:“我最讨厌作文,我希望今后的各种考试都没作文这个项目就好了。”这些都是被动作文心理的反映。为什么不少小学生不喜欢作文呢?可以概括为“没有东西写”或感到“不知道怎么写”。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作文教学过程,是要变学生被动写作心理为主动写作心理的过程,使学生从没有什么可写到满怀激情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而又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一、低年级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一一 《红领巾》2010,(6):34-37
说起心理描写,这可是学生作文的老大难,常有老师在作文批语中写上“人物心理描写不足”或“再加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更好了”。学生也常常很郁闷:“我真的不会写心理啊!”  相似文献   

3.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新鲜的成功的作文呢?一、扬长避短,写“我的”生活,“我的”心理感受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写“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感受是作文出新,写出成功作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普遍反映“作文难”,“怕”写作文,这是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心理障碍。要搞好作文教学,必须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领域,但作文教学的现状却实在难以让人乐观.作为作文教学主体的学生大部分怕写、厌写、恨写作文,他们的日常写作,往往是迫于压力的一种“被动作文”和“痛苦作文”.因此,不少学生对写作都抱有一种恐惧心理.我认为,要转变这种状态,就应当从心理角度出发,通过具体的作文教法的改革,有效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设法逐步消除学生的写作压力,逐步化解他们的恐惧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逐步形成乐于作文的和谐心理,从而增强作文信心,最终摆脱“怕作文”的心理阴影,一步步走向作文成功之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6.
英语周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是,大部分学生存在害怕作文的心理。“言之无物”、“无病呻吟”是学生作文的通病。怎样才能使学生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在教学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想自己愿意想的,说自己愿意说的,写自己会写的,才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7.
大部分学生对作文都有畏难心理,怎样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使作文教学出实效。  相似文献   

8.
陈国新 《考试周刊》2007,(17):19-20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作文,作文,作得我头疼。”每当布置作文时总会响起这样的抱怨,这可能是许多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的真实写照。我曾对初一到初三三个年级学生的作文心理进行调查,不喜欢写作的学生竟达85%以上。当然,造成学生怕写作文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消极写作心理,使学生从怕写作、厌写作转变为爱写作、乐写作,就成了我们广大语文老  相似文献   

9.
一偏失之一:“老师要我作文”。对于“为什么作文”,许多学生的答案是“老师要我作文”!这种作文的动机和目的,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共同的“心声”: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得到一个令老师、家长满意的好分数。为什么社会发展到今天,学生对作文的认识还如此片面、狭隘?偏失之二:“作文苦不堪言”。对于“怎样看待作文”,许多学生的回答是“作文苦不堪言”!在许多学校,作文简直成了“受罪”的代名词。每逢听到老师布置作文,教室里总是一片不情愿的长吁短叹!作文给学生带来的并不是跃跃欲试的愉悦和快感,而是心理上的恐惧!许…  相似文献   

10.
提起作文,不少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愁”“怕”“厌”等心理,有些甚至明显地表现出对写作没有信心,写文章常常无话可说或不知所云,久而久之便对作文产生厌倦甚至是畏惧心理。面对这种现状,我觉得关键是要克服学生作文的畏惧心理。今年5月9日是母亲节,孩子爱自己的母亲,而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我抓住契机,在4月30日的作文课上进行了这样一项作文训练,并明确告诉学生文章是给自己的母亲看的,只要你的母亲满意,你的作文就是成功的。整个写作过程是这样的:以“记者”的身份设计几个问题对妈妈进行访谈。引导学生对爸爸、妈妈、爷爷、奶…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应根据学生作文过程的心理特点,以克服学生习作的畏惧心理、厌倦心理、失望心理为突破口,变”怕作文、厌作文”为“想作文、乐作文”,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蔡国永 《甘肃教育》2008,(15):29-29
作文个性化,说到底就是写“我见”、“我闻”、“我想”、“我感”、“我识”,表现“我”的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心理状态,写“我”的喜、怒、哀、乐。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明耀 《中学教育》2003,(11):45-46,42
海明威说 :“作品有如冰山 ,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 ,其余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这“冰山论”还可作另一种理解 ,即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总认为作文难写 ,老师常认为作文难教 ,其实显现的作文难只是“冰山”的“八分之一” ,隐藏在作文难下面的是学生的写作心理 ,也可说“冰山”的“八分之七”。为了在平时观察基础上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写作心理 ,我对我校初一年级五个教学班学生作了一次写作心理的调查 ,调查由问卷和座谈两种形式组成。回收有效问卷后 ,归类汇总并作如下研究与探索 :一、写作心理现状分析1、畏难心理 :这是现在初中生中较…  相似文献   

14.
探求学生心理 激发写作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存在一大难题:学生怕写甚或不写作文。究其原因,源于学生的“厌惧心理”。“心”病还需“心”治,我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依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范根玉 《广西教育》2005,(9A):39-40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作文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习作心理,顺应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开辟这条“绿色通道”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玲惠 《湖南教育》2003,(19):48-48
以“画”代“分”,顺应儿童心理 在作文实践中,我发现了以“画”代“分”的方法能顺应儿童的心理。我经常用学生中流行的小贴画,如小星星、卡通像、小动物图案等来标示学生的作文等级,具体用哪一种表示什么等级则由学生自主选择。这些图饰源于学生,用它来代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道难关.学生视作文为“遥远的征途’,望而生畏.但也不得不去搜索枯肠.敷衍成篇.日久天长,就滋生了厌烦、应付的写作情绪.追其原因,是“教师要我写”的心理倾向存在于学生的意识之中.只有形成一种“我要写”的良好心理倾向,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从而促进军作能力的提高.我在偏远民族地区的作文教学中,从以下方面入手,基本改变了学生不爱写,不会写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尽管我们在指导时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还是写得空洞单调,干巴乏味。我在刚接五年级这个班时,原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这个班不少学生对作文存在着畏难心理。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接班就让学生写了篇“向你介绍我”。收来一看。多则百十字,少则散十字。我反复寻思,意识到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奉命而作”“要我作”,导致在学生心理上形成的恶性循环,从不会写到厌烦畏难,直至发展到根本无兴趣。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使之达到作文乐的境界呢?我的做  相似文献   

19.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将“作文”改为“习作” ,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 ,既不是成人的写作 ,更不是文学创作 ,只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 ,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根据这个精神 ,我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努力做到向学生贯彻“习作”的真实意义 ,教育学生说真话、写真事 ,做一个诚实的人。首先 ,我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 ,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我告诉学生作文就像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阅读图书一样平常 ,就是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它的材料来自实实…  相似文献   

20.
一、命题的宽窄要适度作文动机的心理成份,主要是指学生在作文上的自觉性和对作文的直接兴趣,而作文的自觉性乃是学生对作文意义的认识,并由此产生积极态度和行动。作文的直接兴趣则是对作文中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伴有积极的情绪状态。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建立在学生作文有明确的目的。自觉地、主动地写,想写、爱写即“我要写”的基础上,而是老师出题“要我写”这种被动的做法,结果是学生“不爱写”。但是,没有被动的“要我写”,就没有知识变技能的外因,就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命题,既是对选材、主题的约束和限制,又是学生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的依据。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