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点导航“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武”这个考点要把握住两点:一是“不同”的所在,一是“不同”的具体内容。前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某些句武使用的特定词语不同,如判断句、被动句等;其二,某些句式句子成分的顺序不同,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或有所省略,如主语省略句,谓语省略句等。后者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等。高考要求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是要求考生有根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 不(未) 动词”这种结构的句子是大量存在的.高中课本就有:《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等等。这种结构的句子是怎么处理的呢?高中语文课本对前二句是这样表述的:助词“之”用在前置宾语和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教材《论积贮疏》课后练习题一:“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教参》的答案是:“1.国胡以相恤?2.国胡以馈之?3.何招而不至?”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理由如下:一、语气不合题意。以上三例不属于陈述句中的否定句,是疑问句中的反问句。在教科书中,以上三句句末均用问号。因此,把它们作为“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显然是错误的。二、举例不够典型。“宾语前置”是古汉语变式句常见句型之一。按照古今语法的一般句式,宾语总是放在谓语的后面,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谓语的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中学的析句中,所提及的“双宾语”是指谓语中心动词(谓语)牵涉的具有领属关系的两个名词。例如: ①父亲‖留给王小红(一支好)笔。 按照我们中学的析句方法,句①中主语是“父亲”,谓语是“留给”,宾语是“王小红”和“笔”,“一支好”是作宾语“笔”的定语。就这一句,我们可以得知,按照我们中学教学语法的析句法,该句应处理为“双宾句”,即一个句中的谓语牵涉着两个宾语,那就是此句中有关宾语部分具有领属关系的两个名词“王小红”和“笔”同归于宾语之列,分别视为谓语“留给”牵涉的事物——宾浯,于是得出“双宾”。  相似文献   

5.
共宾关系是指两个动词谓语共用一个宾语的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如“(孟尝君)请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中,两个动词谓语“请”和“见”共用一个宾语“之”,“之”既是“请”的宾语又是“见”的宾语。这种句法结构不仅古汉语中很常见,而且还残存在现代汉语中。现代常说的“取而代之”、“推而广之”就是这种结构的残留。其语义表达特点是言简意赅、简洁凝炼,因而是一种很经济的语言表达形式。共宾关系中,有的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不是古今都相同的支配关系,而是包含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表示了特殊的意念,例如“匠人斫而小之”(《韩非子》)中所共宾语与动词谓语“小”构成意动关系,“小之”意思是“使之小”;有的宾语表示的意义因动词而异。象这些共宾关系,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共宾关系。特殊的共宾关系在语义表达上比一般共宾关系更简括更凝炼,但是由于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迁,古人行文的简洁凝炼往往成为今人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对这和特殊的共宾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句读之不知”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宾语前置结构 首先,我来谈“句读之不知”不是主谓结构的原因: “之”字插入句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主谓结构短语,一般有三种情况: (-)主谓结构短语中的动词谓语带有宾语。如: 1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介词“以”及其语法格式为出发点,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基本资料,对其中的介词“以”及“以”字介宾结构按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并对“以”字介宾结构在动词谓语前后出现的情况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归纳、分析,从中得出如下结论:1.“以”字介宾结构在先秦以后趋向前置,《搜神记》中动词谓语带宾语的,“以”字介宾结构98%前置在动词谓语前。2.表时间的“以”字介宾结构在《搜神记》中出现新特点。3.《搜神记》中出现数量较多的“把”字句的萌芽形式,即由“以”构成的固定语法格式表示处置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费元超 《现代语文》2008,(11):153-153
《2007年普通高考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中学阶段学生应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并明确指出,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众所周知,宾语前置句属于倒装句的一种(其它分别是: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但《大纲》却把宾语前置句从倒装句里独立出来,  相似文献   

9.
《考试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学生应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删去了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固定结构等内容。但是从2002年文言文翻译设题的角度来看(如全国卷的“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之谓也”就属于固定结构;北京卷的“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中的“以……为”也属于固定结构)。鉴于此,我们在文言文复习时有必要掌握“固定结构”的翻译形式。笔者在复习时辑录了高中新教材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兹笔录于下:  相似文献   

10.
一、主谓谓语句的界定同主谓谓语句容易发生混淆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是主谓谓语句子,还是宾语前置句。如:①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仔细研究。②像这样的事情谁肯干。对于这类句子,有人认为是宾语前置句;有人认为是主谓谓语句。起初,黎锦熙、王了一、吕叔湘、朱德熙均持第一种观点。黎锦熙先生在《变式句的图解》一文中说“‘这个意思我懂’。在对话时只这一句,当然要照正规的说法为‘宾踞句首’”。研究这类句子,我们不仅要考虑语义结构关系,而且要考虑语法结构关系。“宾踞句首”之说,过于强调语义结构关系(施受关系) ,而忽略了汉语语…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中提出的“自”为“重指代字”、“‘自’字可主可宾,而其居宾次者,必先乎宾之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根据古汉语的语言事实,着重讨论了三方面的问题:一、动词前的“自”不是主语,而是状语;二、动词前的“自”不是代词,而是副词:三、动词前的“自”不是代词做宾语前置。总之从分析古汉语材料入手,归纳动词前“自”的用法为:副词,做状语,修饰限制动词谓语。  相似文献   

12.
凡句,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使动句;使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使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使动词。凡句,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或主语把宾语看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意动句;意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意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意动词。 仅从理论上如此谈“使动”和“意动”,似乎并不困难。问题是怎样依据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具体的句子,谬误和分歧往往就在这里产生。学者们在注释或引例时,各持己见,然皆不申述理由,以致读者是非莫辨,无所适从。本文拟把教学中碰见的  相似文献   

13.
《论积贮疏》是篇自读课文,课后共设计了三道练习题,但《教学参考书》所定答案均有错误。第一题“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教参》所给答案是:1.国胡以相恤?2.国胡以馈之?3.何招而不至?这三句虽都是宾语前置句,但都不是否定语气,而是疑问语气(反问句),所以定此三句为答案不妥。符合题意的应是文中另外三句:未之尝闻;莫之或止;莫之振救。  相似文献   

14.
“安<何>所……”是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固定格式。从语法角度分析,当属句子谓语部分的浓缩倒装。在句子谓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中,“所”字结构作主语,“安”作谓语。等于说,“所……者(为)安。”如下例:信义安所见乎?(《苏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安所……”格式,与“沛公安在”一类宾语前置句式不同。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二)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三)用  相似文献   

15.
学古诗的句子中结构一般与现代汉语相同。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桥夜泊》),七个字,三个主谓词组,均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由于古诗讲究格律,注重凝炼,常常出现一些特殊句式,以省略句和倒装句多见。先说省略句。句子省略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现象,但古诗中的省略要比现代汉语普遍得多。因为诗人既要考虑用极为有限的字词,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又要考虑到服从格律中关于节奏整齐定型的限制。省略句中主要的有句子成份的省略和介词的省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游园不值》),省略了主语“我”;“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承前省略了主语“蝴蝶”。这种情况很多。“横看成岭侧成峰”(《题西林壁》),这句把“横看”的宾语“庐山”和“侧”的中心词“看”(谓语)以及“看”的宾语“庐山”都省掉了。  相似文献   

16.
刘阐 《语文天地》2010,(3):18-20
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语体文。句子中都存在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语法现象。不过文言文讲究语言精练,省略句更多一些。而近些年的语文高考《考试大纲》在这方面也有明确要求.即“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在被考查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这几种特殊句式中,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中有一种相连的两个动词合用一个宾语的句式,我们不妨称之为共用宾语句。这种句式,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其例,如:“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句中“受”、“藏”两个动词谓语分别支配宾语“之”,即“受之”、“藏之”。这种句式使语言简练,文句紧凑,然而,由于这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从而使这种动宾之间有着复杂的  相似文献   

18.
【考点说明】从近两年的高考走向看 ,对文言文中那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考查也时而出现。如 1999年全国高考卷第 13题 ,就考查了“成分省略”这一文言文中极为常见的语法现象 ;因此 ,它尽管没有像实词、虚词一样作为每年必考内容 ,但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复习这一考点的时候 ,我们主要应了解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这五种句式。下面对这五种句式分别作简要说明。1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五种 :( 1)主语后面用“者”表停顿 ,谓语后面用“也”表判断 ,构成“……  相似文献   

19.
《周易》“贞”字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古经中的“贞”是一个动词,其词义应据《说解字》和甲骨卜辞训为“占问”。“贞”字的主要语法作用是作主语和宾语,其次作谓语。“贞”的宾语可后置,也可前置,其宾语前置现象比较特殊,值得语法史研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课文《鸿门宴》中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之句。对于此句句式分析,有人认为“出入”是偏义复词,偏指“入”,为动词,因而“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实不然,此句是倒装句,确切地说是宾语前置句,理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