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网络"恶搞"作为网络娱乐下的"蛋",是青少年追寻"诗意人生""心灵突围"的一种集体默契。"恶搞"在赋予社会创造激情的同时,也产生了"娱乐至死"的倾向。面对网络"恶搞",不可能也不应该采取一种"正邪不两立"的姿态,进行色厉内荏的指责和打压,而应该认真分析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建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疏导体系,引领网络"恶搞"朝着健康、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借助于新型媒体的技术支撑,"恶搞"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而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的普遍发生和迅速蔓延"恶搞",总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目前关于"恶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下,狂欢化的娱乐心理、祛"神圣"化的解构心理、关注社会民生的干预心理以及"恶搞经济"驱动下的逐利心理,是促发"恶搞"行为的主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网络"恶搞"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现象,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它的产生缓解了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压力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因而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由于没有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伦理问题也随着网络恶搞作品的不断出现而出现.因此,对于恶搞,我们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在伦理规范的约束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恶搞作为一种在娱乐消费、网络影像时代下出现的新兴文化现象,以一种自由肆意的文化姿态颠覆、解构了精英文化,使原本就众语喧哗的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态势。但是由于“恶搞”的出现和发展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复杂多变的动力驱使,这使得它面临着前途未卜的命运。因此对待恶搞,棒杀捧杀皆不可取,应该采取更加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目前,广播电视媒体出现了节目娱乐化的趋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和过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和负面影响,如泛娱乐、恶搞现象以及“愚乐”大众的被动娱乐化.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避免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着眼于当下风行的网络恶搞现象,结合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首先将现今中国的网络恶搞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再从中推断出网络恶搞以娱乐为主导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从“恶搞文化”现象看娱乐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文化”这种网络次文化在给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今天人类共同承认的文化,对青少年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和冲击。当“恶搞”由通俗一步步变为庸俗、低俗后。社会将形成是非混淆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审视“恶搞文化”的出现。需要我们持守娱乐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8.
恶搞,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网络到电视,从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名人到古典名著、经典文学,甚至英雄人物,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恶搞,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人们文化认同、精神信仰的危机和游戏生活、躲避责任的生活态度。恶搞,必须坚持一定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9.
"恶搞"一词由日本游戏界传入台湾、香港而后进入中国内地。网络文学恶搞运用戏仿、反讽、拼贴等手法对原文本进行再创作,并对其言语、形象、意蕴三层面造成解构与颠覆。在后现代语境下,网络文学恶搞文本呈现出娱乐化、碎片化、狂欢化、视觉化等特征。网络文学恶搞的游戏审美与娱乐精神给人们带来身心放松的同时,也有其令人担忧的一面,应该意识到它在解构之后还应当有所建构。  相似文献   

10.
山顺章 《文教资料》2007,(28):34-35
网络媒体和娱乐圈搞怪之风一时成为时尚,都具有娱乐性和草根性的两大标签,打破了一直有严肃著称的中国娱乐传统的格局。搞怪与恶搞有时借助某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混淆游戏与艺术之间的界线,诋毁艺术的严肃性原则。搞怪不是艺术,只是一种粗俗的文化现象。真正的艺术具有纯洁、高雅、文明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蒂尼 《教学随笔》2010,(5):13-14,21
如果说“恶搞”是三年前的热点名词,那么“娱乐化解读”将会是当下的热点名词了。这些名词都是潜藏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网络恶搞是一种产生于娱乐消费时代,依托于现代电子传媒技术进行制作、借助网络进行传播以娱乐大众的新型创作形式。大学校园网络恶搞具有"无父"的解构性和全民参与的集群性特点,是人性自由、解放的进步,但也不可忽视地存在消解文化、流于肤浅的趋势,需要我们审慎关注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3.
网络恶搞是一种产生于娱乐消费时代,依托于现代电子传媒技术进行制作、借助网络进行传播以娱乐大众的新型创作形式。大学校园网络恶搞具有"无父"的解构性和全民参与的集群性特点,是人性自由、解放的进步,但也不可忽视地存在消解文化、流于肤浅的趋势,需要我们审慎关注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试论"网络恶搞"行为的著作权侵权认定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涉及视频、文本、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领域,并且反响强烈。“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网络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从著作权保护角度对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恶搞”又被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当前的“恶搞”主要从网络上开始流行,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它的滑稽和颠覆以及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让一些青少年模糊了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认识,所谓的“正常”已成为一种荒诞。随着“恶搞”在网络上“新作不断”,课文恶搞、语言恶搞、短信恶搞、视频恶搞等正潮涌般侵蚀着中学生稚嫩的思想。那么,“恶搞”对中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它的兴起又对中学生存在哪些消极影响?就此现象,笔者对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16.
“湖南电视现象”是指湖南电视在新的体制下所形成的竞争格局,是通过市场运作整合注意力资源而形成的一种电视品牌效应,是大众文化潮流和消费时代催生的一种审美文化。从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湖南电视取得了引领时尚的显赫地位。湖南电视现象的产生有着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虚无主义的社会心理背景、境外媒体文化的影响。其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杜甫很忙”作为时下最流行于网络的热门现象,不仅是单纯的个体无意识行为,它本质上是网络新媒介兴起后公众话语娱乐化趋势的表征.这种大众娱乐行为的参与者大多为当代大学生,这反映出他们在虚拟空间中重建个人表达、树立自我认同的需要.然而“恶搞”杜甫,并不针对杜甫本人.大部分大学生欣赏杜甫的才华和精神,这反映出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具有“兼济天下”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8.
2006年自网络媒体兴起的"恶搞"风潮,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并迅速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针对人们褒贬不一的评论,应从"恶搞"现象的源头以及艺术的多义性等角度阐释"恶搞"文化存在的意义,从而对这一全新的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恶搞是当今社会中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化.正确看待恶搞,首先是要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在恶搞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些草根艺术家的艺术潜质,谁也无法否认他们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其次就是要正确看待它的存在.恶搞作品是典型的草根艺术,草根和精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精英的高雅艺术文化,草根的平民艺术文化.我们不要同化草根艺术,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不妨考虑草根文化与精英艺术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20.
新闻娱乐化,是目前广受新闻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新闻娱乐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内容取舍偏向软新闻;二是在版面设计、节目编排上追求娱乐化效果。新闻娱乐化实际是当今社会进入消费社会的一种结果,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对新闻娱乐化现象,需要秉持一种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也应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寻找医治新闻娱乐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