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利己本身看 ,利己无利无害他人及社会 ,无所谓善恶 ,无所谓好坏 ;从利己实现的手段和给他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看 ,利己可善可恶 ,可好可坏。利己和利他是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利己不是一种病害 ,对自我的追求不应成为一种禁忌 ,为自己谋幸福不应受到轻视。  相似文献   

2.
从内涵的演进来看,"教育"的实践哲学渊源是"抑恶"与"求善",其内涵经历了从道德人格之善、健全人格之善,到社会人格之善的转变。由于正义源自人性,又是人性的首先价值,而且,它超越人性善恶和人性利己利他问题,是教育人性化的规范性条件和基本法则,所以教育人性化的实践哲学需要在规范伦理学范围内论证如何维护和实现正义。  相似文献   

3.
人性的善恶问题是中外思想史上的重要辩题之一。自古以来 ,人们根据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回答 ,而提出不同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方法。也就是说 ,人们总是基于一定的人性假设 :性善或性恶、利他或利己 ,然后再依据这一假设去寻求教育。由此观之 ,人性善恶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重新认识人性善恶的问题 ,将对现阶段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与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与意义。我们可以撇开人性善恶究竟谁是谁非的无益争论 ,而透视其背后所隐藏的、对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有积极效应的方面与因素。虽然 ,我们再也不能根据性善性…  相似文献   

4.
“斯密问题”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市场经济一方面承认利益驱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有道德和正义。它既承认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又对经济人有必需的道德要求。解渎“斯密问题”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在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张力中找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实现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6.
时代语境的延展之下,马克思人性理论必然获得其新的时代的演绎和内涵:即由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主体属性转向人的整体属性、人的交往属性和人的整合属性的阐释。以马克思人性理论的时代内涵为指导,使现今的高校教育由片面模式向全面模式、由对象性模式向交往性模式、由静态模式向动态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7.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的道德意识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道德意识是人对具体的社会存在状况的反映。人的道德意识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来源: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本能,包括人的自爱利己之心、仁爱利人之心和同类怜悯之心,它们分别根源于人的物质属性、生存需要、尊重需要、社会属性和归属需要。以及种类繁衍需要和同类怜悯心理;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感悟。包括反思自己和观察别人。逐渐明白怎样的手段和行为才是好的、恰当的手段和行为,能够使人们的相互关系实现协调和睦;人在接受别人言行的道德影响、社会风尚的道德熏陶和社会管理者的道德教育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正确把握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性即指人的社会属性,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的主要社会属性,不同阶级的人亦有着共同人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艺不能孤立地表现人的自然属性,不能表现抽象的人性,但不能不表现共同人性。近年来,无论是在对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的探讨中,还是在文艺作品对人性的表现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千百年来,人性善恶问题因没有考察人性情感之敬畏而最终成了无谓的探讨。敬畏是人性善恶的基础。敬畏的缺失是祸之首,恶之源。人要为善,必须有所敬畏;有所敬畏,就有所善举。弃恶扬善是社会有机整合的实现条件,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归因理论是重要的外语学习动机理论之一,依据该理论,使用调查问卷及SPSS17.0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自我评价及英语学习归因进行分析并与成人学生及其他专业学生进行比较,发现与其他两类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的归因最不积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运用归因理论对一名高职对口女生有意识地进行归因训练的个案研究。该生数学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并且她把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是女生没有数学头脑,因此有放弃学习数学的念头。作者在已有的理论性研究、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该生数学学习的归因现状以及其归因风格形成的原因,根据归因理论采用各种教育方式来影响她的归因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德育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德育功能概念的理解影响对德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依据人们对于德育功能的诸多认识,再依据适度、分层的原则,可以大体将德育的主要功能分为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以及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20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紧张状况和归因风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岗实习学生比一般职业人承受更多的压力感;归因风格影响职业紧张:外部归因、不可控归因对职业紧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内部归因、可控归因能缓解工作压力。岗前就业辅导、归因风格训练等有助于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大学生中间流行着形形色色的不良择业心态,这些不良择业心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养成,也不利于其顺利就业。运角归因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大学生不良的择业心态,打造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科学择业观,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具有长远竞争力的“就业力”。  相似文献   

16.
福利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老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有着密切联系。福利院老人的人际关系敏感,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类。采用归因理论分析老人的人际问题,提出改善老人人际关系的思路:改变自我归因与人际归因的模式,减少归因偏差。  相似文献   

17.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南通大学两个不同专业学生成败归因倾向的调查表明,重视对学生归因倾向的研究、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多作努力归因、积极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克服习得无助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的92名英语专业学生为被试,测量研究了归因训练对归因方式和英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成败归因和学习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归因训练可以影响学生的归因方式,进而改善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归因理论为依据,运用问卷及访谈方式,了解英语专业阅读能力弱的学生的归因倾向,并以此为依据,采用谈话开导和教育干预方式,对英语专业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经过训练效果测量发现:通过系统的归因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归因方式,增强阅读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回顾了归因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学归因在外语界的发展,归纳出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大体趋势,着重阐明了实证研究在国内教学领域的发展。外语教学领域教学归因研究主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四个方面进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