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胡建国 《教师》2013,(32):106-106
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研究生开设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属性”课程中采取的教学策略,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展和未来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2.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作用。思维导图是能够将知识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小组病例讨论是将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方式。将“思维导图+小组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应用于兽医药理学本科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的特点应体现在“职业”二字上,即所培育的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做到所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就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知识应用能力。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学生在校期间应学的所有知识内容划分为几大块———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然后再把这几大块的内容划分为更小的知识单元———课程,然后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以课程为单位由不同的教师进行讲授,用3年~4年的时间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表面上看,整个教学…  相似文献   

4.
专业基础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课程,如何使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适应专业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进一步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样的专业基础课,适用于许多专业,掌握了专业基础课知识,等于同时打好了几个专业的基础,不论学生今后是否专业对口,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对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高职课程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类:楼层式、平台式和模块式结构。1.楼层式结构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模式,称为“三层楼”或“四层楼”课程结构模式,统称为楼层式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是沿袭传统本专科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构建起来的。在教学中各高职院校根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时,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教育。2.平台式结构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6.
白红 《考试周刊》2013,(87):185-185
《电工基础》是电子电工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接触最早的一门专业课,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其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功底差,接受能力慢,部分学生存在厌学的情绪,而电工基础课又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因此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非常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更好地运用。作者结自身在电工基础课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出几点教学体会,以期在教学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培养学生做事本领和做人本领两个方面开展教学),搞好高等职业教育。突破“三个中心”(教师、教室、教材),走出“三段制”(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抓好“三实”(实验、实习、实训与技术服务)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前三年学过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进行融合贯通。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技术问题。本文从在教学中贯穿生产工艺过程主线、建立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联系、合理取舍教材三方面。论述了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胶合材料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以华南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举措。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增加、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深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几年来,我校食用菌专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高效率为目的,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调整课程体系1.实施模块教学,突出教与学的灵活性。传统的课程体系比较系统、完整,但明显存在两个“滞后”:滞后于生产技术、工艺的发展,滞后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我校食用菌专业根据岗位业务能力要求,将课程分成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课4大模块,并将专业课部分调整为8大综合能力模块,64个小模块,依据生产实际和农时合理安排模块教学与考核,短班学员可任…  相似文献   

11.
基于OBE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章在分析了传统《电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基于OBE理念,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包括采用以问题为牵引的教学方法,采用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师授课机制以及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通过文章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工科专业课学习需要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内容复杂。结合EEPO采用实际项目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学生潜力,提高教学效率;以小组为单位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充分地考察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酿酒概论”课程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三年级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实践性、实验性、应用性较强,而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机械刻板,学生在应试状态中学习,这既影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拟对“酿酒概论”课程从课程教学目的与内容安排、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以及课程考核评价四方面进行改革,旨在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酿酒概论”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有益教学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14.
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可以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之受到运用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训练。按照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如何针对理工科大学的具体特点,研究探讨数学分析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一直备受学界人士的关注。基于此,就数学分析课程设置、教学思想,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索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力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而实验是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改革使学生掌握基本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结合国家和国土资源行业的现实需求,本文研究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整治工程方向)"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培养的课程体系问题。以通识知识、工程基础知识、工程专业知识和企业知识四大模块为基础构建了以知识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土地整治工程课程体系构架;同时提出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计划,并制定了企业实践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营销类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非营销类专业的职业拓展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充分掌握现代企业的人员招聘、培训、管理等的有关工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及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开展了"金课"建设研究与实践。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制作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线课程,并开展了翻转课堂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内容增加了前沿性和应用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体现了先进性,线下教学活动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考核方式呈现全程性和多元化。通过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成功地实现了从"传授知识型"到"培养能力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分析"双创"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创业创新班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基于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以案例教学为基础,创新实践为手段,综合能力评价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可为同类院校工科专业"双创"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运输组织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是一门集运输组织管理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的综合性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运用成果导向教学的理念指导《运输组织管理》课程改革,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成果),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