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世界性的通识教育依据其哲学基础、课程体系和历史路径可以划分为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两大类型.美国模式的通识教育视通识教育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征是本科前两年课程模块设置突出自由教育的特征,强调课程设置的本科生学习自我建构,后两年则以专业规格设置课程体系.欧洲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是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他们否定共同课程的有效性,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必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将通识教育课程结合到整个大学的学术活动中.每一种模式都指向其合法性基础,即精英教育和自由教育的价值预设,并有效达成.欧美不同范型的通识教育说明,即便是相同的教育目标,也没有统一或不变的模式,每一种教育模式的背后都是历史文化与国家民族特色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王玮 《教学研究》2006,(5):403-407
我国当前正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美国的通识教育在实质上异曲同工,但在实践阶段上差距颇大.本文对通识教育概念与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中美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作了简要的对照.  相似文献   

3.
"通专结合"是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和优化的方向。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中,如何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受到高等教育研究者和高校教育实际操作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廓清了美国通识教育近一个世纪来从通专并存到通专平衡,再到通专融合的演变进程。其次,分析了美国五所一流大学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的特征: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对通识教育价值理念进行再塑造;跨越学科、兼容并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再融合;文理并重、巩固基础,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再重整。最后,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给出美国通识教育的启示: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构建塑造核心价值观的通识教育价值理念体系;以学生学习为导向,构建激励学习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构建科学评估、协同优化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学科优势、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诸多差异.研究认为,简单地复制其他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建立符合地方院校自身需求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以美国、日本和新加坡为例,对国外通识教育进行了简述,然后论述了国外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启示,包括构建保障机制、建立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创新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6.
谢兵 《文教资料》2008,(12):162-164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有广博知识和人格修养的教育形式,尤其对于本科教育形式,它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育在地位上应并驾齐驱.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模式是关系通识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开展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构建"研思行"的教学模式将为通识课程提供有效教学的实践保证.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正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美国的通识教育在实质上异曲同工,但在实践阶段上差距颇大。本文对通识教育概念与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中美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作了简要的对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宁波大学的实践探索为例,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开展通识教育,构建起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本文结合实践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领域与类型划分进行比较与分析,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申报、审议与更新制度进行说明,并对通识教育课程修读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近年来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许多高校已开始重视并有所实践。90年代以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武汉大学的本科教育始终坚持“通识”教育理念,努力探索“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实践,精心构建全校通识课程体系,精心挑选通识课程主讲教师,精心设计通识课程建设方案。自2003年起,武汉大学全面启动通识课程建设工程,今年秋季,面向全校学生共开出52门通识课程,学生评价高,社会反响好。一、精心构建全校通识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虽然在世界各国大学均有体现,具体通识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却各有特色,如哈佛大…  相似文献   

10.
斯坦福大学分别在2012年和2013对通识教育进行改革,并于2013年秋季学期实行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包括思维与行为方法、有效思考、写作与语言等四类必修课.本研究对2011-2013年通识教育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在改革的过程中,斯坦福大学始终秉持通识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基于不同的通识教育哲学观建构了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实现了从学科到能力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有效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元典文化是近年来史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尽管学界对其科学性仍有争议,但它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建构却极具启发意义。既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也就是注重从元典文献这一角度来构筑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体系。从整体上看,使用和挖掘元典教育资源似乎更应该把握核心性文献,以及后来者对其经典解释。设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时,可以借鉴“经——论——律”的逻辑序列来构建元典教育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2.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是哈佛本科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通识教育课程,体现着哈佛大学一贯的教育宗旨和理想,在美国也极具典型意义。通过分析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方面的特征,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大学通识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是住宿制和导师制,学院式生活方式一直是哈佛大学的崇高目标。哈佛大学的住宿制和导师制经历了模仿起步、中道废弛、改造重振、稳步发展的历程,成为哈佛大学本科生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外的第三课程,第三课程为学生营造一种全方位、全时段的教育氛围和成长环境,成为塑造学生品行和素质的重要影响力量,从而更彻底全面地落实培养全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BC省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对时代发展背景研判--"儿童正在踏入什么样的世界"、对未来人才素养的谋划--"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儿童"的基础上,将"培养有教养的公民"作为总的价值导向,将核心素养作为价值实现的根本载体与线索的全方位课程改革.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课程落实与转化,其确立了"知道-践行-理解"(KDU)的课程模式,重新设计了课堂评估、省级评估、国家与国际评估的三级课程评估模式.该文以六年级数学课程的实施为例,详细介绍了探究教学、个性化教学、合作教学与在地化教学等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我校房屋建筑工程专业于 1997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 ,以“双纲”、“双轨”、“双师”为指导思想 ,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黄芳 《教育研究》2012,(8):143-148
《科学教育框架》提出了新阶段美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愿景,反映出美国人才培养方案的新动向,在对科学的理解上,实现从"探究"到"实践"的跨越,在科学教育方面,体现从"科学与技术"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整合,在学科教育内容方面,体现从科学"概念"到学科核心思想的提升。推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应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地位、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启蒙性和基础性作用;注重中小学科学课程的统整性、综合性与实践性,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充分重视科学教育研究及其成果运用。  相似文献   

17.
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玮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11):62-66
本文通过对西方学者关于批判性思维认识的介绍,结合哈佛核心课程所体现的批判性思维精神,揭示对批判性思维的完整理解应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同时提出我国通选课程或选修课程实践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哈佛MPA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佛大学MPA教育模式是当代“MPA教育的典范“.以领导能力培养为核心,问题为导向,案例为基础,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对我国MPA教育的发展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家德育的衰落史隐含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这段历史陈迹之中。晚清的教育新政和学制改革虽然在主观上想要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及封建统治秩序,但是客观的结果却是逐渐消解了儒家德育的制度基础;此后,民国初期的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层面上废除了“读经”和“修身”这两门课程,进而解构了儒家德育的课程基础;“五四”时期的德育革命则全面批判了儒家价值观,导致了儒家德育的价值基础的崩塌。通过对这段德育变迁史的考察与分析,可使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儒家价值观以及儒家德育的现代困境,从而促进我们对于近代德育变迁史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张建林  吕楠 《鄂州大学学报》2009,16(1):62-65,71
“一流本科教育”就是相对于同类高校能培养出符合本类别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的本科教育,其核心竞争力要素是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条件、教学工作水平、教学特色、生源质量、社会声誉。所谓高质量人才的一个核心指标是其创新精神与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当前我国高校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彻底贯彻科研引入教学过程经典理念,使其不仅体现在“教”上,更应该体现在“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