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谁要“摧毁月球”2002年5月初,俄罗斯五位科学家向俄政府提出了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建议——摧毁月球!这几位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地球的一只体格庞大的寄生虫,月球强大的引力使得地球以一种笨拙的倾斜姿势围绕太阳运转,因此造成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无常,灾害不断。如果把月球摧毁,地球就不再倾斜,也不再有四季的轮回。整个地球将成为人类生存的天堂,俄罗斯寒冷的冬季也会一去不复返。首先提出这个建议的科学家名叫弗拉迪米尔·克鲁因斯基,他在俄罗斯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天体物理学家,他也是“摧毁月球”计划最坚定的支持者。他指出,俄罗斯…  相似文献   

2.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他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观其一生,在许多时候起到了发明与资本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因而使许多发明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空想主义者、甚至是技术骗子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一种能提高汽油发动机效率的方法。现在,一位光脚的印度修车工认为他已经找到了这个秘诀。真的吗?  相似文献   

4.
“乱弹”幽默之琴章文幽默是发明创造的一项素质,科学家与作家千的都是创造性劳动,因此,不少优秀科学家和作家都具有幽默感。诺贝尔以他发明的炸药和死后将他的财产捐赠社会闻名于世。但千万不要以为诺贝尔只是一位象科学一样严肃的人,诺贝尔也很具幽默细胞。晚年,诺...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科学家(或曰科学工作者)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人们把鲜花、掌声和荣誉献给了科学家。这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是无条件的。科学家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是一种社会职业。科学家有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人们对于科学家这种社角色的社会期望。科学家不违反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人们有理由希望科学家的言行符合人们对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期望。有些科学家的言行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但也有一些科家的言行辜负了人们的期望。我们不认为政治权力都是同科学道德冲突的,但我们必须承认政治权力有时是同科学道德冲突的。当…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虽然很重视牙齿健康,但有些人还是觉得日复一日地刷牙太麻烦了。有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保持牙齿健康的方法呢?最近,美国科学家杰弗里·希尔曼声称找到了这样的方法。杰弗里·希尔曼是佛罗里达大学的牙科专家。他的方法是将一种经过基因改良的细菌植入口腔,用来取代人们口腔中能造成龋齿的细菌,从而使牙齿免受侵蚀。他说:“我的目的是给坏的细菌一个好的替代者。”据介绍,现在大多数人的口腔内都滋生着变形链球菌,它能把糖分解成乳酸,并慢慢腐蚀牙齿表面的珐琅质。据科学家统计,85%的龋齿都是由变形链球菌造成的。希尔曼着…  相似文献   

7.
人类到底是在退化,还是在继续不断完善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莫衷一是。近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了几位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科学家认为,在现代人之后可能会出现一种更为完善的新的人种。另外,由于Y性染色体的不断消失,男人作为一种物种有灭绝的可能,取而代之的将是另外一种第三性人。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发明家与小孩张文海作家秦牧在他的文艺随笔集《艺海拾贝》中,写了一篇叫《哲人、小孩》的文章。他说,他在读了一些卓越作家直抒胸臆的作品以后,常常有一种奇特的感觉,觉得这些作家有时象是哲人,有时象是孩子。并举例证实说,甚至象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他们互...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中叶以前,在英语中并没有“科学家”这个名词。1840年,英国知识界著名人物惠威尔(Whewell)在其《归纳科学的哲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科学家”这一用语,1但这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实际上仍未被称为科学家。随着科学事业的建制化发展,科学家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今天,有关社会公众的调查表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科学家都是最受公众尊敬和信任的社会职业群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地球上的生物为什么一定会死亡?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热切地关注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在细胞的染色体顶端发现了一种物质,被称为“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平均分裂次数是50次,这时,端粒已无法再缩短了,于是细胞也就死亡。这是促使生命逐渐衰老直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还有氧化作用、DNA损伤等也能促使生命衰老。经过研究,科学家还有另一个发现:死亡与生物自身产生的一种物质有关,科学家们称它为“死亡激素”。科学家们的研究是从章鱼开始的。章鱼是一种海洋动物,寿命不长。它性情…  相似文献   

11.
彭文 《百科知识》2006,(5X):32-32
科学家在古巴关塔那摩省东南地区发现了一种新的棕榈,这是在古巴发现的第88种棕榈。这种棕榈属于银榈,生存的地区气温较高,因此被命名为“热带银榈”。其树干最高可达8米,在棕榈家族中算是中等个头。与其他银榈不同的是,这种棕榈的茎较细,叶子更小且仅有16~19个裂片,果实成熟后呈现象牙一样的白色。科学家认为,这个物种可能仅生存在关塔那摩省东南地区,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曾发生过很特别的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锡阐年谱     
该文试图用年谱的形式勾勒出明末清初科学家王锡阐一生的概貌,同时着重反映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研究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和他对西学的中肯态度,二是他忠于亡明的政治态度及其演变,三是他一生与同道的交往和友谊。  相似文献   

13.
随着“嫦娥工程”顺利展开,一位科学家也为人们广泛关注,他便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飞碟是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常盛不衰的话题,许多人认为这是地外生命乘坐他们的“宇宙飞船”访问地球来了。有时随飞碟的出现,会发生一些离奇、神秘的现象,于是人们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都归结为外星明的力量在地球上的显现。然而,有科学家却打破了人们的幻想,他指出飞碟并非什么地外生命的“宇宙飞船”,只不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参与其中的主要角色是被科学家称为“地球黑子”的物质。  相似文献   

15.
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3位在分析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不少读者就产生了误解,以为“看清”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这3位科学家的功劳,其实,当代科学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继承性,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当常见,任何一位科学家取得的突出成就都包含了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拿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生于1938年)来说吧,他今年获奖的理由是在生物核磁共振技术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其实,核磁共振技术半个多世纪前就诞生了。50多年来,核磁共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核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工…  相似文献   

16.
库恩的科学发展因素理论及科学发展观董丽,柯伟库恩是自逻辑经验主义以来又一个开辟科学哲学研究新领域的人。他认为,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归纳法还是波普尔的证伪法,都不足以解释科学家接受一种理论的必然性问题,而只有把科学史、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学结合起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曲线思维解难题张文海在发明创造中,许多发明家都说,他们采用了一些特殊思维方式,其中曲线思维,就是特殊思维的一种。什么是曲线思维?日本发明教育家高桥浩在他的《眼皮底下的发明》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科学家在一后面敞开的护栏面前。放了一盆食物,让一只...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与一位科学家交谈,他在讲述自己的研究经历时说:创新很多时候就是研究过程中的灵光一现。这种灵光与科学家个性化的学术思想体系有着莫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王金元 《科学中国》2006,(11):41-41
挪威科学家最新公布,他们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上发现了一种恐龙时代的海怪化石,一种巨型海洋食肉爬行动物,科学家给它取了一个绰号,叫“隆物”。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如今是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的一部分,距离北极大约966公里。  相似文献   

20.
一名英国科学家和他的美国同事隔着4828公里的大西洋,成功地通过互联网技术“握”上了手,他们都清晰地感受到了对方右手传来的力量。在当天的实验中,他们还隔着大西洋同时推动了一只电脑模拟的箱子。那么,远隔千里的两人是怎样握上手、又是怎样同时推动箱子的?原来.英美科学家不久前发明了一个具有特殊遥感技术功能的小型机械臂,科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