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结合"双创"时代主题,通过内部变革和创新,我校提出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学科竞赛为补充、实训基地为平台、实践项目为抓手、创业实践为目标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实施,提高学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就业、创业率不断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开设了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第二课堂",以期实现实践教学的多元化。"第二课堂"作为强化实践教学的途径之一,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将"第二课堂"与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积极开展科技竞赛创新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历年不同类别的科技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还提高了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极大地夯实了专业学科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剖析“大思政课”格局下青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现实困境,确立青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一体化培育理念,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下青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一体化培育模式。以高校为组织协同和科学技术赋能核心,建立青年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共青团”四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合力,将思政教育作为驱动力,通过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高校前沿教育和中学启发教育相结合,探索“大思政课”格局下青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组织力量、培育目标、方法机制的一体化,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实践创新素养被列为新时代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学校提出了"慧心引领成长,乐创点亮未来"的办学理念。为实现素养的校本表达,学校着力打造"慧创"物型文化,构建"慧创"课程体系,探究"乐创"课堂结构,改进学生评价体系,逐步实施培养"慧创少年"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5.
王朝土 《教学月刊》2009,(12):43-44
学校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旨在为学生构建科技创新平臼,选拔和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学生参加“全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此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通删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门立足于实践、高度综合、  相似文献   

6.
"创客"理念与综合实践课程所倡导的"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立足发展学生实践、创新、探究的能力"不谋而合。"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启迪学生用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创客"精神,创新和改进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合理开发信息技术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初中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的"学"回归本位.依循学生的经验,依循数学的原理,依循学习的方法,依循创新的思路,让学生"感在课中央""悟在课中央""做在课中央""创在课中央".将学生放置于"课堂中央",能让初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相似文献   

8.
在基础教育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重要教改举措。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在师范院校创办“科技教育”专业是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合格师资的重要途径 ,并对“科技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2011,(Z1):55-57
成果名称:后"茶馆式"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十年研究实践申报单位: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团队成员:张人利、丁亿、周骏、顾非石、任佩君、张依武2010年12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获奖名单揭晓,上海市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学校这所为人瞩目的"绿色"学校也榜上有名。办学十余年来,学校坚持"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创学生最近发展区施教"的理念,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0.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逐渐成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基于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平台搭建等方面着手,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提出了"纽带式"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念,指出其具有主体多元性、目标单一性、途径多元性、着力集中性等特征,并研究了多层渐进式、主动融入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搭建及其实践效果,通过实践检验得知该模式对于资源合理调配、效率有效提高、质量显著提升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开展3D打印创客教学的实践,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意设想,本文在查阅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核心概念、课程的应用情况两方面介绍了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开展3D打印创客教学,其次从掌握学生实际学情,设计适宜的教学目标、严格选择教学软件;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开展课程教学(有效创设项目情境、布置模仿任务、详细解析知识要点、激发学生主动创新、鼓励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引导学生分享设计作品)三个方面研究了3D打印技术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创客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实践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创客式教育是指将创客理念引入学校课堂并进行改进,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的具体课程,开展创新型学习。该文将创客教育融入高职"电子产品开发"课程,按照课前学习、创意设计、协作学习、交流与分享及模拟商业运作等模块实施教学,能够融合创客人才培养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以学为中心、以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星海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品牌强校、特色亮校的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双语与国际理解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特色。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行实践研究》子课题《区域推进特色品牌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的个案学校,学校提出了《以学生"科研院所"为平台,构建  相似文献   

14.
围绕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介绍了多年来学校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提出明确精英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实践教学平台、营造创新实践氛围4个方面的举措,构成一个培养创新人才协同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等方式,发掘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立志中寻找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个性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深化立志教育的效果,文华学院信息学部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创建五大创新平台,助力个性化培养,构筑"文华"精神,走个性化培养道路,实践检验了课外实践与科技创新是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1前言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的主要基地和渠道,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的科技意识和创造性的科技灵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  相似文献   

17.
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研究型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依靠学校现有的科技创新实践基础,围绕"目的目标化,目标操作化、活动系统化、行动理念化"的建设思路,强化内涵建设,树立精英意识,构建特色平台。注重能力培养,发挥创新平台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作用。引入了实践入门、实践导向、实践融合的三步导向方案。整体筹划、系统建设具有规模大,运行效率高,实践环境新,特色功能多,其规模、设备、管理在国内领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完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达到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实现学校"可靠、顶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提出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来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素养,即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立项和科技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探索普通本科院校"学历型"大学生培养向应用型人才转化的有效途径,提出教学改革应当注重实践环节的强化,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模式从"学历提升"向"职业发展"转变,培养一大批实践能力强、有理论知识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职学校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探索"双创"教育教学实施中,要在总体"靶"向目标上,明确"一个核心,一个重点,一个体系",即以锻造"双创"意识品格为核心,以提升创新思维水平为重点,构建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实践教学、独立探究、指导协助、文化引领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在开展"双创"实践教学中采取"树"状实施路径,即夯实教学团队这一"根基"、做强通用课程这一"主干"、做优实践教学课程这一"主枝"、做精个性化指导课程这一"花朵"。同时,建立"双创"教育"养护"体系:多元评价,硬件保障,校、政、行、企、科研院所五方协同。  相似文献   

20.
围绕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介绍了多年来学校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提出明确精英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实践教学平台、营造创新实践氛围4个方面的举措,构成一个培养创新人才协同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