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闲话回文联     
提起回文联,人们都会想到一副佳作: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殿,殿佛大过人。相传,上联是乾隆皇帝所作,下联为纪晓岚所续。昔时镇江有一饭庄,名曰“天然居”,一次乾隆微服私访,曾在此用餐。吃喝完毕,在饮茶时,乾隆对着那“天然居”店匾想了想,偶得一联:“客上天然居,  相似文献   

2.
趣话酒联     
在街头巷尾的酒店、酒馆、酒楼,人们时可见到楹联,而其楹联或明或暗都与酒、酒店有关,古代更如此。有一家酒楼对联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字面上虽无酒,却写出了饮酒的感觉,更巧的是把自己的楼名“天然居”嵌入其中。明代潮州韩江酒搂的楹联是: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上联韩,下联江;上联酒,下联楼,组成了“韩江酒楼”的店名。韩愈、刘伶、江淹、王粲之“送”、“醉”、“作”、“登”  相似文献   

3.
梁大师看各位听得入迷,心下窃喜,一合折扇,啪!继续开讲。请看──回文三对还有一类自古流传下来的“绝对”,是早已有人“对通”了的,但仍有人继续在对,且是后作胜于前作的。例如有副著名的“回文对”,对头是:客上天然后,居然天上客;最先出现的对句(当然是指”基本上”对得通的)是:郎中王若伊,伊若王中郎。“天然居”是北京一间酒楼名,’‘王若产”则是北京一位名医的名字。这~别对联的特点是上一句倒读成为下一句,故称‘狗文对”。北方称医生为“助中”,’‘中郎”则是官名。上联意思浅白,无须解释。下联的意思是:那位…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诗中有一种诗叫回文诗,它可以倒着读或反复回旋地阅读,多属文字游戏。回文诗难写,因为倒过来读时,诗的语法和诗歌的意义都会改变,而且往往变得面目全非。例如,“上海自来水”,倒过来读变成“水来自海上”。这就给做回文诗的诗人提出了难题,从诗的任何一头读起来,无论含义和意境相近与否,诗句都必须优美典雅,而且富有艺术韵味。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曾与他的一位老同学讨论科学史,说到有关人类智慧问题时,就提及中国古诗中回文诗的创作更需要智慧,并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例:从前一家饭店名叫“天然居”,饭店正门挂了一副对联:“客上天然居”(上联),“居然天上客”(下联)。这是一副很有情趣的回文对联!客人来到我这个“天然居”(天上的房子),惊人地发现自己登上这个饭店好像成了天上的客人了。第二例:唐朝诗人陈子昂写的两首诗,实际上只有一首,第二首只是第一首的回文,两首诗表达的意义都惊人地相似:纤纤乱草平滩,冉冉云归远山。廉卷堂空日永,鸟啼花落春残。把这首诗倒过来读时是:残春落花啼鸟,永日空堂卷廉。山远归云冉冉,滩平草乱纤纤。前后两首诗的意义可以不变,但后一首表达的情感更为迫切,多奇妙啊!回文诗属杂体诗中的一种诗。杂体诗还包括离合诗、辘轳...  相似文献   

5.
<正>小时候,纪晓岚很淘气。一年冬天,他穿着棉袄,拿着扇子,学着傻婆娘的样子在教室里扭来扭去的,逗同学们玩儿。一个南方来的读书人恰好路过,感到好奇,就停下来要和纪晓岚对对子。那人刚吟出"你穿冬装摇夏扇糊涂春秋"的上联,纪晓岚马上就对出了"你居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的下联,引得众人哄堂大笑。长大后,有一次,纪晓岚等大臣在朝  相似文献   

6.
对偶趣话     
有这么一个幽默小故事:纪晓岚小时候在私塾念书。他养了一只麻雀,上学带着放在墙洞里。姓石的先生知道后,担心养鸟会妨碍他学习,就将麻雀打死,封住墙洞,并题上联于洞旁:“细羽家禽砖后死。”年幼的纪晓岚见此情景知道是老师所为,对麻雀被打死非常伤心,于是在上联旁边续题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先生见后非常气愤,举起戒尺便要打他。他申辩道:“学生是按先生所教属对,你为何打我?”先生细想,下联字面虽是骂我,但从别解来看,词性与上联对得倒也十分妥贴,无话可说,便慢慢地收回了戒尺。说到对对子,同学们肯定会联想到“对偶”、“对仗”和…  相似文献   

7.
在对联的百花园中,有一种十分奇特的回文联,它奇就奇在:上下联倒顺阅读,意义不变,极具欣赏价值,但其创作难度极大。一次,唐伯虎与祝枝山闲游郊外,见农夫车水灌田。祝枝山触景生情,随口吟出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伯虎听后不由一愣,上联出得很绝:前一个词的末尾一字,正是后一个词的开头一字,要求极其严格,竟一时难以答对。沉思中,唐伯虎随手打开折扇轻轻扇了起来,一丝凉风拂面而过。他顿时灵机一动,吟出了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枝山夸赞道:“对得好,对得好。”何故?唐伯虎的下联不仅对仗工整,与上联天衣无缝,且上下联可…  相似文献   

8.
清康熙年间,山西侯马大李村有个叫裴律的,自幼饱读诗书,尤擅赋诗联对,被誉为三晋第一才子。这裴律样样都好,只是由于少年得意,渐渐变得狂妄起来,自诩才高八斗,未免目中无人。这天,裴律出外踏青,只见春光明媚,芳草萋萋,一群洁白的羊儿正在泉边饮水,他诗兴大发,随口吟道:“白水泉口口口品——”没想到吟出上联后,反复沉吟半晌,总也续不出下联来,急得他抓耳挠腮。正在为难之际,忽听得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裴律抬头一看,只见是一个牧羊姑娘,便道:“你嗤笑我,莫非能续出下联来?”那姑娘莞尔一笑,随口吟道:“山石岩石石石磊。”“哟呐!”裴律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9.
传说苏东坡有一年与家人中秋赏月至夜半,吟出一上联,"半夜二更半",要三个儿子对出下联。虽然只有五个字,难度却很大:首尾必须同  相似文献   

10.
1916年4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婚后半年的一天傍晚,他俩到公园里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能续个下联吗?”孙中山微笑着说:“庆龄,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考新郎来了。好,请读出你的上联来。” 宋庆龄吟了上联:“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  相似文献   

11.
(一)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是由清代乾隆皇帝出的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纪晓岚对的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个数,即上述下联。上联的算式:2×60 3×7=141,下联的算式:2×70 1=141。  相似文献   

12.
妙联故事     
1950年春,毛泽东偕周恩来到湖南视察。走到湘江桔子洲头,毛泽东目睹帆影点点,百舸竞渡,不由得诗兴勃发,即景吟出:“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吟罢,笑请周恩来对出下联。他俩在谈笑中已经 到了天心阁,忽见一群鸽子从 阁内飞出,一见此景,周恩来想 到毛泽东出的上联,立即悟出 下联来,随即对曰:“天心阁,阁 中鸽,鸽飞阁不飞。”这下联对 得敏捷、贴切。毛泽东听罢,会 心地笑了。”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数字联,有这样一个传说:北宋时苏轼与两个学友一起到九江的二门赶考,因为水灾误了时辰,考场的门卫就出了副对联难为他们。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假思索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上联由“一”而“十”,下联由“十”而“一”,组合奇妙,富有奇趣。中国历代皇帝中,清朝乾隆皇帝可谓“风流天子”。他酷爱吟诗,也喜对联艺术。相传,有一年,乾隆在游山玩水时即兴出了句上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才子阮云对…  相似文献   

14.
悦读文摘     
巧对纪晓岚曾任清朝礼部尚书。在他去福建督学途中,一次渡江,接到一张从后面超前的船上递来的纸条,请他对个对联。那上联是:“两舟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既要语意双关,又要与两位古人的姓名谐音,还要一文一武:“橹不如帆”暗含“文不如武”。一向文思敏捷的纪晓岚,一时却被难住。他一路闷闷不乐,总为此事苦恼。他到福建后,主持院试大典,听到奏乐之声,忽然灵机一动,马上对出了久思不得的下联。这下联是:“双管齐奏,笛清(狄青)怎比箫和(萧何)?”含义是反驳上联,暗含“武不如文”,十分恰当,可谓巧对。(小林辑) …  相似文献   

15.
智慧加油站     
改革开放后,某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记者到该村采访,找来四位老农座谈。记者问:“大伯,你们以前的生活怎样?” 一老农在纸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记者一看,上联下联都是数字,而从1到10这十个数字中,上联缺“一”,下联少“十”,  相似文献   

16.
《老年教育》2009,(9):40-40
据传说,北宋时的苏东坡,有一年与家人中秋赏月至夜半,吟出一上联,“半夜二更半”,要三个儿子对出下联。虽然只有五个字,难度却很大,首尾必须同字,前后意思要一样。结果第三个儿子苏过最聪明,对曰:“中秋八月中”。  相似文献   

17.
乾隆皇帝75岁生日时,摆“千叟宴”邀集千名古稀老人一同欢庆,其中最老的寿星已141岁.为此,乾隆在席上吟出一个上联,要大家对下联:乾隆皇帝75岁生日时,摆“千叟宴”邀集千名古稀老人一同欢庆,其中最老的寿星已141岁.为此,乾隆在席上吟出一个上联,要大家对下联: 花甲重开,外加七三岁月当时,以机敏著称的大臣纪晓岚也出席作陪.他略加思索就对了出来: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是一副数学联. 上联:“花甲”是60岁.“花甲重开”就是2个花甲。即120岁,七三岁月就是21岁,加起来正好是141岁.下联:“古稀”是7O岁,“古稀双庆”就是2个古稀,即140岁,再多一个春秋是141岁.  相似文献   

18.
《高中数理化》2007,(2):20-20
乾隆皇帝75岁生日时,摆“千叟宴”邀集千名古稀老人一同欢庆,其中最老的寿星已141岁.为此,乾隆在席上吟出一个上联,要大家对下联:乾隆皇帝75岁生日时,摆“千叟宴”邀集千名古稀老人一同欢庆,其中最老的寿星已141岁.为此,乾隆在席上吟出一个上联,要大家对下联: 花甲重开,外加七三岁月当时,以机敏著称的大臣纪晓岚也出席作陪.他略加思索就对了出来: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是一副数学联. 上联:“花甲”是60岁.“花甲重开”就是2个花甲。即120岁,七三岁月就是21岁,加起来正好是141岁.下联:“古稀”是7O岁,“古稀双庆”就是2个古稀,即140岁,再多一个春秋是141岁.  相似文献   

19.
设想 :以浅近的“回文联”为切口 ,以西湖传统文化为背景 ,以吟读、品读、赏读西湖浅近对联为主要学习手段 ,启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关注、了解、寻访、搜集有关西湖楹联资料的热情。准备 :1.有关西湖楹联课件2.草稿纸笔3.楹联资料(课后提供)1.出现“玩对联”课题及新昌大佛的照片。2.右边出示上联 :人过大佛寺 ;左边出示下联 :寺佛大过人。1.用“玩对联”为题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激发孩子进入的兴趣。2.用“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和新昌大佛作为载体 ,让孩子觉得浅显、亲切。3.五字回文联简易明了 ,以此作为起点 ,人…  相似文献   

20.
对偶趣话     
有这么一个幽默小故事:纪晓岚小时候在私塾念书。他养了一只麻雀,上学带着放在墙洞里。姓石的先生知道后,担心养鸟会妨碍他学习,就将麻雀打死,封住墙洞,并题上联于洞旁:“细羽家禽砖后死。”年幼的纪晓岚见此情景知道是老师所为,对麻雀被打死非常伤心,于是在上联旁边续题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先生见后非常气愤,举起戒尺便要打他。他申辩道:“学生是按先生所教属对,你为何打我?”先生细想,下联字面虽是骂我。但从别解来看,词性与上联对得倒也十分妥贴,无话可说,便慢慢地收回了戒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