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这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家庭生活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是家庭生活中品德教育作为课程来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规范的行为方式。要想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将课堂的教学活动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资源。如何使用好《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怎样让我们的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由说教走向生活化、教学形式由说教走向活动化、教学时空由说教走向开放化、教学评价由说教走向多样化等方面的做法进行简单的阐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一、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  相似文献   

4.
韩忠幸 《广西教育》2011,(7):20+34-20,3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几乎成为一种模式,学生缺少思考和自我内化。这样的课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养成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必须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诸庆  钱燕萍 《文教资料》2011,(24):176-17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践行,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践行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一种现实的环境中学会基本的道德意识,引发道德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那么,怎样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呢?  相似文献   

7.
杨成宝 《甘肃教育》2011,(22):50-5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农村小学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紧扣"农"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道德规范、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是一门活动型课程,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课程的实施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转变。"活动是教育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从其课程性质可以引伸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由于其基本特征,落实到教学中,需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情境教学原理与课程设计原理的耦合,需要我们针对情境教学的特点,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徐华芳 《小学校长》2006,(6):26-26,22
品德与生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品德教育便走向枯竭与僵化。因此,品德教育必须和学生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缺乏生活需要的品德教育注定是被动的、消极的、痛苦的。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品德教育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的统一,才会使品德与生活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需要回归生活,这是所有品德教师内心最真实的呼唤,而品德作业,无疑是实现本课程向生活延伸的最有效的途径,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也有"作业",才能在课程实施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对小学生应多采用活动式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由此可见,"活动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倡导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钟亚 《考试周刊》2012,(48):128-12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了一门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对社会生活进行学习,从中提高学生的品德累积社会经验。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门学科彼此交融,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到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一、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相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的生活世界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潜能和个性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9.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有这样的阐述:"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前提条件,却不是它的充分条件。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20.
李香 《成才之路》2012,(34):96-9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由此可见,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儿童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感受、理解和掌握道德与社会规范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努力使教学回归生活,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课堂中所学的。品德和见识去挑战社会品德,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