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1年5月,我离开了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来到了北京,分配在青年团中央出版委员会工作。出版委员会是青年出版社的领导机关。出版社那时没有编辑部,我们出版委员会编审部编好的稿子,用青年出版社的名义公开出版。后来出版委员会的建制取消,编审部便成了青年出版社的编辑部。1952年,根据当时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同志的建议,青年出版社与开明书店合并,组成了中国青年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叶至善     
叶至善,江苏苏州人,叶圣陶的长子,1918年4月生。学的是农产制造,就是农产品加工;当过技术员,中学教员,业余帮他父亲编编写写。1945年8月,他进开明书店正式当编辑,帮他父亲编《开明少年》,这是一种供初中学生阅读的期刊,此外还编一些青年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1952年底,开明书店和青年出版社合并,他随同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参加过《中学生》、《旅行家》等期刊和一些书籍的编辑工作。1956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他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后又改任副社长兼总编辑;“文化大革命”后任副社长,  相似文献   

3.
C.《我与开明》掇英开明书店创建于1926年,到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计二十八年。迄今则有整整六十年了。遥想开明当年,筚路蓝缕,勤勉以事,与许多作者建立了密切联系,出版了许多有益于祖国文化建设的书刊,成为现代出版史上令人怀恋和崇仰的出版社之一。基于保存出版史料和为新时期出版事业提供借鉴的考虑,去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约请一些与开明夙有联系的老作家、老编辑著文,集为《我与开明》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开明人忆开明,自有信实、亲切之风韵在。据我所知,近年来谈及历史悠久、贡献巨大的诸如商务、中华、三联诸店的文字,日见其多,但率先结集者,唯《我与开明》一卷而已。开明书店作为一个现代出版史上的优秀  相似文献   

4.
中青社的五十年,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图卷。1950年青年出版社成立。1953年,青年出版社与成立于20年代享有盛名的“开明书店”合营并启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新社名,“进步的开明”为中青社带来可贵的出版经验和出版人才。当时的团中央第一书记耀邦同志亲任中青社的董事长。以后一段时间,又分别有团中央书记杨述同志、刘导生同志以及团中央常委、宣传部长朱语今同志兼任和长期担任中青社社长职务。专业的出版经验、优秀的人才队伍、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形成中青社坚实  相似文献   

5.
话说20世纪50年代初,青年出版社和开明书店合并,成立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在原青年出版社的年轻编辑中,有一位刚从中山大学文学院毕业的黄伊,同开明的老编辑周振甫先生一起被分配在二编室.黄伊当时年仅24岁,年少气盛,性格开朗,讲起话来满口广东味:"那个那个";周先生长他18岁,当时已学富五车,当年"开明"出版的钱锺书先生名著<谈艺录>,周先生是责编.  相似文献   

6.
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在它与青年出版社合并之前的近30年中,曾团结了大批文化人,出版过一千余种图书,其中不少是具有高质量、高品位的精品图书。今年是开明书店成立70周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持编辑出版了一套《典藏开明书店版名家散文系列》,共16卷,内容包括曾在开明书店出版过的茅盾、巴金、叶圣陶、夏丐尊、朱自清、冰心、丰子恺、俞平伯、李广田等著名作者的散文集。中青社社长胡守文在这部巨著的卷首写了这样一篇序言:  相似文献   

7.
1952年3月,开明书店和青年出版社由出版总署撮合,开始商量合并。开明书店当时有三种刊物,一种是《进步青年》,读者对象是高中和高中以上学生,一种是《开明少年》,读者对象是初中学生,还有一种是《语文学习》。先是在上海解放之前,开明在北京创办了《进步青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北京的《进步青年》和原来的《中学生》合并,用《进步青年》作  相似文献   

8.
开明书店创建快要六十周年了。它是1926年创办的。我没有在开明书店做过事,也没有写过一本书,但是在开明书店的编辑部里,我有好多老朋友。我在商务印书馆许多年,办杂志有点经验。如果说我和开明书店的关系,就是办杂志的事情。章锡琛因为在他主编的《妇女杂志》上写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文章,商务印书馆的某些当权者认  相似文献   

9.
王久安 《出版发行研究》1994,(2):46-48,F003
开明书店的成功之路王久安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到1952年底与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从成立到合并,26年间共出版各类图书1500余种,其中教科书约250种,另又出版期刊16种,有数百期。这些出版物以其内容新、质量好、品位高、装帧精而获得...  相似文献   

10.
从1926年成立,到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中国青年出版社,二十八年中,在章锡琛、夏丏尊、叶圣陶、范洗人等带领下,开明书店出版了一大批优秀读物,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包括青年编辑和作者)。它所倡导的出书育人、务实创新、一切为读者着想、朴实无华等一系列好传统、好经验、好作风,都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王青 《编辑之友》2011,(6):124-128
我在写了几位开明书店的编辑之后,忽然想起了丰子恺先生,一位慈祥的长胡子老先生。在我的印象中,他应当是开明书店编辑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但问了一些同事并翻阅许多资料,却见不到丰先生是开明书店编辑的证据。最近在丰一吟的一篇回忆录中,提到她父亲在一份简历中说他曾经在  相似文献   

12.
都说开明书店是一家踏踏实实从事文化建设,引导青年打好知识基础,引导青年积极向上的卓有声誉的书店。最近出版家王仿子还著文提到开明书店,说“开明书店有夏丐尊、叶圣陶等致力于出版好书,培养人才,在读者中获得良好的信誉,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开明书店不被人们注意的读者工作,我觉得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一方面的工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开明书店的办店宗旨和传统作风。开明书店读者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刊物,在刊物上给读者开辟习作园地,比较直接地在读者中培养人才。比较突出的  相似文献   

13.
刘玉梅 《编辑之友》2011,(8):119-121
《编辑之友》分别在2010年第11期和2011年第2期刊登王青先生的长篇文章《开明书店的编辑们——为纪念开明书店创建八十五周年而作》,详细介绍了开明书店同仁夏丐尊、叶圣陶、王伯祥、傅彬然的编辑史实。适逢开明书店创建85周年之际,当年由叶圣陶先生编写课本文字,丰子恺绘制插图的《开明国语课  相似文献   

14.
章锡琛与开明书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锡琛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他所创办和主持擘画、经营的开明书店,是我国解放前六大书店之一。虽然它从上世纪20年代中期成立直到50年代初同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中国青年出版社,只不过27年历史,出版1500多种图书百余种教科书和十多种期刊,但是它在解放前艰难的时日里,给青少年以正  相似文献   

15.
去年,开明书店六十周年纪念,遵开明老友王知伊同志之嘱,写了一篇纪念短文,以《开明风格》为题,借题发挥,说了一句多年来想说而未说的话。我说:“解放前的出版社,有几家书店是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的。生活书店有生活风格,开明书店有开明风格,它贯穿了它的书、人和事。”“生活风格,开明风格,是我们出版界前辈一代人所培育的我国文化史上极可珍贵的传统,应该让它发扬光大,它是真正中国文化和文明史的产物,是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好东西。”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料》2012,(2):29-29
正1947年6月开明书店出版《秦牧杂文》一书,作为"开明文学新刊"的一种。作者后来在《赞开明书店》一文中写到:"这是我二十三四时候写的作品,现在看来,虽稍有锋芒,但并不怎样成熟。谁知不久以后,朋  相似文献   

17.
8月1日,江苏省吴江市档案馆特约征集员征集到邵力子先生的民国三十七年(1948)"开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合立转股单"1件。这一珍贵实物,有着重要史料价值,也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名人档案资源。开明书店是20世纪上半叶国内一家著名出版机构。开明书店有夏丏尊、叶圣陶、顾均正等多名学者、作家担任编辑工作,形成一支知名的编辑队伍。出版物包括茅盾《子夜》,巴金《家》、《春》、《秋》,林语堂《开明英文读本》等。这件编号为"四九一"  相似文献   

18.
生活书店创办于1932年,到今年恰好是半个世纪。稍后于生活书店,同属党领导之下进步的文化出版机构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也有将近50年的历史。这三家书店于全国解放前夕的1948年合并而为三联书店。当1978年庆祝三联书店成立三十周年时,我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 “解放后出世的青年,大概只知道有三联书店,但是在中年或老年知识分子中,凡是参加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文化工作者,没有不是程度不同的受到过这三家书店,特别是生活书店所出版  相似文献   

19.
开明书店是几个知识分子自己凑股创办的一家出版社,郑振铎是最早的支持创始人和股东之一,这个我早就知道。但我从没看到过开明书店股票单的样子。最近,有朋友从拍卖网上花二百多元拍到一张郑振铎的开明书店“合立转股单”送给我。我觉得也是一件珍贵的出版史料,值得研究和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知识界,向来有大专家写小文章的优良传统。仅就语文和美育而言,叶圣陶、朱自清、夏丐尊、朱光潜、丰子恺、吕叔湘、唐弢、周振甫等人都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通俗性读物,这些读物在当年就是今天所说的“畅销书”。其中一些书八九十年代还在重版,如叶圣陶的《文章例话》(1937年开明书店初版)、唐弢的《文章修养》(1939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夏丐尊翻译的《爱的教育》(1926年开明书店初版)和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9年开明书店初版)等等。尤其是50年代,群众性的扫除文盲运动和普及文化(含政治与科学)的热潮,催生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哲学、历史、语文等大众读物,其中吕叔湘与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高士其的《菌儿自传》、《细菌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