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民俗舞蹈"跳花棚"现时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西地区化州县传统民俗舞蹈“跳花棚”是傩舞的一种,同时也是该地区首批被收录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且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历史研究价值。随着近年该地区人均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民间的艺术鉴赏能力普遍得到发展,这促进“跳花棚”在传承中不断进行创新。文章研究的重点在于比较“跳花棚”现状与传统的表演形态和舞蹈本体形态的异同,“跳花棚”与傩有着渊源,在剖析动作中,总结出“跳花棚”的“稳、沉、蹬、跳”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形态。在此进行对该舞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南丰傩舞以其古朴、粗犷、豪放和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江西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面具名列其中。文章从南丰傩舞的舞蹈形态、音乐形态、道具、服饰对南丰傩舞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南丰傩舞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当代傩舞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并实现傩舞从舞蹈原生态——课堂教学——舞台表演的艺术转换。  相似文献   

3.
舞在古代被称为“跳魈”,在古代人们为了驱鬼逐疫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舞蹈,而万载傩舞就是由这种特殊的舞蹈所演变而来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万载傩舞,我通过其起源以及现状、表演形式、傩面具、傩乐与傩饰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解开万载傩舞的神秘面纱,了解万载傩舞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舞在古代被称为“跳魈”,在古代人们为了驱鬼逐疫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舞蹈,而万载傩舞就是由这种特殊的舞蹈所演变而来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万载傩舞,我通过其起源以及现状、表演形式、傩面具、傩乐与傩饰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解开万载傩舞的神秘面纱,了解万载傩舞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婺源傩舞又称“鬼戏”,它是一种最古老的祭神跳鬼、祈求幸福的传统舞蹈。据说,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开始流行。这种舞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演员在演出时必须戴着面具。  相似文献   

6.
“大神尪”傩舞是我国傩文化在闽台遗存的一种独特祭祀仪礼,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闽台“大神尪”傩仪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文化表达范式,有其迥异于其他地区傩舞的艺术特点;“大神尪”傩舞形态背后蕴涵着闽台文化区的舞蹈文化特质,具有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反映我国傩文化发展的世俗化趋势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傩舞是湘西侗族在古代祭祀神灵仪式中所产生的一种古老原始的舞蹈,湘西侗族地区至今仍旧保存着数量繁多种类多样的傩舞。傩舞是我国舞蹈研究中有"活化石"之称的舞种,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欣赏意义。本文通过对湘西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与民俗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探析傩舞中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8.
豆鼓是与新石器时代祭祀礼器“豆”的形状相仿的一种陶鼓。“跳岭头”以豆鼓为主要打击乐器,主要流传于桂西南壮、汉族杂居的钦州、灵山、浦北等地。“跳岭头”的“傩”要素主要有傩豆、傩舞、傩锣、傩面具、傩格等。“跳岭头”的基本程式是设傩坛、开傩坛、跳日午、捉傩妖。“跳岭头”的主要特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以豆鼓为伴奏乐器,跳与唱分开,在舞的基础上融入民间杂耍和武术同时;叙事完整,唱词诙谐风趣,人物形象鲜明等。  相似文献   

9.
《早期教育》2008,(5):18-19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其中,始于汉初的江西萍乡傩,被称为中国傩文化的宝库,它具备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傩庙、傩面具和傩舞这三大宝,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0.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仪式中的傩祭,到商朝已经大致形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还举行“大傩”、“国傩”,傩舞得到全面的发展。傩祭时,身披兽皮、脸戴面具进行跳跃呼号,或扮成鬼神歌舞,表现神的事迹,合唱充满巫术意味的祭歌以驱鬼逐疫。现代傩舞是在远古傩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反映拜神祈福、祭祀、驱鬼逐疫等内容,保留了原始祭祀仪式的神秘色彩,同时又深受民间文化艺术的熏染,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傩舞的分布很广,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但对于四川境内的傩舞,至今仍然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傩舞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黄南婷 《九江师专学报》2010,(2):124-125,128
傩舞作为傩文化中古典舞蹈与彩绘艺术的结晶,对傩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傩舞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很好的运用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族精神的培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中来,必将是傩舞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傩舞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舞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一直为文化、艺术界所重视。本文以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傩舞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傩舞的起源与流变、傩舞的艺术特色、傩舞的文化内涵及傩舞的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13.
集群生活的蜜蜂用“舞蹈”未交流并采集蜂蜜和花粉。侦察蜂根据食物的位置跳两种基本形态的“舞蹈”,一种是"0"形的“圆舞”,另一种是"8"字形的“摆尾舞”。“圆舞”的含义:1,食物与蜂巢的距离在50米以内。2.“舞蹈”幅度越大,食物离蜂巢越近。3.“跳舞”的蜜蜂散发出的气味可告知食物的种类。  相似文献   

14.
万载傩舞也被称之为"跳傩"是一种以祭祀、祈福为载体的古老仪式。经过千年的传承与积累,在不同时代的民间文化中,傩舞表演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这种戴着面具的舞蹈表演具有显著愉悦身心、健身以及一定的育人作用。万载傩舞在2006年5月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傩并没有因为现代社会的繁荣发展而发展,反而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艺术表演。因此,保护并传承万载傩舞这一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其体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万载傩舞是我国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文化,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文化形式以及宗教、民俗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万载傩舞其地域进行研究,并对傩舞以及万载傩舞的发展进行浅析,针对万载傩舞与民俗传统体育的关系,对万载傩舞所展现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属性以及其内容剧情中各种体育文化相关体育元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现代环境当中万载傩舞的传承以及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鑫 《当代教育论坛》2005,(14):152-153
研究舞蹈的人都知道,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节奏和感情。动作性、节奏性、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三大主要特征,同时也是舞蹈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之所在。下面,笔者试从舞蹈的三个主要特征来谈谈舞蹈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明确训练目的,注意动作规格——动作性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动作是舞蹈最基本的元素,是舞蹈材料、舞蹈动作和由舞蹈动作所组成的舞蹈语言,是构成舞蹈艺术最基本的占第一位的重要因素。动作性是舞…  相似文献   

17.
节奏是舞蹈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完成舞蹈动作的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节奏”。舞蹈动作必须在节奏的延续中发展进行。但“节奏”和“拍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把不同长短的音符组织到“拍子”里,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节奏”。本文认为,在舞蹈练习中.选好音乐,培养乐感,对于练习者进入“舞”的境界,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池哥昼是白马藏族傩祭祀仪式遗存,祭祀以驱鬼逐役、酬神纳吉为目的,围绕逐家串户跳池哥昼傩舞的方式进行,具有浓郁的原始特性和民族特色。作为祭祀仪式表征符号的池哥昼傩舞,古朴、原始,以其丰富的表演形态和风格全方位地透析出无文字民族独有的聚合信仰、娱人娱神、以舞叙事、重温历史等多重文化特性,是研究白马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巫傩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内涵“巫傩”信仰而又不乏“审美”表达的民间艺术形式,又是集多元宗教、多种民俗以及多种艺术相融合的复杂文化形态。巫傩舞蹈作为“巫傩文化”的外显媒介和载体,体现和包含了众多内隐文化价值和意义。,通过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研究巫傩舞蹈形态孕育形成的成因、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具有超越舞蹈本体方法论意义。同时,对于还原巫傩舞蹈本体艺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国舞蹈史,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为强 《职业技术》2015,(4):126-128
文章以湛江市雷州傩舞“走长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和对比分析等方法,揭示现在湛江雷州傩舞“走长怅”的发展现状,提出雷州傩舞“走长怅”需要当地政府的挖掘、保护与传承等对策,使雷州傩舞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更加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