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占有一个无可替代的位置。其哲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该文探讨了"语言游戏"说的提出背景、"语言游戏"说的性质内涵、"语言游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讨论的一个核心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维特根斯坦如何批判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本质主义语言观;其次从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两个概念描述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最后简要探讨了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不仅成功促进了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同时也使得语言学研究进入了语用研究阶段。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语言研究的核心理论都可以在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找到思想的源头,这些理论都与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的语言观,如"语言游戏理论""生活形式""家族相似性""私人语言"等有密切的关系。其实仔细研究发现,其实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语言生态系统,可以很好地解释语言。  相似文献   

4.
“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维特根斯坦将种种语言活动比作语言游戏,其中就包括翻译。该文从翻译是一种语言游戏的观点出发,指出翻译是由源语和目的语与这两种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并借用语言游戏的多样性、目的性、规则性、工具性等特点对翻译进行了阐述,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翻译与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5.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n,1889-1951)是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语言批判”是贯穿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他倡导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和消除传统哲学问题,提出“语言图像论”和“语言游戏说”两种不同的理论.语言图像论到语言游戏说的转变,使分析哲学由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走向了对语言的语用分析.立足于“语言图像论”和“语言游戏说”,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思想的转变以及其思想在西方哲学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的哲学研究中提出了遵从规则悖论。对此悖论,克里普克等人分别从怀疑论等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解读方案。后来维特根斯坦为了消除人们对悖论的误读,他用语言游戏说及其方法论来解释“遵从规则”。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认为,只有在语言游戏的实践中,才能谈得上遵从规则,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才能体验到生活的价值,悖论也只有放到实践中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7.
根据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所蕴含的语言观:即语言的实践性、生活性、趣味性观点,以及幼儿自身的特点、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阐述"语言游戏说"给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提供了哲学依据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言游戏说”关注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虽然他是想解决哲学问题,但是该学说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不无启示。本文先简单介绍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然后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分析该学说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翻译历史发展到今天,可译性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传统翻译研究对可译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思维、语法、文化等方面,从哲学角度探索可译性的并不多见。文章拟通过分析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和他后期的"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语言哲学观对可译性进行探索,试图从语言哲学角度探索可译性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哲学意义现为立足点,探讨翻译中意义的相对性问题.归纳出一条把握相对意义的线索:把语言投入实际交往的环境之中,即"意义即使用",并试图从维特根斯坦的重实用,重交际的语言观出发,探讨翻译中意义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年,其时社会处于失序状态中,荀子思想宗旨就是重整社会秩序。重整社会秩序的理论前提是"天人相分",通过"明分"方法,从"天道"回归"人道"。"人道"包含着两个序列:第一序列是人类社会"原发阶段"。此阶段人类面临与动物间的赤裸裸的"欲"之博弈,而博弈法则就是"群",人类集合成"群",才能脱颖而出,战胜其他动物。第二序列是人类社会"后发阶段"。此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维系"群"。荀子之方式是"化性起伪",使人迁恶趋善,从而使社会摆脱混乱,臻于安宁协和的境地。因此,不论是在第一序列,还是在第二序列,"群"均是其博弈法则。在此意义上,荀子是"群"本位者。  相似文献   

12.
明代著名思想家杨东明不但是北方王门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晚明时期气本论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其哲学思想主要有"以气为本"的本体论、"理气断非二物"的理气论、"气质之外无性"的人性论、"本性之善,乃为至善"的性善论、心性合一的心性论。他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气本论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而且还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哲学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明代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约翰·凯奇《4分33秒》的后现代美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其音乐创作与哲学、美学思想对西方现代音乐有着较大的影响。作品《4分33秒》充分体现了后现代美学中的"反美学"、"非理性控制"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同时,表达了音乐是一种"有意的无意义,或一种无意义的游戏","是让我们注意并体验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生成性教学所体现的是一种从“预设”到“生成”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教学生成的本体论意蕴,也即“教学生成何以可能”这一本源性问题主要包含如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的“游戏”品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性”的特性;第二,教学面向师生的存在,构成教学生成的本体论基础;第三,教学生成是教学本真性价值的体现,旨在实现师生的精神建构。  相似文献   

15.
陈祥龙 《考试研究》2013,(6):88-94,8
科举废止是晚清社会的重大变革,在此过程中,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经历了三个阶段。戊戌变法开始后,保守派、维新派、洋务派进行着“枪手博弈”。维新变法失败后,执掌中枢的保守派与民间乡绅维持着“智猪博弈”。晚清新政以后,洋务派重回权力中心,统治集团与八股乡绅进行着“斗鸡博弈”。这一博弈过程反映了晚清科举废止中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理性挟择。  相似文献   

16.
任何概念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抽象概念所指的事物实际上不一定存在,抽象程度越高的概念离真实的事物越远。哲学上的一些概念如物质、意识等离真实的事物已经非常遥远,而哲学上最为抽象的概念"存在",几乎与"不存在"相等。追求实体性"存在"的不可能性,把哲学研究引入了对主体性的研究。概念、推理、逻辑等范围内得出的结论,与人们经验到的事实并不完全一样,哲学研究最终不得不下降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抽象哲学概念的奥秘。抽象的哲学概念远离真实的世界,可又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实质上是高校和企业相互博弈,寻求“共赢”的过程。本文以博弈论为依托,探讨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的合作博弈,并分析影响博弈的各种因素,以实现校企联合办学的“双赢”合作渠道。  相似文献   

18.
“风月宝鉴”的哲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小说。如果从小说这个视角来品读"风月宝鉴"及其相关的描述,则另有一番哲理意蕴。它无论是对《红楼梦》一书的主题思想表达还是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前后对凤姐的描写,是全部小说对凤姐的整个思想性格塑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揭示了这个美少妇性格中丑陋的一面,对凤姐性格的全面展现起了一个铺垫、暗示和承前启后、前后照应的作用。而贾瑞之死对人们的哲理启示则是:不能"以假当真"。  相似文献   

19.
网络游戏对女大学生诚信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女大学生对网络“偷菜’’游戏的参与情况、态度,分析了网络“偷菜”的负面效应,及其对女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影响。’结论是:第一,女大学生对网络“偷菜”持理性、谨慎态度;第二,“偷菜”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与现实生活的诚信规范不一致;第三,女大学生具有高度的诚信行为,诚信意识略低于诚信行为,体现出诚信意识的弱化;第四,“偷菜”的负面影响并不直接影响诚信观念,但其负面示范作用,潜在地影响女大学生“钻空子”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