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原都市圈的结构分析及优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市圈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较先进的形式之一,中原都市圈的发展,对促进中原地区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崛起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中原都市圈的结构,即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中心城市规模过小、空间结构轴线单一、各城市职能结构趋同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提高中心城市郑州的首位度、增加次级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以及次级城市之间的辐射轴线、调整各城市职能结构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持续阻滞的国际环境下,应对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城市收缩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命题,研究局部收缩下的都市圈企业更替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对未来城市规划向“精明收缩”范式转变、整合优化低效闲置土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深圳都市圈为研究区域,以街镇为研究尺度,借助GIS空间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典型案例分析,识别2010—2020年深圳都市圈发生人口收缩的地区,解析都市圈企业更替时空格局及驱动机理,归纳都市圈局部收缩的机制动因。【结果】(1)人口收缩主要发生在都市圈核心区80 km外的惠东、博罗两县城镇。(2)都市圈整体企业更替特征为高进入、高退出,人口收缩地区的企业更替水平较弱。(3)从不同产业部类看,人口收缩程度仅与制造业企业更替量显著负相关;相对人口因素而言,交通、创新、网络因素对信息技术业、商贸流通业企业更替量的解释力度更高,启示人口收缩地区依托其他生产要素积极转型。(4)分析内城、中心城区边缘、大都市圈外围3类区位的人口收缩地区发现,金融危机后外资外贸退潮、中心城市对外围的持续吸引、地方的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传统的国际劳动分工模式难以为继等不同程度地造成了都市...  相似文献   

3.
研究构建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得到反映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指标,基于引力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得到以下结论:上海是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呈现不均衡分布,苏南、浙北地区城市以及上海的区域创新空间联系量较大,联系较为密切,而苏北与浙中、浙南城市创新空间联系相对较弱;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密切的区域与长三角的主要都市圈存在空间拟合现象;苏州、杭州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中心城市,杭州的创新辐射趋向北方,而苏州的创新辐射呈现四周辐射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往往远离中心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中心很难辐射到该地区,远距离的辐射力也无法满足该地区的需要,那么这些具有沿海沿边优势的西部地区发展就可以利用自身地理优势,加大开展对外贸易力度,利用邻近省市或他国经济中心的辐射力推动自身的发展。从广西出发。从其地理和生产优势论述西部城市以外贸发展进行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强化主城区经济"强辐射"与"强扩散"的意义及其模式选择,提出了重点构策。笔者认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强辐射"与"强扩散"效应,把城市的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向市郊或更远的中小城镇和农牧区扩散,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这是中心城区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县域产业扩张升级的需要,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都市圈创新能力的空间互动发展,借鉴引力模型在经济吸引研究的应用成果,通过构建都市圈创新引力模型,结合都市圈创新能力的描述,对上海都市圈2001—2011年城市间创新能力的空间互动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实证结果将都市圈创新引力划分为超强、较强、强、弱、较弱和超弱等6个等级,并从促进创新能力综合发展、为外缘城市提供融入引力格局条件、以汲取群体有利因素促进互动、充分利用与核心城市的临近性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中心城市市区经济为研究对象,构建浙江省城区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等5个方面共14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原理和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2004年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浙江省城区竞争力综合评价函数,并对浙江省中心城区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桐  白刚 《大众科技》2021,23(6):16-20
文章通过对1949年以来的桂林城区城市肌理的演变进行分析,明确桂林城区城市肌理的演变规律以及影响桂林城区城市肌理演变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桂林的城市肌理发展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四方扩散,西部临桂的肌理扩展尤为突出.桂林城区宏观城市肌理演化轨迹可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之前,沿路带状生长;1979-1995年,以古城为中心,沿漓江带状延伸;1995-2019年,向周围大幅度延伸.微观肌理上1949-1979年为建筑过渡期;1979-2019年为建筑新时期.对城市肌理演化的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发现多数城市肌理为复合型,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形成.  相似文献   

9.
以绥化市为例,在分析和阐述绥化市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的田园宜居城市规划策略,并进一步从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功能结构与城市空间布局、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以及中心城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等方面提出以构建田园宜居城市为目标的规划策略及具体规划内容,意在对绥化市的田园依据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唐楠  魏东 《未来与发展》2015,(2):106-113
针对一些地方盲目"造城"的现象,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及工业用地效益水平两个方面的6项指标,对陕西省26个开发区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空间效益评价与结果分析,试图揭示影响开发区空间效益的因素,进而最大程度发挥开发区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表明:1中心城市对开发区的辐射能力与城市等级、开发区和中心地的距离及承载的开发区数量相关,产业基础是影响开发区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2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技术、市场条件对开发区竞争力的影响大于原料、能源等要素;3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应当与当地特色资源、产业基础及发展条件紧密结合,在不断完善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2007—2017年285个地级市数据,对科技型人才集聚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科技型人才集聚不均衡格局明显,高集聚水平城市呈"点状"空间分布且多为省会或区域中心城市,高密度"热点"城市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并呈现多中心辐射范围扩大趋势。不同类型科技型人才集聚存在向更高层次趋同转变的可能,但实现跨级跃迁的概率较低;邻域科技型人才集聚对本地区科技型人才集聚趋同演化影响显著,转变方向倾向于与邻域转变方向一致。城市化水平、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及城市交通设施等公共服务因素对科技型人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而城市创新能力、科教支持等创新环境因素以及城市环境质量等宜居环境因素是影响科技型人才集聚的制约因素,且不同地理区位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打造安全绿色生态城区这一热点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一些城市在空间过程中,忽视了经济和环境,自然和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新视角下,在尊重自然规律,改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合人文因素的生态城区规划设计成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章重点关注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以南焦客运站为中心枢纽的城区环境,通过对区域内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的分析,试图为创建安全绿色的生态城区环境提供一些未来规划策略,也希望在生态环境的背景下,能为城市其它区域内的合理规划提供良好的案例典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西宁为例,分析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城市内部、都市圈、区域三个层面的空间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适度拓展,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且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十堰市发展目标之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离不开科教和人力资源支撑,建设辐射鄂豫陕渝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与之相配的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体系。通过对十堰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地方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快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构建与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自21世纪以来城市和建设快速发展,但近年来随着上海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高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逐渐凸显,如何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形成整体均衡的城市空间结构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世博会作为城市重大事件,其后续利用必然是影响上海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根据区县一级的城市建设类统计数据,总结2001年以来上海城市功能迁移的特征,分析其中世博会因素将对城市功能迁移以及城市空间结构转型产生的影响,解剖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规划对策,以期为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和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采用产值密度、专业化指数、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城市流强度等指标,对2012—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其对外功能等进行测度。实证研究发现:(1)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其中广东城市的空间集聚提高程度明显快于广西和海南的城市;(2)专业化集聚水平提高态势初步呈现,且在一定程度下产值密度较大的城市专业化水平未必较高,产值密度较小的城市专业化水平反而较高;(3)细分优势行业集聚表现为差异化态势,且外向功能差异较大,其中广西和广东的城市集聚优势明显,海南的城市集聚程度较低;(4)根据城市科技服务业对外功能总量和城市流强度大小,可将北部湾城市群划分为中心城市、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强及与其关联较为紧密的城市、中小城市等3个层次。最后,提出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优势行业集聚水平、充分利用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经济联系以及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构建等,促进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荆门城区粉尘污染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荆门城区自1984年建市以来,结果近20年的建设,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牡大,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工业布局。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特别是中心城区粉尘污染日趋严重,广大市民反映强烈,如何加强中心城区粉尘综合治理,保持该市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中心城市,是山西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以及物流等的中心。必须发挥好太原市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及辐射作用。通过对太原市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在山西省所处的地位进行分析,提出太原市必须高度注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太原市以及山西省的物流中心、金融资本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以及研究开发中心,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新经济的增长,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实现太原市及山西省的经济与社会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枫  董玉祥 《资源科学》2015,37(11):2179-219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的多元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日益明显。以县域为评价单元,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维度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突变级数法评价广州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1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在所有区县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缩小,并呈现沿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增强的态势。在总功能构成中,县级市和远郊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功能比重较大,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功能占比较大。②单项功能在所有区县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有所变小。经济和社会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减弱,环境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增强。③农业生产和资源供给功能在所有区县均减弱,空间差异有所扩大,其它子功能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有所缩小。农业生产、资源供给和环境净化功能县级市和远郊区高于近郊区和中心城区,生态维持功能北部区县高于南部区县,文化休闲功能空间分异规律不明显,其它子功能基本是中心城区和近郊区高于远郊区和县级市。④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针对广东省科研机构建设仍存在定位不清、布局混乱等问题,首先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确定科研机构聚集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城市,然后结合威尔逊模型与场强模型测度中心城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辐射半径及其对非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研究发现:各市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并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珠三角科研机构比粤东西北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强;广州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略低于深圳市科研机构,但其辐射范围(主要辐射11个城市)却比深圳市辐射范围(主要辐射4个城市)广;非中心城市接收中心城市辐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不仅与其同中心城市的距离有关,也与其自身创新能力大小有关.为促进广东省科研机构优化空间布局,更好地为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服务,提出加强粤东西北地区科研机构建设,加快推进传统科研机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发展与当地产业统筹优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