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章琳  汤湘希  许诺 《科研管理》2022,43(5):172-18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自主创新往往风险较高,且周期较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以实现快速创新。并购促使企业创新实现的方式主要包括选择高创新能力标的企业和与标的企业实现协同创新两种模式,亦即选择渠道与协同渠道。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予以实证。研究发现,相较于并购前主并企业的创新能力而言,并购溢价越高,并购后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地提升越强,选择渠道成立;而相较于并购前并购双方的创新能力而言,并购溢价与并购后通过协同产生的增量创新之间未能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协同渠道不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当被并购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时,并购溢价更高;过高的并购溢价可能会降低主并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再次证实和证伪了选择渠道和协同渠道。本文揭示了上市公司在并购创新渠道选择上的倾向性,建议企业在并购时及并购后应更多的考虑企业间的协同效应,而非仅关注标的企业的创新能力,监管机构则需加强对高溢价并购的监管,以防范其对上市公司自身运营可能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究了互联网创新生态系统如何通过并购进行扩张.根据文献研究和梳理,将互联网创新生态系统分为价值网络、社交网络和信息网络,结合传统并购理论和互联网经济跨产业的特点修正传统并购理论,定义垄断型并购、范围经济型并购和协调型并购,并根据清科私募通2017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中的56家公司、559起并购事件数据,通过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考察3种行业的并购策略,研究发现:在生态通过并购从大到更大的过程中,从行业来看,社交网络注重生态建设,信息网络与价值网络更注重成本节约;从规模来看,规模越大的公司更追求成本节约,而随着并购规模扩大,公司会更追求生态建设;从不同行业的并购特征考察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发现社交网络和信息网络更注重价值创造,而价值网络更注重价值获取.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各大互联网细分行业的巨头正分别凭借其在搜索、电商、即时通讯和社交上的垄断地位,不断加快自身并购扩张步伐。整合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圈,成为互联网巨头提升自身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文章认为,资本市场的遇冷、移动互联网投资市场的激烈竞争、互联网巨头重构产业生态圈加速产业链的整合是国内互联网业并购案密集爆发的主因。最后提出了7方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特点的分析,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出对中小企业实现"互联网+"的方式途径以及现状,以零点校园网为例,分析了微小企业对于互联网平台的选择;通过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应用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对于互联网平台的选择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并购-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阐述国际的并购趋势以及它对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挑战等方面,提出中小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列举了几种可供选择的并购策略。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催生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崛起,各种依托互联网同时又自身为媒介推动互联网行业以及传统行业快速发展的平台涌现,但随之而来的是类似于滴滴Uber并购案件的各类网络平台竞争案件的产生,由初期竞争转至后期并购相互合作的案件也愈是频发。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应对互联网平台并购中存在的垄断问题,主要从垄断重要的判定因素在互联网中遇到的挑战以及相应分析方法的改良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之间的并购变得日趋频繁。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高溢价并购。结合华谊兄弟收购东阳美拉实例,对高溢价并购动因及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并购方式的选择是企业并购策略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并购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并购时,必须对并购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明晰各种并购方式的利弊及影响,使企业在并购交易中做出最佳选择,以便取得最佳并购效果。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我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加快了时代的发展,开始有企业试图将自己的产业与互联网结合,成为"互联网+"的新业态。2012年,首次提出"互联网+"一词。2016年,"互联网+"入选年度十大新词。中国中小企业众多,他们是最有潜力的企业,试想将互联网与中小企业融合,那么"互联网+"定能为企业发展助力。而互联网。本文以"互联网+"在不同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优势展开。  相似文献   

10.
对于那些被巨头并购的公司和企业来说呢?他们是棋子,巨头们在市场大棋盘中的一枚棋子。当然,也不乏从棋子变成巨头的角色,谷歌便是当年的棋子,如今的巨头  相似文献   

11.
技术并购有助于并购企业突破技术壁垒、提升技术优势,同时也有益于被并购的技术型企业实现技术产业化.技术并购在高科技领域里,尤其是生物制药行业里得到广泛应用.要成功实施技术并购,需要对技术型企业慎重挑选.以美国生物制药技术型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IPC识别技术领域中突出的中小企业,从公司、技术和人力资源层面对并购对象进行专利组合分析,从而确保所筛选出的并购对象符合技术并购之需要.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0,(17)
在日益激烈竞争的互联网市场上,面对快速发展前沿的技术、高端企业良好的营销策略、中小型互联网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生存成长?科学有效的的市场细分和良好的的营销策略是其在现下在竞争中生存成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谢运博  陈宏民 《软科学》2016,(9):104-107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研究了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横向合并模式。结果表明: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总是有动机率先进行横向合并以此来提高企业利润。当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小时,其他企业跟随合并总是占优策略;当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大时,只有在满足跟随合并产生的单位成本节约较大的前提下,跟随合并才是占优策略。率先做出横向合并决策的企业可以合并尽量多的企业,这不仅总能提高企业利润,而且当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大时,剩下的企业只能选择退出。  相似文献   

14.
以生物技术类企业基因巨头Illumina公司为例,较为全面地描绘了Illumina全球专利申请趋势、专利来源、来华专利申请情况等内容,同时结合该公司投资并购等商业行为,详细分析了Illumina公司的专利发展策略,为我国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苏屹  郭稳  张傲然 《科研管理》2022,43(9):48-57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有效促进企业对隐性知识的识别与提取,提高创新效率。基于隐性知识本身固有特征和并购双方“有限理性”特征所引发的双方关于隐性知识逆向转移策略的多重选择问题,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企业并购中并购双方隐性知识逆向转移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并购双方在隐性知识逆向转移中策略选择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大数据知识整合技术能力、大数据预测分析技术水平、目标企业隐性知识的敏感程度、转移成本与预期收益的比率等是影响双方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处于一定范围内的大数据技术分析水平对隐性知识逆向转移有促进作用;对目标企业的补偿率存在最优区间;成本与预期收益比率的变化将导致并购双方的博弈策略向不同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5,(18)
随着我国跑步步入互联网+的发展时代,时代在前进经济在进步,中小企业面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企业创新和转型的需要。然而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地同时,由于生产规模的局限性、人才的缺乏,技术薄和市场需要的限制等原因,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一样获得充足的资金链,或者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形成规模利润及效益。企业管理地核心地带是成本控制,市场竞争多元化演变,中小企业在生产规模的局限性、人才的缺乏,技术薄和市场需要的限制等原因导致利润在不停的流失。加强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推进中小企业的创新转型都是至关重要。未来企业管理必须系统地、信息化对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转变,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规模和数量一直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高新技术企业并购整合的重点在于人力资源的整合。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运用并购中有关知识转移的理论来阐述高新技术企业并购中核心员工整合的意义,并试图从职业观的角度来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员工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高技术企业并购浪潮下,为有效提升并购效率,提高企业并购收益,引入进化博弈理论,对高技术企业的并购定价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技术企业的并购中,主并企业的吸收能力将有效提升其平均期望收益;并购双方向接受策略进化受并购双方谈判破裂发生概率、报价以及目标公司对自身的估值影响;通过进化博弈推导出主并企业报价策略,当主并企业不断学习了解目标公司信息并根据报价策略进行报价时,并购效率和收益将能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深度访谈,从众筹融资模式偏好、金额、驱动力及成功率四个方面探讨不同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众筹融资的现状。最后,从政府、中小企业及众筹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众筹融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积极管理IT整合过程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并购的实现.在分析企业并购中的IT整合目标与挑战的基础上,认为IT整合的过程应该与并购的过程相融合,由此提出IT整合的步骤框架,并对与并购战略相匹配的IT整合策略选择这一步骤进行了重点分析.引入运营方式的概念,解释四种不同并购战略下的IT需求,提出了如何实现IT整合策略与并购战略的匹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