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文本的主题是一种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路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文学文本的主题蕴蓄于外在的具体可感的表意之象即具象中;文学文本的主题渗透着理性的元素,依托理性而存在;文学文本的主题蕴含着情感,借助于情感来抒发.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张力"张力"一词,最早见于物理学。文学张力与物理学上的张力有相似的特质,但分而论之,文学张力又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多义性。文学张力追求文本的充盈感,其基础在于文本  相似文献   

3.
当文学自信地傲然前行时,文学的研究者们却时时陷入尴尬的境地之中.文学批评的历史惰性,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同时成为文学史的两大奇观. 比如至今仍各执一端的”文学”、“文学性”,便是最突出的例子.有学者研究,在英语中,文学(Iiterature)一词虽然早在14世纪便开始出现,但它最初的含义泛指一切文本材料而非文学.而后来被我们当做”文学”来接受和评价的文本,早已出现和存在.至于中国,则早在<论语·先进>中,便出现”文学”一词,虽然也暂时与后来意义的”文学”搭不上界.即使在人类文明史进入20世纪,文学世界诞生艾略特、萨特、马尔克斯等一代又一代大师巨匠之后,文学和文学性之争,仍没有止息.萨特的<什么是文学?>的追问,是否真正解了自己的惑(且不说他人),也很难说.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才女,是宋代“自成一家”的著名女词人.考察《李清照集校注》,其词作43首,“玉”这一意象及与之接近的词出现了三四十处,由此探讨李清照词的玉性特质不失为一种新视角.综观易安词,不止意象,其语言、情思、词境均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玉性特质.换言之,玉性是李清照其人的写照,也是其词的本色,易安词亦因其独具魅力的玉性美而独步千古,流芳后世.  相似文献   

5.
“以言破言”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言说方式之一,其源于对不可言说之物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中国文学解决言意矛盾的一种策略和智慧。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文本批评,则强调文学言说具有“能指优势”的特点,突出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以言破言”和“能指优势”两种理论的比较,阐明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词由“俗”变“雅”,成为“美文”之一种。这与词之抒情性、柔美婉约等特质,在晚清得到大力阐扬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词与女性文学的相似性得到发掘和深化,促进了女性词学的兴盛。《中国女词人》标志着中国女性词学研究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江山的亘古存在,与四时的变动不居,形构成极其繁复的天、人论述,有政治上四时郊祭的礼仪,有农业上耕种收藏的作息,有思想上天人感应的各家论述,有文学上春思秋悲的抒情传统。结合时序与山水,藉由杜甫“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与“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所开启的问题意识,爬梳“江山”与“山水”相关词群,探讨“江山”的南方属性与时序特质;聚焦讨论杜甫的图画山水与实体山水,尝试提出杜甫所形塑的“山水”新典范;从“江山有待”论述时序与山水的交响,藉由细读诗歌文本与历代诗评、诗话,寻绎建构物候诗学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文本中“物”的普遍存在入手,并分析其存在主义中的特定内涵,进一步说明“物”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文学、“物”与人、现实主义传统与现代主义情感中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性特质的诗学范畴。“境”原本包含空间涵义,在佛典适用中意义虚化,进入诗学话语后则用来概括诗歌的审美感受空间。从文本视域出发理解意境,意味着意境是一种结构性存在,情与景两大因素构成了意境的“意向性”文本空间,这一文本空间蕴含着生动的人生意识和审美价值,呈现出延展、流动的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10.
批评界对“80后”文学表现出的商业化、反叛化、解构化等倾向多呈贬抑的姿态,但“80后”文学确已崛起则成为不可忽视的美学存在。对“80后”文学的考察、评价,应立足于其历史断裂、现实切割与语言狂欢的特质,防止传统批评方法形成的偏见。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2.
苗族的“歌” ,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苗族文学文本。苗族文化的传承 ,主要靠他们的“歌” ;对于无文字的苗族 ,其文学文本只能靠“歌”来留传。歌作为苗族的文学文本 ,将语言、音乐和诗三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是地道的“诗歌” ,与诗有很大差异。“歌”的基本形式是歌种子、歌干、歌花。歌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疆域     
文章梳理了“文学”一词作为一个概念的古今演变,论证了关于文学的两种现代解答。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核心外延就是诗与小说。则以此为基点的文学理论建构,可能更接近艺术的规范,也不失为一条有益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唐宋词具有一种含蕴深远耐人寻味的特殊美质。因而,词作为独立的审美文本,除了美的质地外,还有一种“媚”的资质。“诗庄词媚”,正是美学家对于诗词审美特质的精炼概括。所以,在唐宋词的赏读过程中,还须有一个“化美为媚”的审美历程。前人尝言:“长短句命名  相似文献   

15.
探讨文学概念,回答什么是文学,这是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受篇幅限制,此处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西方文论中有一个新动向,就是认为“文学”不是本体意义上的词而是功能意义上的词,例如确定某一文本(text)是文学还是非文学,重要的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做什么”,即它在发挥何种功能.这显然与传统观念大异其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理论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沿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进一步指出,所谓文本在“做什么”,不能仅仅理解为文本对读者施加影响,还包含读者的“响应”在内.所以谈论文学概念,应该兼顾文本功能和读者响应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贡献在于把读者及其阅读行为纳入了文学概念的研究范围,突出强调了“读”的作用,这就把对文学概念的思考从静态转为动态,从孤立考察变为辩证把握,从而形成了一个探讨文学概念的新角度,这对我们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镞如何成为一种灵物文化特质"这一问题出发,探讨了镞所具备的三种属性——神圣属性的文本确认、从整体中分化的意义及多种文化依据的汇聚——使其成为灵物文化特质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文化的实践与展演中,一种特定文化特质的选择过程实为一种建构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文学范畴内的文本生产成为当今文学研究一种可以接受的条件。占据此类文本生产前沿的当属大众文学,相对于其在西方文学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日渐成熟,俄罗斯大众文学仍然处于一种解释和理解阶段,成为苏联解体之后一种特殊的文学交流方式。既隐含着文学本身的特质,又代表文学跻身于当代俄罗斯千奇百怪的文化研究中,成为一种文本生产的机器,文学婉转地成为了一种别样的生意。  相似文献   

18.
与前现代主义文学比较而言,后现代主义小说呈现出一种新的文本和文学范式。其文本充满了现实的不确定性。这种虚实交错的现实观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双重特质。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小说是虚构的产物,文本中的现实无法把握。现实为小说家所创造的游戏语言,以此来解构其所生存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把文学与“意识形态”概念结合起来,并直接断定“文学是意识形态”,起于“革命文学”时期。当时称文学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是由于文学观念的变迁,另方面则因为“意识形态”一词曾在“社会意识形式”的意义上使用。而当它转而指称“意德沃罗基”时,又正好契合了“革命文学”倡导者们对文学实践功能的理论期待。于是“文学为意德沃罗基的一种”的命题,在现代中国本土找到了其生长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有太多的问题,语文教育这个话题极为沉重,语文教育不能自我封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艺学、语言学、文章学有益于教师理解文本的内涵,而教育学和心理学则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文本,对其剪辑加工。本文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接受美学”的角度,谈谈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并探讨实践中容易产生的误区。一、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1、文学本体论。文学以何种方式存在?文学是文学作品、读者、作者三个环节交互作用的一种活动,一个动态的流程。文学就存在这个流程中。就文学存在方式而言,惟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