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文学艺术中的“崇高感”问题始终是审美艺术的一个热话题。中国古典悲剧艺术可谓独树一帜,博大精深,但与西方古典悲剧比较也有相对的不足,“崇高感”弱化就是一个方面。中国古典悲剧崇高感的弱化是由多种文化因素导致的。通过中西方古典悲剧的比较分析可知,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宗教意识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甚而决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悲剧是崇高的艺术,它描写人类“惊心动魄的苦痛”,通过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悲剧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表现出崇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崇高范畴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西方崇高理论的语境和观点的观照下,来考察中国化中的崇高现象及相关论述就会发现: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大”与西方美学范畴里的崇高是相通的、一致的,按照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分类,中国的“大”主要属于数量的崇高或象征型的崇高,即一种静态的、观照的崇高。而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中却充满了抗争的、力量的或实践的崇高。另外,中国的阳刚美及其壮美感同西方的崇高美及其崇高感在审美心理上也有重合及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悲剧精神是人们面对不可避免的生命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状态.中国古典悲剧通过苦难的展示,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悲剧的内涵入手,可以观照中国古典叙事文学,尤其是远古神话及元杂剧,挖掘其中的悲剧精神,这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悲剧作品教学不只是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悲伤、怜悯、恐惧等悲剧情感因素.而在于凸现并让学生感悟悲剧文本中美的毁灭及崇高的诞生之美学本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悲剧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审美素养与审美品质.使其心灵得以感化,使灵魂得以净化。  相似文献   

6.
崇高性是悲剧艺术最基本、最具社会意义的美学特征,千百年来不仅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而且古今中外无数杰出的悲剧艺术,通过它们的悲剧冲突、悲剧人物和审美效果充分体现着悲而壮烈,悲而英勇,悲而畅快的崇高美,使悲剧艺术散发着恒久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刘璇 《文教资料》2008,(24):18-20
余秋雨的散文一直都以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浓烈的文人责任感表现着文化大散文的独特魅力,弘扬着中华民族文化本位的意识,其散文在解剖着一个个文化层面下民族悲剧的同时,审美效果却力显了崇高的一面.悲剧与崇高的两种张力支撑着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8.
尤三姐是《红楼梦》中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 ,本文从崇高、悲剧、眩惑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人物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诗学》中包含着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根源的见解:悲剧人物有善良的一面但并不善良到极点,具有美学上的“崇高”特征:最好的悲剧冲突是内部冲突:悲剧效果的终极根源在于它让人在面对悲剧人物时感到自己渺小而又伟大。与长期以来文学理论中存在的一些观点和倾向相比,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见解更值得肯定,因为它更符合文学作品实际;理论视角更加恰当;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与经典作家的悲剧思想更为相通。  相似文献   

10.
荒诞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核心范畴,但作为一种新的审美范畴,与优美、喜剧、悲剧、崇高既有区别又有某种内在联系。在审美意义上,荒诞的人在抗争中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也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这样荒诞也具有了尼采所倡导的"悲剧精神"的"超越"精神,而这种超越精神集中体现在加缪笔下的西绪福斯身上。可见,荒诞美学范畴应该和西方的悲剧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