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如何通过选修课的教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这是当前高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高一“学有余力”的学生,本人参考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写的物理选修试用课本,作了两点尝试. 一.着重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的良好习惯 实验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用物理实验去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本人除认真做好必修课本上每一个课堂演示及每一个学生分  相似文献   

2.
邓世军 《甘肃教育》2005,(7):106-106
一、设计精彩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做好课本上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是教师教好物理、学生学好物理的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若能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精彩有趣的实验,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一、设计精彩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做好课本上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是教师教好物理、学生学好物理的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若能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精彩有趣的实验,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低压喷泉实验;在讲《沸点与压强的关系》时,我又设计了低压沸腾实验;在讲《火箭》时,我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用一个吹了气的气球松手后喷气升空来说明火箭的升空原理。二、精炼教学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教师…  相似文献   

4.
真正有效的物理教学应当是知识与方法并重,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方法的存在,在方法运用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建构.初中物理教学中关于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显性与隐性的选择取决于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这应当是一个动态调整与优化的过程.对于转换法的教学而言,如果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在具体的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转换法的运用,并且择机实现隐性与显性的切换,那么就能让学生拥有一个符合认知规律的物理思想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过程.初中物理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显性和隐性选择,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教学中运用4个策略开展初中物理学科实践:亲身体验,发现学习的主题;思维冲突,发现教学的起点;进阶探究,发现思维的深刻;应用创新,发现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学得进、想得透、用得出.物理学科实践,笔者提倡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诞生和使用过程,让探究与创造成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创造着长大,发现着长大!  相似文献   

6.
物理教学首先要掌握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内容,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又快又好地学好概念和规律,这就离不开新颖有趣的实验来引导。新颖有趣的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相似文献   

7.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兼顾到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两者虽不矛盾,但难免进入应试模式,顾此失彼.物理来自于生活,要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就要以联系生活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实验导入课堂,让学生从这些直观有趣的现象中,提炼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物理模型,并引导学生分析模型,总结规律,并用此规律来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8.
有趣的物理小实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物理小实验能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学只有由书本走向生活,才能使学生真正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保持对科学的渴求,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揭示有趣的物理现象,探究物理中的生活因素,凸显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架设物理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重新体验"物理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物理学科的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上的知识有机结合,农村初级中学的物理教学,应该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尽量把物理知识与学生所获得的农村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本人在多年农村初级中学的物理教学中有以下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搞好实验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近几年我常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对比性的实验,帮助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多年前,在一本小学课本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后来,我重新改进了这个实验,在高一物理讲完“绪言”后让学生做.实验如下.1实验器材水槽、蜡烛、大螺丝帽、火柴、水.2实验过程2.1实验准备生:用螺丝帽把蜡烛固定在水槽底部,注入适量清水,蜡烛略高于  相似文献   

13.
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分割法是诸多方法中的一枝奇葩,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分割法的体会。一.用分割法阐明物理规律,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判断滑轮组提升物体时拉力的大小,用初二课本上总结的规律进行判断并不直观,差生不易掌握。若用分割法“将定滑轮与动滑轮分割开来,数出跟动滑轮直接相接触的细绳根数n,则拉力即为重物和动滑轮总重力的1/n”。这种判断方法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相似文献   

14.
吴定谦 《教师》2011,(12):95-95
物理教学首先要掌握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内容,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又快又好地学好概念和规律,这就离不开新颖有趣的实验来引导。新颖有趣的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的直观性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和理解,导向性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可信性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的正确认识,让枯燥的物理课更加生动有趣。一、物理的趣味性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处在直接接触的兴趣阶段,他们对于自然现象中发生物理现象的兴趣远远超过书本中。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物理教学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蕴藏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每一个生命的最大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尽量创建出充满活力的课堂.那么怎样才能使物理课堂充满活力呢?下面本人从科学探究、问题意识、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识拙见,与大家共讨.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一些数学技能,以适应今天的社会。为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一些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在实际运用中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正关注生活、关注问题是物理教学的两大重要支点.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去认识物理规律,再运用到生活中去,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物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问题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围绕问题展开教学、以问题驱动为策略的学习,是当前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探索以生活为主线的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紧贴生活实际,紧扣问题脉络,以此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于落实与深化新课程理念具有积极意义.一、要义解读1.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物理学习中,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它是通过学习实践逐渐形成的.那么,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其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观察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实验不感兴趣,就不会对现象的起因和变化的原因、实验的来龙去脉做细微的观察,就不会对物理规律进行深刻研究,进而物理学习就不会有很高的热情.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自然和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现象,演示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以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与生活密切联系,是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运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应充分引起教师的重视.它是学生内化数学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提高数学能力的源泉.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掌握直接反映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源于生活、生产实践,所有新颖有趣的实验和新奇美妙的现象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物理实验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有别于直观的理论教学,又必须以理论教学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