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意义的指称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们所指称的客观对象,但指称论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空词项存在问题、弗雷格"认知价值"困惑问题以及保全真值的等值替换问题,等等。关于"同一性"的探讨和意义指称理论息息相关,而基于"同一性替换"原则的弗雷格"认知价值"困惑更是引发了分析哲学家持久而激烈的讨论。对此精致的指称论代表弗雷格区分了指称和涵义,然而弗雷格从未说清涵义是什么,通过在弗雷格的精致指称论基础上提出专名的"一般性涵义"与"语境涵义",摹状词的"一般性用法"与"语境用法",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弗雷格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郭昕 《海外英语》2013,(3X):236-237
语言的意义是语义学、语言学和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古往今来,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义理论,其中,指称论是最基础的理论之一,为意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观点。指称论认为词的意义与词的指称对象有直接的联系,语言的意义与实在也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正和克服,理论仍然存在种种不足。现在,有些学者指出如果将人的因素纳入指称论的理论体系中并使其走向生活世界,可以使指称论的缺陷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弥补,并对理论本身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哲学往往混淆语义学、语用学和发生学的区分,将语义学的指称和指称对象引向形而上学的指称和指称对象,用语言外资源来解读语言和语言现象,否认语言有意义,或不承认其独立存在。在语义学中,指称是指一个语言表达同其所指对象的关系;指称对象是由语义学性质、功能和内容所决定的语言对象;语言的意义是一种抽象的实在,以语言表达的核心语义内容即语义标记表现出来,指称和指称对象等都是从意义派生出来的。语义学指称和意义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语言的哲学转向,使哲学研究的主题转向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与世界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独立的系统。词语涵义和事物指称之间没有等同关系。迷信是语言的创造物,是人类对神秘事物想象的语言表述。它作为文化沉淀的一部分又有其顽固性。  相似文献   

5.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是关于语言符号的。弗雷格把语言符号分为三个种类,即专名、谓词和句子;并认为,这三种语言符号在其意义上均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即指称和涵义,指称是由涵义决定的;弗雷格还指出,在不同的语境中,符号的指称和涵义会有所变化。本文对弗雷格关于三种语言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分别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一内涵与外延密尔提出专名和通名的区别主要在于:专名只有外延而无内涵;通名则既有内涵,又有外延。专名只能在同一意义上被正确地用于某一对象,通名则能在同一意义上被正确地用于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事物。密尔认为专名表示我们所谈论的是哪种东西,而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关于这种东西的事情,如把某条狗命名为“菲多”,这个专名指称这条狗,可它并不能提供任何关于这条狗的性格、习性、长像等信息。而通名指示一些主体,这些主体是通名的外延,它们具有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就是通名的内涵,人们根据通名的内涵去决定通名的所指即外延。例如,人这个通名具有“有生命的,有理性的,会用语言交流的”等等特性。二涵义与指称弗雷格在专名的问题上与密尔持不同看法,他认为专名也是有含义的,专名与对象对应,概念词/通名与概念相联系,不论是词、复合指号或表达式,只要指称了一个单一的对象,都被看作是专名。“专名(词,指号,复合指号,表达式)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或指示它的指称,我们令指号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它的指称”。可见,弗雷格在一定程度上把专名的涵义等同于某些相关的限定摹状词的涵义。在《论涵义与指称》中,弗雷格举例谈了指号(名称,词组,表达式),指号的指称和指号的涵义...  相似文献   

7.
梁义民 《西江大学学报》2003,24(6):55-57,69
在指称活动中,语境对确定名称所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名称的本质涵义与非本质涵义的划分离不开语境:当名称的词汇意义和语用意义发生矛盾时,前者服从后者;确定名称所指的实践活动主要依赖语境。指称活动主体之间要尽可能多地拥有共同的语境因素,才能提高指称活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意义如何确定指称这一问题,一直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界和逻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摹状词论”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指称是由描述或反映其意义的摹状词确定的。“语境论”认为,语境是意义确定所指的决定因素。其实,这两派理论都有其合理因素,也有其缺陷,应当就此问题结合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论”把握三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弗雷格的含义与指称理论在语言哲学中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同时,现代语言哲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也都追溯到这一理论.也就是说研究弗雷格以涵义指称理论为中心的语言哲学思想,对于研究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对于研究现代形式逻辑和分析哲学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摹状语指称问题研究从语义方法向语用方法转变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指称关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承认,人本性的摹状语指称问题研究势在必行。文章将语言使用主体作为摹状语指称问题研究的核心,构建起了人本性的摹状语指称问题研究框架,尝试性地回答了"在指称交际中,言者是如何利用摹状语实现向听者指明其意指对象,听者又是如何借摹状语识别言者意指对象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瑞 《文教资料》2010,(30):26-27
本文通过对传统指称论和历史因果指称论的梳理,以及对专名无涵义论和专名有涵义论的分析,认为专名的涵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它会随着其所指称的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以塞尔的意向性指称论为理论框架,以毒品的科学术语和隐语为具体语料,比较毒品科学术语与隐语的不同使用,多角度分析新型毒品吸食者赋予毒品隐语各类所指意义的心灵意向状态。毒品隐语的反语言属性反映了毒品语言符号系统中能指和所指的分离,成为仅在圈内分享和传播的共同语;借此,涉毒群体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反社会意义体系。该研究为毒品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关注并解决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吸毒问题。  相似文献   

13.
表现性语言相对指称性语言而言。结构主义语言学根据符号的性质,把语言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又因其能指和所指重合程度与侧重点的不同,把语言分为“表现性语言”和“指称性语言”。前者强调语言的功能,其目的在于表现主观的某种态度或情感。因为它主要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所以有人称之为艺术语言。后者强调语言的指称功能,即字典意义,其目的在于陈述客观的道理或事件。因为它主要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又被称之为逻辑语言。在语文教材中,表现性语言十分活跃。文艺语体用它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话体、科技语体也常用它来说明事物…  相似文献   

14.
李瑾 《现代语文》2007,(8):28-28,40
语言符号作为一种交际介质,连接的是意义和真实世界的事态.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作为一种能指,它和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换句话说,语言符号只是主体把握客体的工具,其价值不在于语言本身,而是它指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义学的一大任务是阐明词语与世界上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确立离不开指称。探讨词语是通过哪些方式和途径来确定指称对象,也就可以正确把握词语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英语指称惯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非语言的语言的指称、描述性的指称、冠词的指称、代词的指称、语境中的指称、从句的指称六种,掌握这六种指称方式,对于正确表达、成功交际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被认为是适用于解释任何语言中的指称现象,具有普遍性,但其第一条原则却不能很好地确定现代汉语"自己"和其先行语的约束关系.本文就这一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阐释,选取两篇文章代表两种不同观点,从语义的角度论述词语语义与外部客观世界的联系对"自己"所指的影响,得出在确定"自己"所指问题时有必要考虑相关词语语义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指称是所指与被指之间的关系.它分为篇章性和情景性指称两种,也就是说,指称对象存在于语篇内或语篇外.从而,指称被分为内指和外指.内指所指对象的确定是对语篇内指称的语义理解,而外指所指对象的确定是对语篇预期意义的语用推导.Halliday和Hasan认为内指可将语篇连接在一起,衔接是作为一个语言学概念来说明这种语义关系.全文通过分析广告语篇中的人称外指阐述了衔接是语句中语言成分间的语义关系,连贯则依靠读者对语篇中语句间语用关系的假设或理解.就外指而言,连贯是通过情境中对外指的理解和其他假设的语境效果的加强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称和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称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即它所指称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是指相结合这个对象的具体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实践创新,又是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过程。只有在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上,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延和内涵。  相似文献   

19.
命题主义指称论运用紧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指称,以命题成分间的指称关系限定名称的指称。命题主义指称论创新性地给出了一种理解语言与世界之间指称关系的方法,这为解决空名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空名难题是指空名是否有意义、空名语句是否表达命题、空名语句的真值判定等相关问题。从命题主义指称论的观点看,空名的意义在于其具有的基础可接受性,空名语句表达命题,空名语句的真值判定依赖于以意义为核心的等值模式。命题主义指称论弥补了间隙命题论解决空名难题的语义学策略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Metaphor(隐喻)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本身就包含着一种隐喻的机制,这种机制与人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语言和符号象征成为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完整模式,人把自己变成了整个世界;隐喻在被使用的同时,它复活了自然中人的形象,也复活了人身上的自然;隐喻的指称实际上是指称的指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