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晚清白话报为分析对象,将其社会功能和历史功绩作为基本框架,从白话报刊创办人启蒙和革命的主观意图出发,探讨白话报在教育和宣传方面的社会功能,并对白话报刊的历史功绩做出新闻学、史学、文学和社会运动四方面的叙述,客观评价晚清白话报刊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我国白话文报刊是在清末维新变法的高潮中创办的。1897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演义白话报》,《蒙学报》是目前知道的最早的白话报。随后,裘廷梁创办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影响较为广泛的一张白话报。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这些报刊很快停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逐步走上政治舞台的过程中,不少人注意到要发动下层社会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因而也创办了不少白话报。1900年至1905年间,曾先后出版过《杭州白  相似文献   

3.
裘毓芳与《无锡白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毓芳(1871-1904),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无锡报界才女。1898年,裘毓芳和叔父裘可桴一起创办并主编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无锡白话报》,并与裘可桴、顾述之、吴荫阶、汪赞卿等人一起创办“白话学会”,在当时影响很大。裘毓芳还是我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官话女学报》的主  相似文献   

4.
晚清十余年间,各地创办的白话报刊达140余种,影响较大的有<无锡白话报>、<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直隶白话报>、<京话日报>等,其中又以<安徽俗话报>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一李伯元(1867-1906)生命的最后十年,即从1896年从家乡常州迁居上海至1906年因病谢世,其主要活动是在沪上编办报刊及创作小说。作为晚清重要的报人,他先后主笔《指南报》,创办《游戏报》、《世界繁华报》,主编《绣像小说》。《游戏报》和《世界繁华报》为晚清沪上著名"小报"。  相似文献   

6.
张梦雅 《今传媒》2013,(1):72-73
晚清报人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诞生于20世纪初白话报大发展时期,与此前的近代政论性报刊相比,出现了由救国向救民、由维新到革命的转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进行了改革,体现出近代报刊大众化的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7.
晚清中国的现实激起了大批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许多知识分子创办新式报刊,宣传新思想,传播新知识,以启蒙民众。但早期报刊多使用文言,下层民众读不懂,自然影响传播效果,于是白话报刊应运而生。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谭娟 《新闻三昧》2007,(8):55-56
林白水(1874—1926),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报人,白话报刊的先驱。他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办报实践。1901年,他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到1926年因文字贾祸,25年间他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  相似文献   

9.
姚远  黄金祥  颜帅  陈浩元 《编辑学报》2005,17(3):157-159
基于期刊传播学原理,对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创刊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北直农话报>半月刊的白话农学传播语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娟 《出版史料》2010,(1):82-87
《启蒙画报》是清代末年中国北方出版的第一份画报,1902年6月23日创刊,1904年初停刊,前后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创办人为彭翼仲先生。彭翼仲先生共创办了三份报刊,分别为面向不同层面读者的《启蒙画报》《京话日报》和《中华报》。《启蒙画报》的对象为“童蒙”,用白话。  相似文献   

11.
王雨南 《青年记者》2016,(6):105-106
东北报刊史研究的重要性 东北近代报业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始于清末,发于辽宁,比关内地区略晚.东北地区第一份报刊是1899年8月由沙俄太平洋舰队在辽宁旅顺创办的俄文官报《新边疆报》,发行时间长达12年,是俄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发行对象只限于在华的俄军和俄侨.紧接其后的是1902~1904年间日本在营口地区创办的日文官报《营口新闻》,为东北地区第一张日文报纸.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之交白话报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旧式报刊向现代报刊转型的产物.白话报的许多办刊思想在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乃至对当今的报刊创办仍然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荣 《新闻世界》2013,(6):286-287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媒体舆论兴盛,作为三方舆论势力的晚清政府、外丈报刊以及民间报刊,形成了晚清舆论平台上的“三足鼎立”之势。读完《晚清报刊与维新舆论建构》之后,笔者从晚清报律发展之“鉴”、新闻专业主义之“界”、南北媒介网络之“合”三个角度分析了当时传媒的一些特点,并结合当代中国传媒业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郭浩帆 《出版史料》2003,(4):118-125
晚清十年间,是中国小说借助近代化传播媒介迅猛发展的时期。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是我国第一份具有近代色彩的小说专门杂志,1903年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是最早响应“小说界革命”号召,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小说杂志。继《新小说》、《绣像小说》之后,上海又有《新新小说》、《小说世界日报》、《小说世界》、《新世界小说社报》、《小说七日报》、《竞立社小说月报》、《白话小说》、《十日小说》等小说期刊先后问世,其  相似文献   

15.
威廉·伍德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纪录报》的创办者和首任编辑,也是美国在华第一份报刊《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的创办者.通过介绍威廉·伍德创办《广州纪录报》及《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的过程,论证了威廉·伍德是中国英文新闻报刊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16.
随着西方医学在晚清中国的逐渐传播,西医书刊开始大量出版.1871年,由海关医官贾米森(Alexander Jamieson)主编,以英文出版的《海关医报》(Medical Reports)在上海正式创刊,这是我国西医期刊的嚆矢.《海关医报》平均每半年出版一次,旨在记录中国通商口岸地区的疾病和医疗情况,并将它们置于当地社会背景上加以分析,是研究晚清时期浙江医疗社会史发展的珍贵档案资料.目前,《海关医报》在学术界很少被使用,其研究空间还很大.本文将分三个部分,分别对《海关医报》中有关浙江的部分进行概述,分析医官们对晚清浙江地区疾病进行统计的一些情况,总结它作为历史档案资料在研究晚清浙江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超构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评论家、杂文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参与上海《新民报.晚刊》的创刊工作,并先后担任新民报社总管理处副总主笔、总主笔兼上海《新民报.晚刊》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社长。在《新民晚报》工作期间,提出了新闻改革的许多创见,助推《新民晚报》达到新的高度,使其在同类报刊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伊犁白话报》作为中国新疆第一份现代白话报纸,具有丰富文化价值。虽然"本省新闻"数量留存不多,从现存的报纸残卷来看,让我们回顾1911年6月期间,新疆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动向,从新闻价值和文化价值而言,是很有意义的。通过梳理这些本地新闻,既能了解该报的本土视域与国内国际新闻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能感受到《伊犁白话报》的"本省新闻"与刊登的国内国际新闻相互呼应,具有强烈的年代感。  相似文献   

19.
田桐(1879-1930),字梓琴,笔名恨海,玄玄等,湖北蕲春人。同盟会早期成员,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宣工作的骨干。1905年参加《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1906年参加柳亚子主办的《复报》的编辑工作;1907年受孙中山先生所派,主编新加坡《中兴日报》,与保皇派报刊论战经年。1911年潜赴北京,创办《国风日报》和《国光新闻》,积极“倡导民权立宪”,揭露抨击袁  相似文献   

20.
一部中国新闻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始于1905年,这一年在内蒙古创办了蒙汉合璧的《婴报》。之后,在1907年藏汉两种文字的《西藏白话报》创刊。继之又在我国东北地区出版朝鲜文报刊《月报》,在辛亥革命时期,汉、维、蒙、满文字的新疆《伊犁白话报》又相继出刊。我国少数民族报人的办报活动,还要提前到1902年满族报人英敛之办《大公报》之时。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后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受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制约,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发展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