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卓越新闻人才计划中,注重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从事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职业的综合能力,是新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及实践平台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技能实训,落实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新闻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方案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意见提出未来新闻传播教育的总目标是:"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不仅表现为采、编、播等新闻从业能力的一体化融合,还表现为媒介组织、专业技术、社会市场、政策法规等诸多方面的融合。媒介融合需要拥有全媒体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培养质量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郑卓  陈莹 《传媒》2021,(9):85-87
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时代使命,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现实需要,是优化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应有之义.为此,本文立足于课程思政的全新育人理念和新闻传播专业的特殊学科属性,提出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以此不断推进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和长效运行.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革新带来了传媒业态的巨变,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媒体输送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了社会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新要求.明确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并通过完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完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对高校培养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玲 《传媒》2021,(5):87-88,90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高校的思想行动指南,高校卓越新闻人才教育要求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而卓越新闻人才的公益素养培育正是契合立德树人理念和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文章重点分析了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卓越新闻人才公益素养的培育价值及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双重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是着眼时代之“变”的适时之举。新闻传播教育的“新文科”之路,应当立足于自身专业特性的时代呼唤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之需,从意识形态、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技能训练、师资队伍结构、人文基础培养等角度确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背景下,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提升新闻传播人才核心能力成为重要议题。推动课程思政与新闻传播教育同向而行,大力培育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本文提出课程思政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四种核心能力,并指出相应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9.
马瑞贤  侯贺英  汤倩 《传媒》2019,(11):87-89
对外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必要组构,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对外传播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塑造、文化安全保障、国际合作交流等。未来,要提升我国的对外传播能力,首先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外语语言素养、跨文化素养,以及新闻传播素养的复合型对外传播外语人才。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对外传播复合型外语人才队伍的建设。有鉴于此,可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筑、教学模式革新、师资队伍建设五个角度入手,形成对外传播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0.
韩永青  李天福 《传媒》2016,(1):86-88
目前,校媒合作模式已成为高校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有效路径,为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效率奠定了基础.分析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案例,从组织领导、实践教学、内容生产、质量评价、学术研究方面着手,构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削.与此同时,校媒双方应该在学生媒体实践时间、指导老师薪酬激励、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方面加大条件保障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机制是为开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而推出的战略举措。"部校共建"新路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造就道器兼具人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部校共建"为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后备新闻传播人才队伍提供了机制保障,开创了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郑卓  陈莹 《出版广角》2021,(20):93-95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育人功能,文章围绕目标设定、元素挖掘、方法选择、评价建构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探索,以期更好地推进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培养出一批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去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今年又对宣传思想战线和队伍建设提出了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的要求。丁关根同志提出,造就跨世纪人才要培养卓越人才、杰出人才和优秀人才的人才队伍。由此可见,抓紧培养新闻人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运行的基础逻辑,社会、传播、媒介、受众的关系被重新书写,新闻传播学科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卓越数字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回应数字时代转型和学科创新的关键。文章认为,需以符合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规律的数字化传播理论为先导,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建立理论、技术、场景协同运作的培养体系,助力高校输出具有数字伦理、数字素养和数字传播实践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总体设计应该突出通识教育 新闻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是为新闻教育服务的,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新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目前,世界各国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有4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等特点,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本支撑。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本文认为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一方面需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另一方面需要建设“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两个方面互融互补,实现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从当前社会发展以及新闻专业实际培养的人才来看,高职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从业人员、企事业宣传人员、广告设计制作人员等,每一种人才都需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新闻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培养新闻人才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技能入手,设置合理的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8.
高春艳 《传媒》2019,(16):83-85
新世纪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之后,围绕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的目标,新闻传播院校从办学机制、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徐友珍 《新闻世界》2013,(2):139-140
高职高专教育主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应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色应该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其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包括学时设置安排上,实训课、实践课安排不够完善与健全。为了适应市场及社会需求,为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我们应该在培养出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有着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思路,采用多样性、互补性的教学方法,以应用为主,理论够用,研究提高的教育理念,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和设置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丁关根同志提出造就跨世纪人才的问题,具体有三个层次,即卓越人才、杰出人才和优秀人才。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向我们提出了一项光荣而繁重的任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要作出规划,扎实工作,在新闻实践中创造必要的条件,让一批中青年记者、编辑更快地成长起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尖子”、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