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后,办报方针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家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  相似文献   

2.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卓有影响的一家大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1926年,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接办后,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励精图治,使该报名噪一时,并于1941年在重庆获得美国密苏里学院新闻奖,这是国际新闻界授予中国报纸的一个很高的荣誉.此后《大公报》江河日下,大际的《大公报》先后停刊,原有的《大公报》,仅剩下香港《大公报》一家,开始了新创业史.  相似文献   

3.
孙宏 《新闻实践》2002,(12):62-64
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后,办报方针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家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民营报纸,其经营管理、立论方针、人才培养,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社新记公司”从1926年至1949年共经营23年。它实际上是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的。在他们三人合办以前,《大公报》早于1902年创刊。创办人英敛之经营到1916年转售至王郅隆,王接办后于1925年11月停刊。中断9个月后,由吴、胡、张三人接办,于1926年9月1日续刊。续刊后,报名虽仍称《大公报》,但实际上已改由新记公司经营了。  相似文献   

5.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是英敛之。到1916年9月,英敛之把《大公报》售与王郅隆、王接办至1925年11月27日停刊。9个月后、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决定接办曾红极一时.如今却因经营困难而巳停刊的天津《大公报》。“新记”是标志与前《大公报》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百年《大公报》最辉煌时莫过于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既达到了文人论政的巅峰,又成为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先行者,其"四不方针"的提出义正言辞、铿锵有力,揭去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面纱,又赋予文人论政以新的生命力。如果说新闻专业主义是新记《大公报》新闻思想的基础,那它所传承的文人论政就是其新闻思想的本质精神,两者在中国这一复杂多变的环境构成中交织相融,成就了它的辉煌,使之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个时代的华章。  相似文献   

7.
从张季鸾先生看中国近代的“文人办报”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记《大公报》在续刊之日,就提出“不党”、“不盲”、“不卖”、“不私”的办报方针。在“四不主义”理念下运行的《大公报》纵论中国乃至世界的时事,将民办报纸引导舆论、监督舆论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成为“社会公器”作为自己不懈努力的目标,把中国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推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被国际社会视为东方最优秀的报纸之一。后来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中国报原则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新记《大公报》成为学术研究的“富矿”,胡政之、张季鸾等新记《大公报》创始人成为学界关注热点.但在这些关于胡政之的研究中,或受限于研究方法,或受限于学术态度,多浅尝辄止之作.陈志强教授的专著《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实是一部“挖深井”的大作.  相似文献   

9.
报人张季鸾的新闻生涯长达三十年.其与友人合伙接办新记《大公报》以前那十五年(1911~1926)的早期经历,鲜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比如作为《民立报》的“学徒”,他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若干言行,各种著述一直语焉不详,甚至颇多不确.其典型者,大概莫如所谓发出中国新闻第一电.  相似文献   

10.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四不主义”,是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赞者誉其“为中国报界辟了一条新路径”;毁者斥其“实践证明都是虚伪的;但在时间上和事实上却起了相当久和相当大的迷惑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2年6月17日,《大公报》百年。“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文人论政”的独特气质,使《大公报》成为一段出彩的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12.
“小骂大帮忙”长期被用来作为对新记《大公报》所持立场的评价。检视《大公报》 192 6~ 1949年间的实际表现 ,不难发现 ,《大公报》对国共两党都有“骂” ,也都有“帮忙” ,要衡量“大”与“小”是困难的。分析《大公报》的办报思想 ,它基本坚持了其创刊宣称的“四不主义” ,也找不到“小骂大帮忙”的理论来源。本此两点 ,“小骂大帮忙”不是对于新记《大公报》客观和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周炉 《新闻世界》2012,(8):180-181
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丈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期间的社评中,总结出该时期《大公报》的立论基础和写作特色,并折射出《大公报》一批丈人所坚持的“文人论政”思想。  相似文献   

14.
张季鸾是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新闻生涯丰富多彩,先后或参与或创办或主持过《夏声》杂志、上海《民立报》、北京《民立报》、《大共和日报》、《中华新报》、《新闻报》、《大公报》的编辑工作。尤其是在1926年和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后,主持《大公报》言论达15年之久。1941年《大公报》获得殊荣,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这是对张季鸾先生最好的肯定。1941年9月他去世时,周恩来、邓颖超曾送挽联一副,上联是:“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对张季鸾先生赠予了“模范”的高度评…  相似文献   

15.
仝力 《传媒》2002,(7):47
《大公报》是民国时期的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在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大公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宗旨,秉持民间立场,并期望以自己的舆论来影响中国社会的进程。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一书,汇集了表现昔日《大公报》的风貌的大量照片,同时较多地选载了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记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根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提起。由于在二战中的国际报道和对目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出色记。”  相似文献   

17.
社评委員会·国內外特派員·星期论文新記公司旧大公报,在編輯方面值得一叙的有三点,就是:社評委員会、国内外特派員和星期論文。 (一)社評委員会。这一时期的旧大公报以言論驰名,每天至少有一篇社評,国內外时事无所不评。作为阶級斗爭的一种尖銳的武器的报紙,言論是主要的部分。据胡政之所述,吳胡张三人接办大公报之初,約定五事,其第五項即:“由三人共組社评委員会,  相似文献   

18.
1926年9月,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组成的“三驾马车”,以5万元资金为本钱,盘购了旧《大公报》馆,新记公司大公报就此续刊.以吴鼎昌的资金、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组成的新记公司大公报里,张季鸾主持笔政,是《大公报》实际上的台柱子和挂帅人物.  相似文献   

19.
龙謦泽 《青年记者》2016,(21):104-105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报纸,新记《 大公报》获得的殊荣离不开其先进的“四不”办报方针.笔者认为,要看透“四不”方针,首先必须了解“四不”方针的提出者——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三人的思想.作为深受自由主义熏陶的知识分子,三人提出的“四不”方针蕴含着大量的自由主义思想因素,而这正迎合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促使新记《大公报》取得了辉煌成就. “四不”方针与自由主义精神 自由主义包括四条基本精神:经济上的放任主义,政治上的有限政治与法治,社会理论观上的个体主义,历史观上的社会向善论.  相似文献   

20.
它是一张“文人论政”的报纸 在旧中国,《大公报》一贯标榜自己“不党、不私、不盲、不卖”,是一张“文人论政”、“以文章报国”的民间报纸。因为它敢于痛骂执政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日报》曾多次刊登文章责骂《大公报》和王芸生“其主义为民族失败主义,其方略为国家分裂主义”,“助长动乱,危害国家。”他们公然连续发表“一查王芸生”、“二查王芸生”、“三查王芸生”的社论,指责《大公报》为共产党“张目”,是新华社的“应声虫”。 有人说《大公报》曾给国民党帮过忙,那是指《大公报》也登过一些反共言论。早在1941年5月,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