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钱存训对中国书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教授的书史和印刷史研究为对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对印刷发明前中国书史的研究,对中国造纸和印刷历史的研究,对印刷术的发明和技术史的研究,对纸和印刷术的传播和影响的研究,对学术研究方法的启示,旨在探讨钱存训对中国书史和印刷史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号称“文明之母”。由于印刷术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印刷术的发明,固然是我国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但与佛教在中国传播后,佛经、佛像的大量印行,给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列举有力事实,阐述铜版印刷术在中国古代产生的过程,证实在中国近代,铜版印刷术仍在广泛应用和不断改进与发展,从而说明了铜版印刷术在中国近代图书出版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以及铜版书的珍贵。  相似文献   

4.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考证和捍卫中国印刷术发明权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从印刷术起源的研究意义、书中所用大量史料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印刷术的起源》(第二版)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爱国之情、言必有据和用语幽默严谨。  相似文献   

6.
印刷术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贡献重大.广东印刷术不仅有其历史渊源,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文章分别从广东文化背景、印刷术发展历程和广东印刷术的特,最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李敏 《晋图学刊》2005,(6):69-72
在中国印刷术发明后以及广泛的流传中,文献数量开始增多、生产成本下降、载体形式统一,这些对文献传播的思想与结构、社会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等也都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影响了社会的变革,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曹炳生 《出版科学》2016,24(1):125-128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对欧洲社会、思想的产生乃至世界文明进程有巨大推动作用。中国书史著名学者钱存训先生曾说:“在中国和西方,印刷术在书籍制作中起的作用大致相仿,但在这两个社会中的影响,在规模和形式上并不完全相同。在这两个不同的社会中,印刷术都使书籍的成本减低,产量增加,形式统一,流传广远,并使书籍有更多的流传后世的机会。但在其他方面,印刷术却以不同的程序,向不同方向发展。在西方,印刷工具逐渐机械化和自动化,大规模生产和发行,形成一个强大的出版工业;在中国,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约有1000年的时间内,印刷并没有发生重大的技术性改革,始终保持以一种传统的手工业方式进行。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活字印刷术反哺中国,才带进了西方思想制度和科学技术,因此引起现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学术和文化各方面的改革和变动。”[1]钱先生洞若观火的见解,推动了笔者对印刷史研究的关注和理解,从本世纪初,便开始注意搜求研究西方近代印刷术对近代中国影响的书刊资料,可惜所得甚少,对西方近代印刷术究竟如何传入中国、影响了近代中国,一直不甚了了。最近读完芮哲非著、张志强等译的《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以下简称《谷腾堡在上海》),困扰多年的疑惑终于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钱存训教授是海内外闻名的中国出版史研究专家.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钱先生在中国出版史研究领域的贡献做了评述,即对纸发明前的中国文字记录及对中国书籍制度的影响做了全面研究;对中国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做了全面研究;从世界文明比较的高度,阐述中国出版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指导了一批从事中国出版史方面研究的博硕士论文,丰富了中国出版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谢锐  夏京星 《今传媒》2010,(12):94-95
印刷术的发明,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使更多的图书得以刊行,从而保存了大量古代的图书资料,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最初的雕版印刷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佛教经典的制作和传播极大地推进了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发展和成熟,是印刷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人类文化交往史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记载事件和传递信息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印刷术的发明、应用与传播极大地繁荣了人类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使信息的传播发生了革命性巨变,并对档案事业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记载事件和传递信息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印刷术的发明、应用与传播极大地繁荣了人类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使信息的传播发生了革命性巨变,并对档案事业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印刷术的产生,曾受到中国石窟造像活动的启发和影响;印刷术的发展,逐渐取代了石窟造像之功德活动.中国佛教石窟造像题记启发了初期雕版形式,中国佛教石窟造像之衰退,正与印刷术的发展完全同步.龙门石窟北朝刻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洛州灵岩寺沙门僧祭造石像记>是法藏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父本".武则天当皇后,政治中心东迁洛阳,龙门石窟在初唐出现造像高潮.这是法藏刻经取法龙门石刻格式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对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中国雕版印刷术,究竟始于什么时候?这个问题虽经中外学者长期研究,先后提出了汉代说、隋代说、唐代说、五代说等论点,而始终未有定论。目前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在唐代。张秀明先生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中,进一步具体假定在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前后。其所根据的是明代史学家邵经邦(1491——  相似文献   

15.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在印刷技术发明与应用的背后,有其更为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原因。中国雕刻起源较早,殷周时铜笵上之反镌文字、秦汉之石刻碑碣、汉魏之石经,与印刷雕版之形制相近;捶拓技术、玺印技术与印刷术的原理相同,可视为印刷术的源头之一。至迟在西汉前期,较为成熟的凸版印刷技术已经应用于纺织品印染,其原理与雕版印刷术相同,其精美程度也不亚于宋元以后的雕版印刷品。但在此后很长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并未用于图书复制,这与隋唐以前的文化、教育、宗教发展进程有关,即文献大规模批量复制的社会需求尚未形成,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尚未有足够的需求驱动,也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直接催生雕版印刷术用于图书复制的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类图书的大规模社会化需求;二是科举制产生后对教育的推动以及科举考试带来的文献批量复制的需求;三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常用之物如日历、字书等需求增加。因此,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与其说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从已知雕版印刷的实物及相关文献来分析,我国用雕版印刷术印制图书,至迟在唐初已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开始可能是用捺印的方式来印制,后来随着印制内容的复杂化,逐渐过渡到刷印的方式。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16.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术,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印刷技术,应该很好的代替雕版印刷术,完成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的转移,但是为什么在随后的封建时期中始终没有完成这种转移,直到清末时期西洋机械铅活字印刷机的引入,活字印刷术才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在民国时期完成了这种转移。  相似文献   

17.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及文化系荣誉教授、东亚图书馆荣誉馆长、英国李约瑟东亚科技史研究所研究员,知名图书史、印刷史与文化史专家钱存训教授所著的英文版《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一书,自50年代后期出版后,曾两次重印,一次再版。1975年,该书中译本由周宁森翻译,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81年再版;1988年,该书中文版第二次增订本由祖国大陆著名书史专家郑如斯教授增补,以《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与文字记录》为名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图书出版印刷文化的总体思考(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共分三部分,本期刊发第一部分,其余两部分将在下期发表。中国是世界上图书出版印刷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要写一部《世界出版印刷史》,第一卷就应该是中国卷。因为中国的图书印刷化在世界印刷化史上占着举足轻重、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分量。无论是最早的雕版印刷,还是西方人津津乐道的活字印刷以及套版印刷,都是首先在中国发明的,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美国学钱存训博士所说:“在世界明史中,中国字记录的多产、连续和普遍性最为突出。中国典籍数量的庞大、时间的久远、传播的广泛和记录的详细,在15世纪结束以前,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化中的作用》,载《献》1991第2期)特别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信息的传播在质和量上都产生巨大的飞跃,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宗教繁荣、科学普及、技术进步、化交流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一、雕版印刷术发明的物质条件任何一种技术的发明与行用,都是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于印书,也是需要具备与之相配套的物质条件的。其中除了要有用来雕版的木材外,还必须具备用来印刷的纸、墨和楷体字。纸是印刷术发明和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纸,无以发明和行用印刷术,或者说印刷术若离了纸便失去了自身的载体。我们不可想象印刷技术的刷印裁体是甲骨、是石料玉片、是竹简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国出版史,不能不追溯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研究印刷术的发明,不能不探讨其与佛教传播的关系。然而,在以往的中国书史、出版史、印吊j史的研究中,常常忽略了佛教寺院的刻书。其实,就是把寺院刻书与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