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使用广泛、独具特点的句式。典型的“把”字句是指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而且具有极强处置意义的句式。如: ①他把苹果树锯了。②我把旧窗纸撕了下来。③炊事班把饭送上了工地。④这孩子把我们给忘了。⑤妇女们把洗好的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以上五例是“把”字句几种常见常用的结构形式,从中可以看到“把”字句的一些主要特点:(1)句子原来的宾语用介词“把”提到了谓语之前,成为逻辑宾语,并与“把”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如例①的“苹果树”,例②的“旧窗纸”,例③  相似文献   

2.
李玲 《大观周刊》2013,(8):23-23,31
文章介绍了祁东方言中介词“走”、“拿”、“帮”的用法并探究其来源。通过利用语法化的“叠加性”特点得出:“走”、“拿”、“帮”是在非典型连动式的句法语艾框架中虚化的;与普通话中相对应的介词相比,虚化程度较低,还残留着一些词汇义,在特定情况下能恢复用作动词。  相似文献   

3.
在宋代词人中,以“寻常语”入韵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色,其中不少仍活在今山东方言中。弄清这些方言口语词的确切涵义,不仅有利于正确把握李清照词的思想内涵以及深入理解其词的语言特色,而且也为近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鉴于此,在前辈时贤研究的基础上,把李清照词中仍保留在今山东方言中的几个宋时口语词,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4.
音节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往往就是一个汉语音节(比如:跑pao、跳tiao、投tou等等)。徐世荣先生认为,汉语普通话语音的音节可以用“音量”来解释。他说,“音量”就是声音的强弱,普通话音节都是开头音量强,末尾音量弱。比如:nan(南)这个音节,虽然首尾音素都是n,但发音时前一个n音量强,后一个n音量却很弱。正是由于普通话音节的这一特点,所以人们在日常交谈中才不会把“皮袄”  相似文献   

5.
<正>不论在闽南方言还是在普通话中,词的重迭频繁出现,经常使用。现对闽南方言中形容词、动词、量词、个别副词的重迭问题与普通话的区别,作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比较,试谈谈其重迭的形式和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6.
吕超荣 《大观周刊》2011,(21):93-94
甘肃静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之渭河流域小片,静宁话里的“给”字在句中很少单用,一个“给”字句中一般都有两个,甚至三个“给”字组成。方言中“给”可用做动词、介词和助词。动词“给”表示“给予、使对方遭遇”等意;介词“给”主要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还常和“着[t?ao^213]”连用,表示被动;助词“给”有表示尝试、加强语气以及行为动作已然或将然的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稚瑶 《出版参考》2021,(11):71-73
地方方言的词汇系统中,存在大量来自普通话的词语,它们在形、义上与普通话相同,仅在读音上有所区别——这类词即"对音词".方言词典如果只收录地方特色词汇而不收对音词,可能影响词汇的系统性;而如果收录大量与普通话释义一致的对音词,又可能造成内容的冗余.本文以《闽南方言大词典》为例,探讨方言词典是否应该收录对音词、如何处理对音词以及辞书数字化背景下方言词典对音词收录的新的考虑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和方言是主体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在全国范围内通行;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只在特定地区内通行。国家推广普通话主要是为了规范社会公共交际中的语言使用,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与使用方言是不矛盾的,但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使用方言,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是个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地区。岛上通行的语言有汉语、黎语、临高语、村语、勉语、回辉话、壮语。汉语除普通话之外还有海南话、儋州话、迈话、军话、客家话、广州话、富马(附马)话等方言。加在一起共有14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方言(黎语分五个方言,临高语分两个方言均未计算在内)。可以说海南是语言和汉语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我国唯一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电台。每天日夜用38种外语和汉语普通话以及四种方言,把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经济改革的步伐、人民生活的最新信息,以及对各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传到182个国家和地区。可谓五洲四海遍知音。各国听众朋友赞誉它是“空中大使”、“友谊桥梁”,是“了解中国的窗口”。深受欢迎的节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世界各国人民介绍中国,主要是通过广播节  相似文献   

11.
介词“从”和“在”都可以表示时间,但意思不完全相同。“从”表示时间的起点,其后常常有“起、开始、以来、以后”等词相搭配。例如:  相似文献   

12.
林穗芳 《出版科学》2004,(1):12-20,11
编纂历时性汉语新词典是中华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工程,它将为今后编纂各种高质量的汉语词典奠定更坚实的科学基础.所设想的词典内容较详尽地包含被释词的形音义的演变过程.从上古传承下来的字在楷书字头后选列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战国古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俗体等字体.这些字除用汉语拼音标注普通话读音外,还以国际音标注出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拟音和现代汉语主要方言的读音.词的本义(初义)、引申义(后起义)均有标明年代的用例,各义项严格地按照历史顺序排列.第一个用例表明词的已知始见年代,须注意收集和提供固有词和新词新义的始见书证.历代外来词尽可能交代来源.用例的出处交代作者名、作品名、书报刊名及例证所在的页码.编制全书引用文献目录(包含作者名、作品名、书报刊名、撰写或出版年代、出版地和出版机构名称等)附在书末.  相似文献   

13.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辽阔,方言很多,如: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等等。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共同语的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地人民对学习普通话也有了迫切的需要。因此,经国务院确定,现代民族的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但是,时至今日,汉语规范化的程度仍然不够,有些方言地区的人们,在公开场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李文静 《青年记者》2007,(24):57-58
近年来媒体上陆续出现了一阵“新风”:电视台以方言作为工作语言主持娱乐节目,用方言播报新闻、播出用方言译制的外国影片等等。 在方言节目火热登台的同时,关于方言电视节目是否能登大雅之堂、是否挤占普通话的空间等的争论也没有停过。  相似文献   

15.
张玥 《今传媒》2010,18(10):134-135
论文主要集中讨论闽南话播音与普通话播音的异同点,全文以讨论祖国大陆第一个方言广播频道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节目为引子,引出对闽南话节目的研究和讨论,从闽南话的由来和传播、与普通话相比闽南话自身的特点所在、从普通话播音看闽南话播音的特殊之处及方言节目的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综合阐述闽南话节目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文章以大量的实例作为印证观点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在”和“再”各有3个词性。“在”作介词、副词时,义项单一。作介词,其语法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条件;作副词,当“正在”讲。它作动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再”作数词和动词时,义项单一,分别作“二、第二”和“重现、继续”讲;作副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下面4个例句中的这两个字都用错了。  相似文献   

17.
闽南方言历史悠久,是我国目前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它的词汇,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继承发展,日益丰富。闽南方言历史悠久,是我国目前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它的词汇,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继承发展,日益丰富。有人曾作过统计,发现闽南方言中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同的词语竟达百分之三十  相似文献   

18.
称谓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源远流长的一大体系。从《尔雅》开始,《方言》、《释名》等书就陆续收载了大量的称谓词,且“厥后世代愈积,称谓愈繁”。汉语称渭词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直到清代梁章矩的三十二卷《称谓录》问世,“用为稽古之资,且增(?)词之助”,才有了专门汇集称谓词的专著。但此书所收约8000个词目仅为资料汇编性质,缺乏系统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该所1978年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作了较大修订,不仅增收了许多新词,而且对一些词的词义和用法作了改动。以下举报刊中常用的两组词“象”与“像”、“帐”与“账”为例作一说  相似文献   

20.
修辞立其诚     
现代汉语中的《修辞学》,历来强调“修辞立其诚”的原则。记者、编辑一定意义上也是文字匠、文字工作者,在传情达意方面是通过文字来表意的。所以,用词准确与否,至关重要,不应以词来夸大或缩小事实的内涵与外延。比如,2月26日新民晚报报道上海数百老人结伴去港澳旅游,这是可喜可贺之事,又是“沪上第一趟”,值得报道。但该文标题到内容三次用了“出境”一词,想表现老人们出远门旅游的喜悦之情。众所周知“出境”、“入境”一词历来与“出入国境”有关:《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关“出境”条目的第一解释,就是“离开国境”,所以你这儿用“出境”一词,似乎把港澳划出国境之外了,虽然不是有意,但易使人产生误解,也不好。好在第二天同样是头版,再刊登有关此事的“侧记”报道时,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