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报讯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宣布 ,该中心从今年开始设立“清华国际传媒青年学者奖” (TsinghuaYoungScholarFellowshipforInternationalMediaStudies)。海内外新闻界的优秀青年记者和大学研究机构的杰出青年学者都有望获得这个奖项。清华国际传播中心提出 ,申请者必须是 4 0岁以下的在职记者、获得过全国新闻奖或国际新闻奖 ,5年以上记者生涯(或 3年以上国际记者经验 ) ,在中外主流媒体上发表过一千篇以上中文新闻作品 (或两百篇以上英文新闻作品、两封国际知名记者推荐…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07,(24):123
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年会上,人民日报记者蒋建科被授予“杰出记者奖”。这是中国记者首次获得这一国际新闻大奖。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成立于1971年,是由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65个国家和国际机构资助的全球性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专门从事公益性农业科技研究与示范推广的国际机构。  相似文献   

3.
月度聚焦     
《中国记者》2012,(6):8-9
导读·当前,无论是南海问题、朝鲜半岛局势,还是中东、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国际热点频出、复杂多样。怎样理清复杂形势、做好这些备受关注的国际问题报道?怎样以此提升所在媒体及国际报道本身的竞争力?详见本期内文第30页。·"扫街"记者是在路上的记者,是离新闻最近的记者,毫无疑问会比其他摄影记者付出更多。但不少人自得其  相似文献   

4.
驻外记者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驻外记者构建了一个媒体的海外信息采编网络,驻外记者采编能力是其国际传播能力重要构成.笔者认为,国际传播能力主要包括五部分,即采编潘能力、传输与覆盖能力、推广与营销能力、受众服务能力以及研发与创新能力.这五科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5.
从五月中旬到月底,我们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几个人,先后参加了三个国际记者的会议.有的是全体团员参加的,有的是个别参加的.这三个会议是:五月十一日到十三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特写记者大会,十五日到十八日在同地举行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和二十八、九两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合作委员会会议.关于这三个会议的经过情况和结果,现在先简述于下.国际特写记者大会是罗马尼亚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罗马尼亚记协)根据1956年赫尔辛基会议的决议精神而发起召开的.有二十三个国家的记者代表应邀参加.这二十三个国家是:阿尔巴尼亚、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锡兰、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芬兰、法  相似文献   

6.
庄丽 《中国广播》2007,(2):38-40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驻外记者是国内媒体伸向境外的触角、他们的报道为国内公众了解、观察、分析、评论国际新闻事件提供了事实基础。调动驻外记者的力量组织报道,即与驻外记者约稿建国际新闻节目编辑的日常工作之一。约稿的成败、约稿的质量与驻外记者有关,也与编辑的约稿卷度、海通能力和策划水平很大关系。本文旨在从约稿态度,沟通和策划等环节谈谈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7.
书讯     
《国际新闻采写经验荟萃》本书是一本关于国际新闻采写经验的综合性文集,由新华社经验丰富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和优秀中青年驻外记者共40人撰稿,作者记叙了亲身经历的50年代至8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介绍了在世界五大洲各国进行国际新闻采访和撰写国际新闻、评论、专题报道的经验。本书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书讯     
《国际新闻采写经验荟萃》本书是一本关于国际新闻采写经验的综合性文集,由新华社经验丰富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和优秀中青年驻外记者共40人撰稿,作者记叙了亲身经历的50年代至8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介绍了在世界五大洲各国进行国际新闻采访和撰写国际新闻、评论、专题报道的经验。本书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体育记者王训生7月间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的第1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荣获最佳记者奖。这是建国以来我国记者首次在重大国际体育活动中获奖。采访这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各国记者多达1200人,我国各新闻单位也派出了38名记者(包括两名常驻记者)报道这一本年度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在本届运动会组委会组织的最佳记者评选活动中,王训生  相似文献   

10.
陈玉申 《青年记者》2007,(18):114-115
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赵敏恒是国际报坛上一颗很耀眼的明星。在中国现代记者中,若以国际影响而论,可能还没有人比得上他。他曾担任路透社、美联社等西方媒体的驻华记者,采写了许多蜚声中外的重大新闻,其高超的采访能力颇为同业称道,有的英美记者甚至称他为"最了不起的华人记者"。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五章里,主要谈了采访国际新闻的记者的工作。这五章的叙述,远没有包括一个驻外记者的全面工作,作者着重从记者的素养、活动和工作方法上作了些探讨,贯穿着一些个人的体会和别人的经验。从第六章起,开始讨论国际新闻的编写。国际新闻的编写也是一个广泛的题目。这一章先谈谈国际新闻报道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网上采访是记者利用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通讯设备,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采访,并将新闻材料传递回编辑部的一种采访方式。网上采访属于遥控采访,是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采访方式,由于国际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立体性,大大拓宽了记者猎取信息的  相似文献   

13.
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国际记者联合会近日宣布,在1999年中,全世界共有86名记者在采访中罹难。这里面有我们不会忘记的三名中国记者,他们和另外16位其他国家的新闻工作者在南联盟被北约的导弹和炸弹炸死。 在采访塞拉利昂内战中,有10名记者遇害。6名记者在哥伦比亚丧生,两名记者在东帝汶被打死。 据国际记者联合会秘书长爱丹·维特说,在过去10年中,全世界共有500多名记者在采访中遇害。 就在国际记者联合会做1999年遇害统计的前4天,两名记者在斯里兰卡的大选集会上被炸死。虽然说这是一次对斯里兰卡总统的暗杀行…  相似文献   

14.
本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国际新闻采写经验的综合性文集。新华社经验丰富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和优秀中青年驻外记者共40人为本书撰稿,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亲身经历的50年代至8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介绍了在世界五大洲各国进行国际新闻采访和撰写国际新闻、评论、专题报道的经验。本书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记者,因为学的是新闻专业,上大学的时候就喜欢看《中国记者》,《中国记者》国内国际并重、文字摄影并重的办刊方针,在新闻专业期刊中树立了与众不同的形象。其中,“国际”栏目对海外媒体的分析研究,让我大开眼界,为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1918年12月,胡政之以《大公报》记者身份赴欧洲采访巴黎和会,成为巴黎和会签字那天惟一到场的中国记者,也是第一位现场采访国际会议的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17.
欧洲人权法院是全球最早也最有效的国际人权法院。在涉及表达自由的判例中,欧洲人权法院要求成员国保护记者的秘密信息来源、保护记者的办公场所不被搜查、保护记者接近官方信息的自由,以及保护记者一定程度上的夸张的甚至是刺激性的表达。同时,它也要求记者表达时须保持"善意",且做到客观与平衡。  相似文献   

18.
王丽君 《中国广播》2008,(12):69-72
从7月25号我以青岛广播电视局唯一一位北京奥组委官方注册记者的身份进驻奥运会国际广播中心到奥运会闭幕,整整30天,我独自一人转战31个竞赛场馆,亲历并报道了近42场比赛,完成新闻连线86次,制作播出53条录音报道。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在与国内国际21600名注册记者、上千家国际著名媒体同台“竞技”中,我由一名时政节目主持人、记者迅速转型为一个体育记者,  相似文献   

19.
“国际新闻的国内视角” 最近,在汉城举行的一个国际传播学会议上,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美国媒体说,“国际新闻报道其实是国际新闻的国内视角”。他的意思是说,任何记者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都脱离不了其国家安全、国内政治、文化、意  相似文献   

20.
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中国正在大步走向世界,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会议上频频露脸。与此同时,中国记者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样的重要场合。怎样搞好大型国际会议的报道,就成为新世纪我们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怎样抓到鲜活的,有价值的、有分量的新闻,对记者来说也是一个难题。首先,大型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相当严密,会议程序也早已确定,能否拿到每一场重要会议的入场券,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世界关注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出场往往只在瞬间,记者一般很难靠近,更不用说对你提出的某个单独问题发表意见了;还有电视台在做现场直播的镜头,对纸质媒体记者的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压迫,记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低头问自己“我们还能写什么?”“我们还能有什么作为?”如此等等,这时记者的突破能力、公关能力、观察能力等非技术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上海APEC会议到多哈会议,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下面我们听听他们的致胜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