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白居易一生交游很广,但真正的挚友只有两个——元稹和刘禹锡。他在前半生与元稹亲密,晚年则与刘禹锡交好。元稹和刘禹锡也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们与白居易平日以诗唱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因为他们交谊深厚,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文学史上就有“元白”、“刘白”这样的称谓。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一生交游很广,但真正的挚友只有两个--元稹和刘禹锡.他在前半生与元稹亲密,晚年则与刘禹锡交好.  相似文献   

3.
元稹在中唐诗坛是影响颇为广泛的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但元稹身后,却渐渐招来非议,尽管往往是以“元白”并称的面目出现,但多数是“重白抑元”,用白居易诗歌特征来概括元稹的诗歌特质,这已经不够准确;其次,用元稹创作的“艳诗”来对其人品进行否定,至有“卑鄙的文人与文人的卑鄙”之论,这对元稹这样一个大作家是非常不公允的。《元稹集校注》全面整理、校注了元稹别集,对于为元稹及其作品定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文三题     
<正>唐代有个故事,说是元稹有次外出,到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去。一天,他在旅舍的墙上看到一首诗,仔细看原来是白居易的。这首诗并非白居易所题,而是别人抄写的。元稹就写信给白居易,告诉他这件事情,并为此发了一番感慨。抄诗的人与白居易并无私交,大概也不是想以此结识白居易,更不会  相似文献   

5.
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在杜甫后把客观写实的创作再一次发扬光大。但是随着当时朝政的风云变幻及仕途的失意,元稹、白居易的写实创作在元和后开始出现异变。文章试从"大写实"的视角,运用诗歌穿透的分析方法,以期将元稹、白居易及其后一个时期写实的诗歌创作进行宏观的概述。  相似文献   

6.
韩愈与白居易的交游酬和集中出现在长庆二年,是两人关系缓和的结果。这种缓和与元和末年以来两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意见一致有关。考虑到韩愈与李绅、元稹的矛盾,白居易回避了这种缓和趋向。  相似文献   

7.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简介】 元稹(公元779—公元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洛阳)人。唐代诗人,曾任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昌节度史,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诗作背景】 元和十年,白居易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而元稹于元和五年得罪宦官,被贬江陵,后改为通州司马,卧病遭贬的元稹听说老友白居易也遭贬,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诗。这诗,是元稹在通州听到好友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  相似文献   

8.
元稹、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向来以"元白"并称于世。二人自贞元十八年相识至大和五年元稹去世,唱和往来不断。文章试图从地理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角度对元稹、白居易唱和诗进行剖析,认为诗人因仕历而产生的地理位移使他们的诗歌体裁发生了变化,并促进了地域间文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前代很多的优秀传统,并具有很多新的特征。因此,尽管诗人生前曾经自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但当他死后几十年内,他的作品便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中唐的三个大作家元稹、白居易和韩愈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他。元稹作《唐故检校工部侍郎墓系铭》甚至说: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贬谪江州期间,与他的朋友元稹多次书信往来。《与元微之书》就是作于被贬的第三年(817年),他在信末问:“此夕我心,君知之乎?”当时元稹与白居易已交往十几年,又有相同的处境,当然可以明白自居易的心;就是千载之后的现代读者如果了解了相关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1.
以"病时"与"即事名篇"为主要特征,"忧黎元"、"补时阙"为其核心所在的即事类乐府,不仅为宋代诗人所雅好,而且还使之成为一时之创作风气。宋代的即事类乐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类型上主要分为"自创新题"与"袭用新题"两种。相对于唐代元稹、白居易等人的以"为事而作"的新乐府,宋代的即事类乐府在形式特征方面已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即其诗题大都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汉乐府式标题",一变而成为以"×××歌"、"××行"、"××吟"结构的歌行类乐府。而近体诗在这类乐府诗中的出现,则标志着古体诗一统即事类乐府天下的局面,在宋代已为诗人们的艺术实践所打破。  相似文献   

12.
元白交谊论     
中唐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为诗友30年,诗篇唱和千余首,在学史上并称“元白”。元白相交,促成了新乐府运动高潮的形成,生出适乎时运的“元和体”推动了诗歌世欲化的进程,并对诗歌理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诗赋创作在他年轻时已得到文坛前辈的高度赏识。与他同时的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岑参、高适都与他有亲密交往或诗歌酬唱。杜甫晚年更有“新诗海内流传遍”的美誉。杜甫身后,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韩愈、李贺、李商隐、杜荀鹤等都盛赞其诗歌,或承继其直面人生的创作品格,或学习其博大多姿的艺术风神。总之,唐人对杜诗的接受,在他生前已经彰显,在他身后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4.
杜甫与同时代诗人多有交往,并对他们十分推崇;同时代人对杜诗却很少称许,并有奚落与嘲笑;中唐韩愈、白居易、元稹对杜诗作很高评价后,多数唐人仍不重视杜诗,其集中表现就是今存唐人的十种唐诗选本,仅有韦庄《又玄集》选杜诗七首,而且都算不上杜诗的上乘之作。多数唐人轻视杜诗,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诗歌发展本身的原因,既为杜诗内容所决定,也为杜诗的艺术特色所决定。  相似文献   

15.
李颀的音乐诗是空前启后的优秀之作。他运用比喻、映衬、用典、对偶、转韵等多种表现手法,着力描绘音乐的声音和意境,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创作出有很高艺术成就的音乐诗,并且启发和影响了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的音乐诗创作。  相似文献   

16.
李白和王维的乐府歌诗音乐一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共性特征,如题材相似、音乐种类丰富、音乐基本形态大致相同等等。但在不同的人生经历、气质性格及宗教思想的影响下,李王二人的歌诗音乐呈现出了不同的音乐形态及审美特征,如李白的乐府歌诗音乐以北乐为主,音域宽广跌宕,节奏、旋法形态多变,具有飘逸洒脱、热情豪爽、意蕴醇厚的整体审美特征,而王维的大部分歌诗的音调结构与旋法复合了北方与南方的音乐特点,并有机融合成一种新的旋律风格,形成了气疏韵长、清雅简淡、意境深远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颀的音乐诗是空前启后的优秀之作。他运用比喻、映衬、用典、对偶、转韵等多种表现手法,着力描绘音乐的声音和意境,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创作出有很高艺术成就的音乐诗,并且启发和影响了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的音乐诗创作。  相似文献   

18.
李贺是我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奇特、冷艳,多写咏仙讽鬼题材,被称为"诗鬼",形成自己独特的"长吉体"。成为我国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本通过对李贺诗歌的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他的诗歌自成一体的原因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是李白最尊崇的盛唐诗人之一。孟浩然与李白二人一生交往四次,其地分别为维扬、长安、襄阳、江夏。李白集中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二人最后的一次交往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