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香港作家刘以鬯的长篇小说《酒徒》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作者在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技巧时,从四个方面即意识流与现代诗意象的结合、情节交待与意识流动的交替展示、社会现实与“内心真实”的交融、意识流与象征手法的结合,说明了作者在对新感觉派、西方意识流及传统文学中的意象、情节及象征手法的整合中,形成了自己的“意识流”小说的特色,但他这种特色不可避免地具有肤浅性和世俗性。  相似文献   

2.
西方意识流小说及其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流小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摈弃传统小说的形式与结构、转向表现人物的精神生活和深埋于内心的意识活动。它自产生以来,就对中国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的意识流小说在借鉴西方意识流创作特色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推陈出新,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小说流派的意识流已经过去,但意识流这种小说叙述手法依然存在。文章认为,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是存在的,这是在我国文学久已形成的对心志的探索前提下,吸收了现代因素之后的一种应和。  相似文献   

4.
废名小说中运用的意识流手法是形成其独特诗化风格不可或缺的元素,而这一点常常被大多数研究者忽略。尽管废名小说中的自由联想、时空转换跳跃、情节淡化等特点与西方现代意识流手法的表现特征是不谋而合的,但它又并非完全等同于西方的意识流。废名在西方意识流小说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启发下。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式意识流”。  相似文献   

5.
日本新心理主义文学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代表作家伊藤整等人有意识地模仿西方“意识流”大家乔伊斯、普鲁斯特的写作技巧.成功移植了西方意识流文学,同时在移植的过程中结合日本本土特色,形成了日本式“意识流”。  相似文献   

6.
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中国本土文化的作用下,意识流小说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异。由于小说的起源和读者群的原因,中国小说具有重视情节的传统,中国作家在借鉴意识流技巧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一传统,这就使中国的意识流小说表现出更强的情节性。心理学发展的相对滞后使中国作家对意识流的实质缺乏准确的把握,很难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聚焦于人物的无意识或潜意识,进行纯意识的描写。受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精神的制约,中国意识流小说中人物意识的流动表现出更强的理性,意识活动受理性的主导。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强调使中国意识流小说极少表现人的颓废、沮丧或变态心理,相反,塑造健康的灵魂、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是中国意识流小说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意识流手法是鲁迅小说中又一种技巧,鲁迅运用的这种技巧不源于俄国现实主义,而非传统意义上西欧的意识流。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很有自己的特色,它跟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持色的“鲁迅式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8.
孙莹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9):131-133
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作家王蒙引进、借鉴并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意识流。他以意识流为创作手法,以人物心理活动为结构线索,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了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深埋于内心的意识活动,从而使新时期的小说在创作实践上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意识流文学的生成远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之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说法是常识性错误。意识流文学和精神分析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意识流小说理论家认为意识流文学的本质是心理真实 ,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拒绝将意识流纳入精神分析轨道 ,乔伊斯和精神分析派在学理上两不相容。因此 ,把“性本能”作为意识流文学前提的“意识流文学性本能规定”说是一个无视事实、违背学理的虚假命题。“意识流”在上世纪 2 0年代和 80年代两次涌入中国 ,“性本能”论或谈性色变都是错误的。正确认识意识流文学的本质在我国有着现实和长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识流手法是鲁迅小说中又一种技巧,鲁迅运用的这种技巧来源于俄国现实主义,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西欧的意识流.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很有自己的特色,它跟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持色的"鲁迅式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11.
意识流的作家认为文学应反映出真实的生活,即内心的主观对于客观的现象认知。通过对《尤利西斯》作品研究可知,意识流小说具有四个特性,即意识流小说折射的哲学性、心理性、社会现实性和文学前景化性。  相似文献   

12.
西方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它的产生基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挖掘,承载着对人的本真思想的探讨、对意识深层的揭示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和感知。它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实践着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中国新时期作家对意识流小说的接受同样基于对人的认识、对特定时期人的观念不断提升的前提。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相对西方意识流文学而言是一种时空上的错位与审美观念上的应合。自此,当代文学的叙事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心是从对外部事物的描写转向内部世界的探讨;当代文学的创作视点也从此真正走进“人”这一文学创作主体。  相似文献   

13.
《丽姬娅》是爱伦.坡优秀的心理恐怖小说之一。文章尝试从意识流分析角度出发,从叙事视角、构建作品的时间和所使用的意识流技巧方面入手研究之,指出正是由于意识流方法的尝试,爱伦·坡的《丽姬娅》才如此恐怖,如此"激荡读者心灵"。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公认的美国文学大师,威廉·福克纳在其著名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将意识流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频繁地表现意识流是为了直接向读者提供生活的片断,使作品能更加接近真实,同时也是服从刻画特殊人物的需要,从中可以领会到福克纳运用娴熟意识流写作手法而体现出的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一崭新的文学形式不仅使他走到了时代文学的前列,而且也给他的精神追求以合适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5.
历经综合因素而问世的意识流小说诗学,以本体的审美创造、内在的意象真实和非个人化的叙述为核心元素;通过学历史之比照,从学观念到叙述方式,表现出迥然相异于传统的学观之审美旨趣,在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是舶来品,学界大概对此没做过传人流程的审理。国内大量文学史料雄辩地证明:继中国现代文苑之后,它在新时期文坛的“流速”不减,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体变革。这充分反映出新时期文坛有识之士不断沉淀的现代意识之雄起,以及他们面对外来文化以我为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尤利西斯》的结构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尤利西斯》的文本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性,文章从文本分析入手,具体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尤利西斯》的结构布局的空间性,即由三个主要人物的意识流构成的小说大框架的空间性;主导主题的相互杂糅,使文本结构的动脉呈空间组合方式;《尤利西斯》文本的具体材料犹如一个个断片,空间地呈现在文本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叙事技巧着手,分析了意识流手法在这部小说中的运用,从而说明小说展现了故事之外的叙述者的部分意识流,而其意识流的展现对于揭示小说的主题有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