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是1921年为纪念朱执信先生而创办的一所纪念性学校,是广东省重点中学、示范性普通高中。一百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崇德瀹智”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培养“改造未来社会之人才”,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遍布全球。  相似文献   

2.
《教育导刊》2013,(11):F0004-F0004
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为纪念朱执信而亲手创办的一所纪念性学校。朱执信先生“革命、好学”的精神,以及“崇德瀹智”的校训一直熏陶和激励着执信中学的师生,形成了“执德至弘,信道之笃”的执信精神。1994年执信中学被评为首批广东肯一级学校,2006年通过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验收。  相似文献   

3.
上大附中坚持秉承钱伟长先生‘全人教育”思想,践行‘堆4新进取·和谐幸福”的办学理念。校长卢广华认为,学校要发展,首先要建设多元化的课程,让教师找到最近发展区,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因此,学校倡导合作双赢的教师文化,通过互相帮助、资料共享,发挥“1+1〉2”的功效。学校积极探寻教师发展模式,出台了“课程校本化方案…‘教师发展梯队建设实施方案”,通过专题培训、校本教研、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等方式,积极为每位教师搭建学习、研究、交流、反思、实践的专业成长“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执信中学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为纪念朱执信烈士建立的。近年来,为适应“四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需要,学校在强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广辟第二课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全校已有太阳能  相似文献   

5.
冯桂芝 《天津教育》2014,(23):53-54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媒体和蓝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代言人”。它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新生长点。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依据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泛智教育”理论,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基于学校实际,我们构建起课程文化体系,形成学校共同的课程愿景,即红色理想课程、蓝色经典课程、绿色灵动课程。  相似文献   

6.
季洪旭 《上海教育》2010,(12):51-52
课程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高度重视课程建设,明确提出“以夯实基础,发展个性特长为着眼点,构建可供学生选择的和谐发展的课程;以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为主要生长点,构建重基础、多样化、多层次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自1997年上海启动“二期课改”以来,大同中学基本形成了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为主干的多元课程结构,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仍然面临这样的矛盾:(1)学校课程实施有限的学习时空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2)共同基础标准落实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3)教师教学集体性与学生学习个别化之间的矛盾。基于实践中的问题,立足于学校课程适应学生学习基础差异的需求和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差异,我们提出了“学校课程统整”的策略,致力于提高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度。  相似文献   

8.
《教育导刊》2008,(8):F0003-F0003
广州市番禺执信中学通过“行政推动、舆论拉动、课题带动、校本行动”,确立了“活动目标的课标化、活动内容的系统化、活动形式的单元化、活动评价的多元化”课程建设目标,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各学科结合学校文化,开发了具有学科特点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如:初一级“我看学校文化”的主题活动、初二级“生活中数学问题探秘”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活动探究所带来的乐趣。这两个主题活动在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现场会上进行了展示,受到了与会专家、800多位同行的高度评价,并于2008年6月9目的《番禺日报》专刊介绍。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五十七厨年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海外专题播放了《我们前进在先烈路上》的录音新闻,介绍了闻名海内外的革命学府——执信中学。 执信中学创办于一九二一年六月一日,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朱执信先生的。一九二○年九月,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理论家朱执信先生于虎门壮烈牺牲。为了缅怀烈士,纪念朱执信先生对革命的功绩,孙中山先生特指定廖仲恺、孙科等建校。孙中山先生为建校捐款一万元,并成立筹委会,指派专人去美国、南洋等地筹款,共筹得五十六万元。学校建立时,取名“执信学校”。  相似文献   

10.
“三精”特色体验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基于“体验性特色”.丰富学校多元课程。近些年来,为谋求学校进一步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上海市莘庄中学在推进“二期课改”过程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特点,从“加强基础、促进发展、激励创新、重视实践”的要求出发,建立“体验性课程特色”的多元课程。  相似文献   

11.
【关注视角】 四川省第十四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校长论坛”。主题聚焦“课程领导力建设的校本实践”。这是因为,当下学校课程改革大都停留于“点线式”状态,或窄化为开展活动,或简化为课程增减,或矮化为教学方式变革,尚未整体建立素质教育发展体系,引发学校教育的整体变革。其中的一大症结是缺失课程化视野与课程化行动。推进学校教育课程化。一个必须突破的关键问题是提升课程领导力。事实上,提升课程领导力已成为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问题。学校只有站在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高度,才能从课程价值领导和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研究等方面,系统建构起适宜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广州市执信中学依据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开发了"国家课程+创生课程+计划"的"三领域"个性化校本课程体系。此课程具较强的选择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本文用八个实施案例展示学生作为主体在课程实施中凸显创造性探索、体验个性才能和构建知识与思维结构的过程,通过此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创建于1921年的广州市执信中学坚持秉承、发扬“执德至弘,信道至笃”的执信精神,奉行“崇德瀹智”的校训,不断探索教育发展之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走向深入,执信中学正向创办全国一流的优质中学迈进。笔认为,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刻,认真总结和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有利于再创执信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已发展到三级课程阶段,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而设计的课程,所以也叫“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关系如何呢?国有课程、地方课程都体现着我国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校本课程则是在保证国家教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计的课程。因而,它根据各  相似文献   

15.
课程特色建设必须抓住培养人这一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学生发展,服务于学生发展。针对实践中存在的课程建设脱离人的发展轨道的现象,应将如何理解学生作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实现课程与学生的深度融合,使学校课程特色建设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建校八十多年来,始终秉承学校创始人陈鹤琴先生“一切为儿童”的教育思想。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该校将陈鹤琴先生的“五指活动”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再开发,创设了“新五指”课程,从德、智、健、艺、创五个方面开设校本课程,这五个方面就像一只手的五个指头,互联成一个整体,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期,我们将该校“新五指”课程的整体架构和实施方式呈现出来,并对其中的特色课程“看听记讲评新闻”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甦 《现代教学》2014,(10):23-24
我校充分利用多年来在“智慧育人”办学理念上已经形成的研究基础与成果,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课程的个性化运作中,完善并建立起了基于我校校情、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我们称之为“F—U—N课程”。我校通过“F-U—N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来践行“智慧育人”的学校理念,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我校课程实践之中,为多层、多元的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氛围,搭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8.
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上海市进华中学在上海“二期课改”精神指导下,坚持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理念,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逐渐形成了数学学科的“龙头效应”,陶艺教育的互通教学,特长教育彰显创新意识,社会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并建设形成了以“成熟的校本课程体系,指引学生全面成长,促进教师队伍深度发展”为特征的课程良性发展系统。  相似文献   

19.
“双减”对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需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保证有效实施课后服务。课后服务不仅要具有“延时”和“服务”之功能,还需要具有“课程”之要义。学校需要积极开发建设课后延时服务的课程,深度开发文化类课程,普及开发艺体类课程,拓展开发综合类课程,指导开发生活类课程。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育人目标,应综合考虑学校、课程、学生和教师等因素,以此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的改革、创新传统的学校。作为“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学校秉持“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术与人才优势,以培养学生的现代素养为核心,建立起了特色鲜明、功能明确、内涵明晰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涵盖人文、科学、艺术、体育和技术等各个领域,其中国际化课程、实践动手类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