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提问在教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提问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策略,大学课堂亦不例外。本研究对公安学学科课堂中的提问现状进行了课堂观察和相关访谈。调研发现:公安学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都普遍重视提问这一环节,但对提问的功能认识不全面;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水准,但叫答形式过于死板;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较为中肯,但是理答不够深入。而在公安学学科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提问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张锋 《教书育人》2014,(11):28-28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教师的提问在师生互动中往往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人交流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当前课堂提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提出的问题大而空,没有重点,学生无从回答;问题过于浅显,无提问的价值;只问不评价,学生缺少动力;问题过难,或限于时间紧,教师自己帮助学生回答。笔者经过研究和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师提问。  相似文献   

3.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师跟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不少教师独自努力探索初中数学课堂如何提出有效问题,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对此,本文从原因出发,从"提问看重问题数量胜过问题质量""问题过于肤浅,偏离问题重心""提问范围过小,忽略多数学生;""提问方式过于形式化,忽略学生回答"以及影响课堂提问反馈的其他因素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同行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尽管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进行过成千上万次提问,但真正善于提问的教师少之又少,并走入了一些误区。一、课堂提问的误区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2.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3.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4.控制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提问误区:一是提问问题难度过小或过大;二是问题较为直白,缺乏启发性;三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面向少数优等生;四是提问时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负担;五是提问教师对于不能回答或答错的学生缺乏耐心和引导。因此,我们应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提问的设计要求与提问的策略技巧,把握住提问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合理的提问.必要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在课堂提问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耐心地等候学生回答、恰当地分配问题、注意提问方式及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7.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然而,如今教师的课堂语言或过于随意,使学生如入云雾中;或过于简单,使学生不得要领;或提问指向不明,使学生不知从何答起;或对学生的回答评价模糊,影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运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积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提出了在课堂问题设计方面要注意目的明确主题清楚 ,难度适中难易结合 ,前后连贯承上启下 ,语言简练表述清晰 ,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等五个原则 ;在课堂提问方面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提问 ,讲究提问时间策略 ,爱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三个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问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语言的效果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便学生能够有效的会意和吸收所学的知识。会提问的老师不仅要求学生会回答,也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提出如何改进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首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有的太过浅显、直接,有的则又过于深奥、迂回,产生不了课堂提问的积极效果。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太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目前,我们的课堂提问存在以下问题:提问过于频繁、数量过多,或重复提问、重复学生的回答,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方法,几乎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会用到提问。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提问过于简单,让学生齐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学生不思考即可回答,没有思考价值,教师只是追求一种人人参与的热烈气氛而已;(2)提问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启不得法;(3)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是少数几个优生回答,而不顾及差生;(4)提问后不给思考时间,不少学生思维活动跟不上,干脆放弃思考。以上这些做法,不同程度阻滞或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一、案例背景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设置问题,开展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提问过于简单,学生不思考即可回答,没有思考价值,教师只是追求一种人人参与的热烈气氛;二是提问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启不得法;三是提问对象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目前学生英语学习程度差别较悬殊的现象,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有些教师担心提问多了,课堂纪律往往难于驾驭;提问少了,师生之间很难沟通,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问过难,程度较差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也容易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提问过于简单,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也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因此,英语课堂提问应注意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精心设计提问难度,灵活运用提问方法,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惠 《华章》2012,(35)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时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课堂提问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提问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课堂提问的时机,从而提出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总之,课堂提问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应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通过提问和理解促进学习和思考(QUILT)"为框架分析目前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发现:在准备问题环节,启动式问题引发的认知操作过于单一、引思式问题表述不够清晰;在陈述问题环节,随机发问的小问题数量过多、师生不明确需要运用的思维类型或认知方式;在激发学生回答环节,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均等、学生缺乏回答问题规则的必要训练;在对学生回答进行加工和反馈环节,加工式问题提问质量不高、反馈大都没有产生积极意义。针对每一环节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周清阳 《教师》2013,(4):47-47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现状1.提问随意性较大提问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可有不少教师课前不精心钻研教材,不能根据学生实际预设问题,上起课来,经常随意提问。这些随意性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有些问题又过于深奥,使课堂出现冷场,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伏尔泰的形象之后,继续发问:“伏尔泰的形象有什么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考,能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而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不愿回答有关个人感受的问题、提问过于专业化、易出现越俎代庖现象、违背"价值中立"原则、选择同一批学生回答问题等,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才能营造一个有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村初中学校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英语水平差别较悬殊,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有些教师担心提问多了,课堂纪律往往难于驾驭;提问少了,师生之间很难沟通,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对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问过难,程度较差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也容易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提问过于简单,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也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20.
一、提问要注意目的明确。提问应体现4个方面 :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 ,调动学生思维 ;要集中学生智慧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二、问题要提得确切 ,不能信口提问。提问含糊 ,学生摸不清意图 ,不便于思考和回答。三、提问对象要注意普遍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不同的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有复习、预习、动脑、发言的积极性数学课堂提问三注意$庆安县第四中学@李永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