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传统文化与艺术领域结合的重要表现,凭借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创新的创作载体达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效果。透过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歌曲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更好的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回味悠长之感。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发展历程概述为主要切入点,分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特点,重点探讨中国古诗词歌曲语言特色对演唱风格的影响,即语言特色与情感思想的融合、古典韵味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乐谱词意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迫使当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传统的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从主流地位上走下来。以救国图存为主要内容,以选曲填词为创作形式,以文白相间的歌词语言为基本特点,揭开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境内朝鲜族人生活在东北地区,这些区域大多与朝鲜、韩国、俄罗斯接壤,不仅拥有众多的人口资源和宽广的地域,还在民族文化、歌曲艺术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本文以《啊,长白山》和《金达莱故乡》两首创作歌曲为例,研究了作品的"长短"组合特点,以及词曲结合、演唱中的轻重规律、咬字、吐字的"长短"结合与变化问题,透视了作品中富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同一时间段内有重音的和无重音的节拍与独特的民族调式、民族节奏、节拍设计结合效果问题.本文认为,这些朝鲜族创作歌曲特征的形成,除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表达影响元素外,还与中国文艺领域继承传统、吸收西方、东西兼容的创作环境、气氛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文化为题材的创作作品的教学曲目主要来源于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的推荐歌曲,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两种教学模式,表现为一种基于现代声乐技术手段的行为方式和技术策略,一种以现代音乐为审美想象的"他者"行为。在这种现代性音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想象中,贵州地方文化往往仅仅作为元素或素材,运用到现代音乐艺术的形式逻辑中。  相似文献   

5.
处于中世纪的欧洲,音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封建政权和教会服务的。随之而来的,宗教歌曲这一声乐艺术便开始逐步向"世俗化"分解,最终形成了宗教歌曲和世俗歌曲这两大分支。无论是在创作类型、演唱形式,还是体裁风格以及专业创新方面,这二者都取得了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中国风"歌曲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与流行的现代歌曲相融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因此,本文从"中国风"歌曲的艺术特色以及审美价值的角度进行探索,以期为将来的音乐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音乐形式,它巧妙地将古代诗词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这种音乐形式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创意元素,为听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其中,《满江红》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歌曲。通过对《满江红》的创作背景、词曲和演唱处理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中国古诗词歌曲所蕴含的意境,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新民歌是一种形式上比较新、精神内容上却又极为传统的艺术形式,民间性是新民歌继承传统民歌的精神实质.作者在进行歌曲创作时,常常以民间性为前提,保留原汁原味的民间意蕴为其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9.
草原歌曲是新生于20世纪40~50年代,运用西洋记谱法创作的具有蒙古族民歌曲调特征的歌曲艺术形式,是在草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内蒙古现代社会的形成,专业音乐家队伍的形成以及乐谱等现代音乐知识手段传播到内蒙古之后,并应时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内蒙古各民族的解放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草原歌曲自产生之初就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古风歌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音乐形式,其最早是以网络游戏配乐起步,如今经过不断发展已形成方兴未艾之势。这种新兴音乐的歌词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古典文学的创作母题,而且歌词本身就是文学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通过对古风歌曲与古典文学的对比研究,探索其中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可以为古风歌曲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而且对古典文学的传播大也有裨益,同时还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舞赋》并非宋玉所作:一、除唐人无名氏所编类书《古文苑》之外,自战国晚期至清朝的文献典籍中,未见宋玉曾撰写《舞赋》的记载。且《古文苑》将《舞赋》作者题为宋玉,并未被后世学者所接受。二、《舞赋》记载的《激楚》、《结风》是汉代初年方才在楚地流行的舞曲,宋玉不可能是其创作者。三、《舞赋》所记载的"材人",亦称"才人",即宫中女官名,多为妃嫔的称号,最早设置于西汉汉文帝时期。因此,所谓宋玉《舞赋》,实为后汉傅毅《舞赋》的摘录。唐代类书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二书均将所收《舞赋》的作者题为傅毅,当确凿可信。而唐代总集《古文苑》成书时间较晚,其编者将所收《舞赋》作者题为宋玉,实为在传抄时失察而造成的讹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就大禹故里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形成了十余种观点,多数学者认为大禹作为黄帝后裔,应为华夏族人而非西羌人,夏部族的发祥地和主要活动地区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同时,近代大多学术大家认为大禹所划九州应为先秦时的“中国”,即现在的中原地区。而大禹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环嵩山周围发现有大量重要的龙山文化晚期文化遗址,为大禹故里在中原、在嵩山脚下的登封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相似文献   

13.
巴渝诗鸟瞰     
巴渝诗是巴渝大地孕育、生长的学奇葩,堪称源远流长。具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唐前为滥觞期,唐、宋为鼎盛期,元、明、清则走向衰落。巴渝诗是外籍作家和本土作家共同创造的结晶,是巴渝学中的瑰宝,无愧为巴渝化璀璨的明珠,自有其鲜明的特色和不朽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先秦隐逸文化发展至屈宋,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士人仕隐二元选择在实际上的第一次出现。我们以为,屈原、宋玉二人,分别从社会、个人两方面,表现了不遇士人的存在选择、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说是为后来同样境遇的士人指出了两条大不一样的“出路”。由于楚文化在此时与中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说已经融为一体了,故屈、宋所代表的.也可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所有士人进退出处的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欣赏口味的转变,传统的豫剧表演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我们将从新一代的豫剧青年演员群体在豫剧原有流派、戏曲旧程式、唱腔、表演、服装造型等方面的创新进行探讨,并就豫剧第三代演员群体对豫剧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余辉先生撰文认为现存《韩熙载夜宴图》并非顾闳中所作,而是南宋画院画家为规劝史弥远而作。文章针对余文,从衣冠服饰、乐舞礼仪、家具、有关器用及画风进行了针对性的考证,认为余文有误,该画非南宋作品,而是五代画作。  相似文献   

17.
河南地处中原,以“儒学”为核心的农耕化孕育了丰富的中原化,造就了淳朴善良、崇礼习尚的朴实民风。中原化的理性内省精神,人士大夫传统的忧患意识、参政意识,“儒家”化的“忠、孝、廉、节、义”的道德观念,造就了河南人民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确定了河南地方戏曲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宋代时不仅民间传统节日文化造入了成熟、丰满时期,而且在宋真宗、宋徽宗两朝,又新创了11个节日,既增加了宋代节日数量,同时,在国家因事设节、完善中国古代节日系统结构方面具有开创之功。从此,中时历史上的节日,除广大士庶参与的民间传统节日之外,新增了由官府各级机构大小官吏们参与的官方节日,对后世乃至我国现代节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元曲使用的宋玉典故的语义语用分析中,可以获知:一、几乎将元以前宋玉典故表述艳情的义项全部继承下来并广泛使用;二、新生的宋玉典故是因表述情事或艳情的需要创作的;三、原有的宋玉典故出现了引申义项的增生,而新的引申义项均与表述情事或艳情有关;四、对元代以前已有的与男女情事无关的宋玉典故赋予了表述情事或艳情的色彩;五、绝大多数宋玉典故是使用于表述男女情事甚或艳情的剧曲或散曲之中。这些现象说明了元曲使用宋玉典故的目的在于表述情事或艳情的需求。这种文学行为给民间的宋玉接受带来了历史的误会,即误导性地将宋玉定格成"风流多情"的言情符号。  相似文献   

20.
晚唐出现了以宋玉为题材的文人作品。历史的宋玉在这些作品中虽大多能本于宋玉原形,但也有部分作品对宋玉进行了文学的夸张、虚构,甚或异化,在这类创作中宋玉被艺术地加工为直言敢谏的宋玉、多情风流的宋玉、道家化了的宋玉,这种形象的塑造也与忠于原形的创作一样,表现出对宋玉充分肯定的创作倾向,共同反映了晚唐文人欣赏或颂美宋玉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