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楚文字资料的不断出土,推动了整个古文字研究。楚文字中的新字形和各种构形现象加深了对战国文字构形系统的认识。类化是楚文字中的重要构形现象,在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出楚文字资料,探讨类化的界定和分类,并从类化的角度阐释了一些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类化和美化是古文字形体演变中的两种重要现象,二者交叉出现。美化是产生类化现象的一个原因,类化也促进了美化现象的出现。它们相辅相成,使得古文字构形系统更为完善、严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例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对其文字形体的演变、构形和异体字进行分析,探讨楚文字形体的特点和异体字构形的方式,从而研究战国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中的地位,考察古文字字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汉字构形的角度出发,对一些在古代文献中由于类化而改变字形的现象进行了分类阐述,并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说明了类化前后的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因此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从楚文字的构形系统看战国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个体字符的差别不足以反映字系的变化,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应该建立在系统比较的基础之上,战国文字国别之间的差异属于局部书写风格或个体字符的不同,从本质特征和构形系统上来说,战国文字仍然是一个整体,楚国简帛文字的构形系统可以作为这个整体的代表。通过楚文字构形系统跟甲金文字系特别是《说文》小篆字系各项参数的比较,展示出战国文字已是基本成熟的具有严密规律的汉字系统,但仍处在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6.
从清末以来,中国知识阶层中许多人认为,汉子是一种落后的文字,应当用拼音文字来代替它.事实上,汉子的许多所谓"缺点",拼音文字同样也都具有.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子具有自身独特的优越性:汉字的表意性决定了汉字构字时发生类化现象,这种类化使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更具有超越时间传递信息的能力,更便于文字的简化,更便于人们学识和使用汉字.  相似文献   

7.
文字学意义的部首,其本质是汉字字义和字形的类化标志,汉字部首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汉字字义和字形的类化过程,部首体系生成的主要手段有添加、选定、改造和新生。早期汉字形体多为单义构件,后期字形则多为类义构件,对早期字形单义构件的改造是构形功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两种方式:转化和替换。汉字部首是在汉字构形系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非初始即已存在。战国晚期的睡虎地秦简当是整理过的文字,说明秦整理过隶书的传言真实有据,这也可解释为何秦统一全国后只整理小篆而没有整理当时普遍使用的隶书。  相似文献   

8.
说“壑”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张公夫人麴娘墓志铭》中的"■"为"壑"的俗字。在"壑"到"■"的俗变过程中,文字类化起了重要作用。类化分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是众多俗字产生的重要途径,《集注》中"(頁頁)"和"■"也是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字内类化字。  相似文献   

9.
“■”在今所见楚国简帛材料中出现108例,其形可溯源至甲骨文“■”。“■”从辵从止从,存在三种或体,“■”“■”“■”。其中“辵”形的书写呈现出结体分散的特征,且受到相似构形“远”“遊”的类化;部分“止”形呈半包围之势,与“■”形相混,“止-■”讹混的现象还存在于“族”“旅”“歬”“步”“遊”等楚文字形体中。特殊形体“■”或可作为“■-■”形体演变的过渡形态;在字词关系中,“■”用以表示{失}{逸}{佚}{泆},字词对应关系较为复杂。除用作动词外,还可用于姓氏人名。  相似文献   

10.
居延汉简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处于汉字从篆书向隶书的过渡阶段。其中的字体成分相当复杂,能够反映出汉字发展过程 中的很多现象。我们运用汉字构形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考察了居延汉简文字的状况,研究了居延汉简文字的特点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为汉字构形发展史的描写提供了断代依据。  相似文献   

11.
出土材料是可信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及包山楚简中有关的词语从字形、字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可探讨在战国末期至汉初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楚、秦和汉三在语言方面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楚歌,顾名思义即楚地之歌,是产生在南方荆楚地区的地方歌谣。西汉时期,因为项羽、刘邦的楚籍关系而影响到北方地区,同时,也因为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所封侯王有不少是楚国人,对楚歌情有独钟,往往借楚歌来表达其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楚歌更充满了一种忧愁幽思、缠绵悱恻之情,也更加感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不少楚歌,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需求,也使我们更好地看到了楚歌所具有的更为深刻的意义与更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点校本《周礼正义》第2册存在校对漏误116处:乙巳本正确,因漏校而误从楚本;乙巳本错误,因漏校而从楚本;乙巳本错误,因漏校而误从楚本;乙巳本、楚本均误,改而未出校;乙巳本、楚本两可,因漏校而未出校;校语失考;乙巳本、楚本讹脱衍误失校(涉上下文而讹,形近而讹,义近而讹,脱文,衍文,出处错误);乙巳本、楚本不误,排印错讹。  相似文献   

14.
屈原和毛泽东是中国古代和现代两位开一代诗风,颇有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都享受着湘楚风物的滋育,深受湘楚文化的影响.屈原<离骚>等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众多作家;毛泽东的诗词是对屈赋的继承和超越,他的<蝾恋花·答李淑一>等作品,开拓了一条用古典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楚辞》在文体上不但突破了传统的四言模式,广泛运用标志性文言助词"兮",而且还寄寓着强烈的情感意蕴。此外,《楚辞》中描绘形状之语与虚字颇多,用词华丽新奇,句式气势磅礴,大量运用楚国方言,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秦与楚》是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楚学泰斗张正明先生的遗著,全书系统比较了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性格、文明兴衰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分析。以《秦与楚》为例,从三方面探讨了张正明先生在文化类型比较研究上的叙事原则,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漆器艺术是一门比汉字更为古老的传统艺术文化。战国时期漆器在中国漆器史上是个大发展和极其繁荣的时代。战国时期的漆器以楚国的最为著名。楚漆器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应用与艺术趣味的完美结合。本文从楚漆器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自然环境和楚风浓郁的人文环境入手,从漆器的主要纹饰及其发生机制、器物造型、装饰手法、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展开,深入而全面地阐释楚漆器的纹饰的形成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四、《楚辞》自然生态意识之表现特征与审美价值上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楚辞》中草木鸟兽虫鱼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而从这些原因的相关联系中,我们又可基本寻绎出《楚辞》自然生态意识的表现特征与审美价值。概而论之,约有四端:  相似文献   

19.
《楚辞》中提到的动植物有222种(类),楚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巫祝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及屈原两次放逐的特殊遭遇等,是构成《楚辞》动植物景观的主要因素。与之相联系者,《楚辞》自然生态意识之表现特征与审美价值约有四端:一、图腾崇拜之原始遗韵;二、民神糅合之自然神世界;三、草木之巫术与药用价值;四、“心物”关系之有机统一。《楚辞》与《诗经》相比,其自然生态的“博物学”、“社会学”、“文艺学”与“教育学”四大层面之意义更为丰富多彩。自然生态之于屈原和《楚辞》作品,意义重大,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20.
楚简文字的书法艺术特点,概而言之就是奇诡多变、活泼自由、绮丽灵秀,且突出地体现在字体结构、笔画线条、章法布局、书体风韵等方面。其特点的形成,与楚地盛行的巫祝文化、楚人特有的民族个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